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1例临床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15个月,视力提高或不变为45眼,占98%(45/46);视力下降为1眼,占2%(1/46)。CNV膜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84%(31/37),保持不变为15%(6/37)。结论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封闭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12例12眼ARMD患者行TTT治疗,根据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min。结果12眼ARMD经TTT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提高,但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形(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结论TTT治疗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燕  张士胜  王玲  冯佩丽 《上海医学》2006,29(7):451-453,F000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眼(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眼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4.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5.
沈洁  王竞 《浙江医学》2004,26(12):908-91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因复杂,常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钝挫伤脉络膜破裂等眼底疾病.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导致疤痕,中心视力丧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眼科界亟待攻克的课题之一.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技术,最初是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之后许多学者将其扩展应用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底病的治疗[1,2].目前TTT用于CNV的治疗时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参数的选择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31例(32眼)不同病因所致CNV患者TTT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TTT治疗CNV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证实的黄斑部CNV患者19例20眼,治疗参数为光斑直径800~3000μm,能量120~480mw,曝光时间均为60S,光凝数量1~4点。随访视力、中心视野及FFA,时间为2~8个月(平均4.90个月)。结果视力改善6眼(占30.00%),视力稳定13眼(占65.00%),视力下降1眼(占5.00%)。治疗后视力平均为0.12,与治疗前的平均视力0.09比较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FFA显示治疗后CNV完全闭合者占20.00%,CNV较治疗前面积减小、渗漏减轻者占70.00%,CNV增大和渗漏增加者占10.00%。结论T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部CNV治疗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i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病理基础,常见于湿性增龄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激光治疗在封闭CNV的同时也损伤了视网膜组织,并且适应证严格、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光动力学疗法遏制CNV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提高视力且易复发,价格昂贵.手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放射性疗法疗效存在争议,以上均是在CNV形成后进行的对症治疗而已,并未从病因或病变发展进程中去阻断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未进行任何治疗的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行TTT治疗,能量为630mW。分别于手术后第6个月、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检测患者的近视力、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7只眼符合纳入标准,手术24个月后70%患者ETDRS视力提高或无变化,其中14%视力提高,56%无变化;56%阅读视力提高或稳定,其中51%稳定,5%提高。  相似文献   

9.
魏伟  王育良 《现代医学》2005,33(6):373-37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对15例(18只眼)患者按规定程序进行PDT治疗,其中典型或以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者11只眼,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者7只眼。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13只眼,下降2只眼。其中8只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17只眼眼底出血渗出明显减少(其中15只眼完全吸收),1只眼有所增加。FFA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典型性或以典型性CNV为主的病例中10只眼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1只眼荧光素渗漏明显减弱;隐匿性或以隐匿性CNV为主的病例中7只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治疗后1、3个月,在荧光素渗漏完全消退的10例中,3只眼荧光素渗漏先后复发。结论PDT治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短期效果是肯定的,不会对视力造成明显损害,但尚不能预防CNV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因不明,常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病理性近视(PM)等眼底病变。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形成疤痕中心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 2 0例 2 0只老年黄斑变性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经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随访 3个月。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为观察指标。结果 按最后一次随访记录分析 ,视力提高 3行者 2例 ;视力提高 2行者 3例 ;提高 1行 5例 ;视力保持不变 1 0例。 1周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8例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停止 ;1 2例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均较治疗前减少。随访结束时眼底荧光造影显示 :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4例荧光渗漏停止 ,4例荧光渗漏 ;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 3例渗漏加重 ;9例荧光渗漏减少或不变。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该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短期内能封闭或抑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前尚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24例2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3.0mm,照射时间60s,能量100~300mW,随访2~22个月。通过视力,裂隙灯加 78D双凸透镜及FFA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7只眼,占68%,无变化者8只眼,占32%。治疗后1~6个月FFA复查,有效20只眼,占80%,无效5只眼,占20%。结论 TTT对治疗黄斑下CNV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相关的以出血为主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黄斑下手术试验(SST),通过对视力及其他临床观察结果的对比,评估手术切除黄斑下CNV和临床观察两种方式的效果。随机临床试验(SSTB组试验)。筛选受试者须满足的条件:试验眼黄斑中心凹下CNV病灶大于3.5视盘面积(8.9mm2),至少有50%的范围有出血灶(中心凹无血管区下的出血或CNV),BCVA从20/100到光感。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手术切除出血、CNV组。治疗有效的判定标准是:24个月后通过意向性分析测得的视力与试验开始视力相比较,视力提高、稳定不变或VA下降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为康柏西普组(康组)和雷珠单抗组(雷组),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 mg/0.05 mL,每月1次,连续3次,注射前、注射1周、1个月、3个月后检测2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注射1、3个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康柏西普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提高,OCT在相同时间点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CMT)降低;1个月、3个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治疗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视力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1个月,3个月后,2组CNV渗漏治疗均有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同样能有效控制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渗漏,可提高视力及减轻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7.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脉络膜黑色素瘤单纯行TTT治疗后的肿瘤退行过程和视力损害情况。患者和方法:前瞻性、非随机进行分析,取26例原发性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瘤体位于赤道区后,基底≤12mm,厚度≤4.5mm)进行TTT治疗,随访33~45个月。治疗前及肿瘤发生退行性变后分别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结果:22例患者在1~3期TTT治疗期间肿瘤明显扁平,4例患者需附加钌板放射治疗,11只患眼的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从所有患者的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上看,治疗区域分界明显。除了6只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和神经胶质增生外,在治疗区外均未发现血管或视网膜组织损伤。所有患者的治疗区边缘均可看到残留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保持充盈。随访期间,2只患眼肿瘤自瘢痕后缘处复发,再次通过TTT或钌板放射治疗成功治愈。2只患眼晚期在治疗区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例患者死于肝转移。结论:经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较小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经过TTT治疗,对脉络膜组织损伤作用很小,这有可能增加肿瘤的复发率。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可能是TTT温热副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 TTT组运用810 nm激光治疗仪,光斑直径1~3 mm,时间每点60 s,能量随病人的屈光间质、光斑大小及出血量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照射区域轻度发灰为限.治疗范围则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大小,采用1~4个光斑覆盖.药物组给予维生素、微量元素锌、活血化瘀或滋阴明目中药等.结果 TTT组视力提高及稳定不变者共占78.1%,视力下降者21.9%;CNV总有效率84.4%,无效15.6%.药物组视力提高及稳定不变者共占42.4%,视力下降者57.6%;CNV总有效率9.1%,无效90.9%.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抗氧化剂和活血化淤、滋阴明目中药可以辅助保护黄斑区.  相似文献   

20.
王辉  齐景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1996-1997,199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难治性疾病,目前抗VEGF药物、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已广泛应用于渗出性AMD、病理性近视等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1抗VEGF类药物1.1黄斑变性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抗VEGF药主要是重组人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倍伐单抗)和Ranibizumab(雷珠单抗),通过抑制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美国国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