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脉波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指标与外周血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严重脓毒症患者28例,入重症监护室(ICU)24h按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评估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和心功能减退组,比较2组血浆BNP水平,并通过PICCO技术记录心功能指数(CF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比较其与血浆BNP水平相关性。结果:2组BNP均升高,但心功能减退组BNP升高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心功能减退组BNP与CFI呈负相关,与EVLWI呈正相关,与GEDVI,ITB-VI,SVRI无显著相关。心功能正常组BNP仅与CFI呈负相关,与其他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心功能减退组28d病死率显著升高。结论:BNP能够反映严重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在心功能减退组患者还可以间接反映血管外肺水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PICCO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液体复苏(EGDT)达标率、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72 h内液体入量、液体平衡、ICU内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ICU内72 h后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72 h内总的液体入量[(9565±1623) ml与(12 245 ±2253)ml,t=2.673,P=0.021]及正平衡[(3656±1904) ml与(5465±2765) ml,t=2.357,P=0.01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PICCO组72 h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52.6±87.4与226.8±69.4,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34.7±42.8)h与(193.3±92.4)h,t=1.356,P=0.023].(3)两组在相同时间段乳酸水平、CVP值、6 hEGDT达标率、ICU住院时间、72 h后ICU内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CVP指导的常规液体复苏相比,PICCO监测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行容量管理,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下行容量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以及PICU住院时间和治疗后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I高于对照组(P<0.05),ITBVI和EVLW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下的容量管理应用于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可有效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刘刚  梅莉芬  施建设  张诚华 《临床荟萃》2011,26(18):1586-1588
目的评价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心静脉压(CVP)组(对照组),CVP目标值≥12mmHg(1mmHg=0.133kPa)和试验组,ITBVI目标值≥850ml/m2。统计每例患者前5天的液体入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组28天病死率。结果 ITBVI组前5天的液体入量明显少于CVP组,(16 567±971)ml vs(19 072±1 232)ml(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CVP组,分别为(5.05±1.67)天vs(5.94±1.38)天(P〈0.05),和(7.74±1.80)天vs(8.70±1.69)天(P〈0.05);28天病死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机械通气下脓毒症休克患者中使用ITBVI指导液体复苏能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指导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意义,为创伤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不符合传统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记录血液生化指标及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数、ICU住院时间数及7d、28d的病死率,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48h后肌酐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24h实验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病死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监测ITBVI及ScvO2能早期发现创伤性休克时机体容量及组织灌注不足状态,从而早期进行液体复苏,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监护及一般治疗。实验组应用PiCCO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早期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经验性液体治疗管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APPACHⅡ评分在24h和72h时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72h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对创伤性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P〉0.05)。PICCO组中,EVLWI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应用PICCO监测指导创伤性ARDS早期液体治疗,能有效缩短创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EVLWI可有效评估创伤性ARD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在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01—2017-12期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EVLWI与ITBVI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24h、72h时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水平(Lac)、氧合指数。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28d 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复苏后,MAP及氧合指数均较液体复苏前升高,Lac均较前液体复苏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MA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ac浓度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而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苏液体总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28d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LWI和ITBVI指导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可有效减少液体入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ARDS、MODS发生率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例脓毒性休克早期存在血容量不足[即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750ml/m^2]的患者,给予血定安快速液体复苏至ITBVI〉850ml/m^2为复苏终点,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根据入选时EVLWI监测值将患者分为EVLWI≤7ml/kg(n=8)及EVLWI〉7ml/kg(n=12)两组,监测液体复苏前(Tb)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0)、1h(T1)、2h(T2)、4h(T4)血流动力学、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达到液体复苏终点后T0、T1、T2时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但T4与Tb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同时间点ITBVI、GEDVI、CI、SI、CV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Tb相比,两组在T0、T1、T2、T4时EVLWI、PaO2/Fi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EVLWI〉7ml/kg组在各相同时间点PaO2/FiO2均显著低于EVLWI≤7ml/kg组(P均〈0.05);③在早期复苏过程中EVLWI与ITBVI、GEDVI、CI、SI、CV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PaO2/FiO2具有负相关性(r=-0.765,P〈0.01),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呈正相关(r=0.678,P〈0.01);④20例患者中28d内死亡6例(占30%),死亡患者复苏前后EVLWI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但复苏前后EVLWI变化值(△EVLW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ITBVI、GEDVI、CI、SI、CVP增加,但不影响EVLW及氧合。EVLWI的升高可能与PVPI增加有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中的应用,评估容量参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期末容量指数(GEDVI)及压力参数中心静脉压(CVP)对NPE严重程度评估的准确性,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NPE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对36例并发NPE的神经科危重患者,采用PiCCO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CVP、ITBVI、GEDVI、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指标,ITBVI、GEDVI、CVP与EVLWI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3d的EVLWI变化.结果 EVLWI与ITBVI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01),与GEDVI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001),而与CVP无显著相关性(r=0.12,P>0.05);PVPI、EVLWI与氧合指数(PaO2/FiO2)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01,r=-0.48、P< 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治疗前EVLWI(ml/k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6比9.4±1.8,P>0.05);存活组治疗3d后EVLW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6.92±1.64比8.64±2.62,P<0.05),且明显低于死亡组治疗3d后(6.92±1.64比9.88±2.44,P<0.05).结论 容量参数GEDVI、ITBVI比压力参数CVP评估NPE患者的EVLWI更为准确、可靠;NPE患者PVPI、EVLWI越高,PaO2/FiO2越低;动态观察NPE患者的EVLWI可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抗感染等基本治疗基础上, PICCO组患者于PICCO监测容量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治疗6 h、24 h 后,血乳酸值<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病例数,以及24 h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肺水肿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指标评价PICCO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液体复苏6 h后,两组的血乳酸<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11,P均>0.05),而经复苏24 h后两组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5、2.98,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24 h复苏的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肺水肿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3、-2.27,χ2=5.16,P均<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天数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1.72,χ2=0.00,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指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但不能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方面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困难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2-01-2015-02期间55例AECOPD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治疗1周后是否脱离呼吸机分为脱机组43例,未脱机组12例,以脉搏指示的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PiCCO)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心排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功能指数(CF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dtmax)变化,对影响脱机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脱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VLWI、GEDVI降低,CI、CFI、GEF、dP/dtmax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未脱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VLWI、PVPI、CI、GEDVI、CFI、GEF、dP/d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脱机组治疗后与未脱机组治疗后比较EVLWI、GEDVI更低,CI、CFI、GEF、dP/dtmax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EVLWI、CFI、GEF是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周脱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功能不全及伴随的肺水肿是影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PICCO技术提供的EVLWI、CFI、GEF治疗后指标可监测此类患者的左心功能状态并预测困难脱机,对AECOPD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13-01~2013-1058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资料,根据撤机是否成功分为撤机成功组38例和撤机失败组20例,PICCO监测撤机前15 min及撤机后15 min、30 min、48 h或再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I )、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ITBV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结果撤机失败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血肌酐(Cr)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P<0.05),血白蛋白水平低于后者(P<0.05)。撤机前15 min、撤机后15 min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30 min撤机失败组的GEDVI和ITBVI均比撤机成功组升高( t值分别:-3.261、-3.828,均P<0.01);撤机后48 h或再插管时撤机失败组的EVLWI、GEDVI、ITBVI、PVPI均比撤机成功组升高,(t值分别:-8.788、-4.668、-4.270、-6.884,均P<0.01)。结论 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撤机失败导致的肺水肿,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据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中的容量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和依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WL)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与6h,2组患者EVLWI、GEDV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V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EVWL和GEDV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PiCCO组根据监测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以传统的中心静脉压(CV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目标。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PiCCO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72 h后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和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iCCO组与对照组相比28天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PiCCO组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也较短(P<0.05)。结论 PiCCO中的容量指标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EVLW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液体管理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n=45)采取以中心静脉压(CVP)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观察组患者(n=45)采取以PICCO技术为指导的液体管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2组患者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记录2组患者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6.6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平均液体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89%,高于观察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在重度颅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容量指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管外肺水(EVLW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内毒素(LPS)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依次快速补充林格液1000ml/h,连续3h,分别记录建模时(0h)、快速补液1、2、3h不同容量状态下血流动力学指标、氧舍指数、胸腔内血容量(ITBVI)、心脏舒张末期容积(GEDVI)。以及EVLWI的变化,并观察不同容量指标与EVLWI的相关性。【结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建模时比较,输液后lh心排出量(CI)明显升高,3h后仍高于建模时。肺动脉嵌顿压(PAWP)在2、3h高于0h,中心静脉压(CVP)、ITBVI、GEDVI无显著升高。PAWP和CVP与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9和0.133,显著低于ITBVI和GEDVI与CI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375和0.377)。PAWP和CVP与EVLW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257,显著低于ITBVI和GEDVI与EVLWI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722和0.722)。【结论】ITBVI和GEDVI是反映ARDS容量状态及EVLWI的较好指标,优于临床常用的PAWP及CV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控制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患者70例,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PICCO组通过PICCO监测仪实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依靠数据资料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常规组因家属拒绝行PICCO监测,仅用心率(P)、有创动脉压(M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使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降温期和低温期, PICCO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少(P<0.01);治疗21天后,PICCO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PICCO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PICCO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数,合理的指导液体管理及冬眠药物的剂量,可以有效控制亚低温治疗中心律失常、低血压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降低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9.
葛凤  高燕  崔岩  滕玥 《临床急诊杂志》2013,(11):525-527
目的:探索PICCO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01-2013-05EICU的成人(≥18岁)感染性休克患者57例。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分别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结果:6h复苏液体量及24h复苏液体量;PICCO组复苏液体量小于对照组,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下进行的EGDT可以减少复苏液体量,降低肺水肿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液体管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0月入住ICU 9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指标(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输出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每搏量指数)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指导液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72 h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Lac)、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及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剂量变化;比较观察组患者液体管理治疗前、治疗24,72 h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24,72 h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乳酸、氧合指数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PICCO监测技术简便、易行、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可控的液体复苏,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缩短住ICU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