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了 18例 1型糖尿病和 47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s ICAM- 1、s VCAM- 1以及甘油三酯 (TG)水平。结果  1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水平 ,1型、2型糖尿病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5~ 0 .0 1) ,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 (P<0 .0 5~ 0 .0 1) ,1型糖尿病与 2型糖尿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血清 s VCAM- 1水平 ,2型糖尿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 (A组 )、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组 (B组 )高于单纯高血压组 (C组 )和甘油三酯、血压正常组 (D组 ) (P均 <0 .0 5 ) ;3 1型糖尿病和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r=0 .83、0 .5 3,P均 <0 .0 1)。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 VCAM- 1升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2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并可作为糖尿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P)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48例ACS组、3 8例稳定性冠心病 (SCHD)组和 3 0例对照组血清CP特异性抗体IgG、IgA和slCAM -1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P的慢性感染率和slCAM— 1水平明显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 (均P <0 0 1 ) ,且血清CP的慢性感染率与sICAM -1显著相关 (r=0 463 ,P <0 0 1 ) 结论 慢性CP感染可能通过上调sICAM -1表达而参与AC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芳  于晓华 《内科》2007,2(2):206-20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方法 采用ELISA法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无肾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CRP和sICAM-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sICAM-1和CRP的水平高于糖尿病无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sICAM-1和CRP的高表达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可溶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高于正常,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其上升的幅度与局部炎症的严重情况及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4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72例为稳定型冠心病组(SCHD组),并选144名健康查体者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水平在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血清sICAM-1浓度ACS组(320.3±81.8)μg/L和SCHD组(266.5±63.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6.3±78.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ACS组(48.5±12.1)μg/L和SCHD组 (36.1±11.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8.8±10.3)μg/L,P<0.01,ACS组和SCHD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可溶性E-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ACS患者明显高于SCHD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1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血清 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VCAM- 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水平 ,并与 6 4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 CRP、s ICAM- 1、s VCAM- 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有血管并发症者CRP、s ICAM- 1、s VCAM- 1明显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 (P<0 .0 1) ,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并存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糖尿病组血清 CRP水平与 s ICAM- 1、s VCAM- 1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r =0 .5 76~ 0 .6 2 4 ,P <0 .0 1)。结论 血清 CRP、 s ICAM- 1、 s VCAM- 1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并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型糖尿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较2型糖尿病患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特殊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6例(包括AMI组26例、UAP组30例),以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并记录每例患者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病变数.结果血清sICAM-1浓度在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在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在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但U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ICAM-1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相关,而hs-CRP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无相关关系.结论炎症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炎症因子sICAM-1血清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和程度相关,可以作为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的指标,而hs-CRP水平升高主要与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可溶形式,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高于正常,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其上升的幅度与局部炎症的严重情况及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通心络胶囊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 ,服药前及服药后一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结果 通心络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348.8± 12 5 .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2 5 6 .8± 98.6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由治疗前的 6 79.7± 2 99.8ng/L下降到治疗后的 5 6 6 .8± 2 6 8.7ng/L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治疗后通心络组两种粘附分子的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含量 ,其作用可能与血管内皮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依次增高。相关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正相关(r=0.737和r=0.758,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升高,二者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依次增高。相关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正相关(r=0.737和r=0.758,P〈0.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细胞阃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升高,二者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 ,本文检测了 81例冠心病患者和 35例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外周血清中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一氧化氮水平低于无病变组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高于无病变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冠心病组一氧化氮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多而降低 (P <0 .0 0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多而增高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 ,一氧化氮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 1呈负相关 (r=- 0 .199和r =- 0 .2 34 ,P <0 .0 5 )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呈正相关 (r=0 .378,P <0 .0 1)。结果提示 ,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与冠心病的发病和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为重肝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析65例重肝患者血清sIcAM-1的水平表达,通过NAC治疗组(29例)与综合治疗B组(36例)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疗效的对比,观察NAC治疗30天后sIcAM-1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重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增高。治疗组slcAM-1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NAC治疗前后有效病例slcAM-1水平随病情好转而滴度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无效病例sIcAM-1水平随病情恶化而滴度上升(P<0.05);治疗组中有效与无效者治疗后slcAM-1水平分别与综合组中有效与无效病例比较明显下降(P<0.05~0.001)。结论:sIcAM-1水平变化与重肝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重肝早期指标之一;NAC可降低sIcAM-1水平,对重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透明质酸(HA)与肝纤维化及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sICAM-1;用RIA法测定正常人、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血清HA。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各组血清sICAM-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各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血清HA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肝硬变组明显高于正常人。在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中HA血清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病情越重,血清sICAM-1和HA水平越高。两者与血清草酰乙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球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和血清HA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The over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has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necro-inflammatory diseases, including alcoholic hepatitis. Shedding of this molecule from cell surfaces results in a circulating form, soluble CAM-1 (SICAM-1). In this work, the serum and ascitic concentrations of SICAM-1 were studied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of different disease activities. Elevated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this adhesion molecule were found in all cirrhotic patients, the highest in those with superimposed sewere alcoholic hepatitis, and the levels in regularly drinking cirrhotics without 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 were likewis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ose who had stopped drinking. The serum SICAM-1 concentration was best related to the serum AST activity, and also exhibi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pro-thrombin activity, serum bilirubin, albumin, peripheral leukocyte count, Maddrey's discriminant function value, Child grading, and antecedent alcohol consumptio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erum AST and prothrombin activities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the circulating SICAM-1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ICAM-1 in the uninfected ascitic fluid of cirrhotics was about seven time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erum; the ratio of its ascitic and serum level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ascitic and serum total protein concentrations. These data contradict a significant in-traperitoneal production of the molecu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rum SICAM-1 level may be useful as a marker for the current disease activity (the severity of underlying acute necroinflammatory reactions) in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脂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确诊的159例冠心病患者且近期无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采用呼气试验来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根据呼气试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感染阴性组、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同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感染阴性组患者比,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降低(P<0.05);重度感染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从而加重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