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凡  郭建新  李明新  王贺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131-2134

目的:评估0.01%次氯酸在细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8-08/12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30例30眼,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0.01%次氯酸水溶液局部滴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联合用药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05),但两组治愈率(P=0.643)、最佳矫正视力(P=0.787)无差异。两组患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发生率无差异(P=0.643)。两组均未出现角膜穿孔、角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联合用药组患者使用0.01%次氯酸滴眼无明显角膜刺激症状。

结论:0.01%次氯酸局部滴眼能加快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愈合速度,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5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重症细菌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门诊的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重症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使用5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频繁滴眼,严重病例联合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视力、眼部表现、溃疡深度、组织坏死和前房积脓情况,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重症细菌性角膜炎患者15例18眼,治疗前的平均视力为0.1±0.13。治疗前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3%(12例15眼),主要为细菌奴卡杆菌、洛菲不动杆菌、伯克霍尔德菌、龟分枝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其中杆菌占73%(11/15)。治疗第3d起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好转(P〈0.01)。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为93%,治疗总有效率为94%,平均治疗时间为21±4.82d,治疗后平均视力为0.5±0.26。重症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为21例32眼,治疗前的平均视力为0.6±0.31。治疗前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9%(15例22眼),主要为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和假单胞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占68%(15/22)。治疗第2d起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好转(P〈0.01)。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为91%,治疗总有效率97%,平均治疗时间为15±3.23d,治疗后平均视力为0.7±0.29。两组治疗时间与菌属有相关性(P〈0.05)。结论:重症细菌性角膜炎感染以杆菌为主,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平均治疗时间为3wk。重症细菌性结膜炎感染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链球菌、假单胞杆菌,病程平均治疗时间为2wk。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未发现视力降低病例。5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有效治疗重症细菌性角膜炎和结膜炎,严重病例根据病情适当联合用药,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娜  侯磊  郝雪莲  亢泽峰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78-2180

目的:探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在儿童细菌性和过敏性结膜炎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6-10/2019-10期间于我院眼科经结膜刮片检查诊断为结膜炎儿童患者42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HE与Giemsa染色法进行结膜刮片染色,并根据染色结果诊断细菌性/过敏性结膜炎。观察两种染色结果对细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阳性检出率及染色情况。

结果:HE染色诊断细菌性结膜炎阳性率(33.0%)和符合率(63.6%)显著低于Giemsa染色(90.7%和88.8%,均P<0.001),而过敏性结膜炎阳性率无明显差异(90.8% vs 87.2%,P>0.05)。

结论:Giemsa染色法检查可准确诊断儿童细菌性结膜炎且方法简便,HE与Giemsa染色法均对过敏性结膜炎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可为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及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北京医工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的 15mg/5m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海伦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双盲、平行研究。共选择 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疗程 3~ 14d ,主要疗效参数为治疗第 7、14d的临床疗效。结果 用药 7d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72 %( 18/2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62 % ( 2 2 /2 6)。用药 14d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10 0 % ( 2 5 /2 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6 15 % ( 2 5 /2 6) ,两组间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的疗效相当。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 10 0 % ;对照组总清除率 98 0 4% ,两组间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和细菌性角膜炎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3/2021-03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2例,均先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则行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真菌培养分析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及不同致病菌患者手术率,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76例)和临床转归不良组(26例),探究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患者102例中真菌检查结果呈阳性74例(72.5%),药物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12.7%),不同致病菌属感染患者手术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镰刀菌属致病患者手术率显著高于其他菌属。与临床转归不良组比较,临床转归良好组患者病程更短,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更小,居住地多为城镇,致病菌多为除镰刀菌以外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是影响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等,镰刀菌属致病后药物治疗效果更差,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情况均可影响该病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83例86眼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患者86眼中,84眼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7.7%,共分离出细菌9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67株,占71.3%,革兰氏阳性菌的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氯霉素; 革兰氏阴性菌27株,占28.7%,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夫西地酸、头孢他啶。

结论:G+菌为婴幼儿泪囊炎的优势致病菌,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G+菌较G-菌耐药性高,左氧氟沙星、氯霉素等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2-01/2014-06急性视神经炎住院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组,观察组35例给予前列地尔10μg入10mL生理盐水缓慢静推,1次/d,7d为一疗程; 对照组35例给予10mL生理盐水缓慢静推。此外,两组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0mg患眼球旁注射,每3d注射1次,共3次; 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mg静滴3d,1次/d; 3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口服,1mg/(kg·d),1wk后每周减量5mg至停药; 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碳酸钙D3片等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

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5例(71.4%),有效7例(20.0%),无效3例(8.6%),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中,显效15例(42.9%),有效14例(40.0%),无效6例(17.1%),总有效率82.9%。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但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16)。

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视神经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烧伤后早期眼表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方法,将78例眼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A组,40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滴眼液治疗组(B 组,38例)。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和bFGF滴眼液均点眼4次/d, 疗程为14d,观察两组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干眼检查结果、症状及体征评分等指标。

结果: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5例,痊愈率为76%,有效率90%; bFGF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3例,痊愈率为84%,有效率为9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的Schirmer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与bFGF治疗组相比,均延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而且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患者的眼干、涩以及异物感的症状减轻程度明显好于bFGF治疗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烧伤后早期眼表修复疗效确切、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g/L氟米龙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确诊丝状角膜炎患者30例4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23眼、对照组14例22眼。治疗组取出丝状物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点糖皮质激素眼液(1g/L氟米龙滴眼液)和人工泪液(玻璃酸钠眼液); 对照组取出丝状物后仅使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眼液)点眼。随访3mo,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2眼(96%),明显高于对照组17眼(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且发现未对眼压有明显影响。

结论:1g/L氟米龙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江维  刘茂雄  洪利  李双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092-209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儿童重度混合型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2-03/09于我院门诊就诊的重度混合型春季角结膜炎儿童患者50例10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5例50眼给予0.1%氟米龙滴眼液联合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治疗; B组患者25例50眼给予0.02%氟米龙滴眼液联合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治疗。治疗1mo,观察两组患者SPEED问卷评分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眼红分析、非侵入式泪河高度(NIKTMH)、角膜光密度等眼部参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mo,两组患者SPEED评分、FL评分及眼红分析结果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TBUT、SⅠt及NIKTMH结果均无差异(均P>0.05),但角膜不同深度、不同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具有差异性(均P<0.05)。治疗1mo,两组患者眼压无显著差异(16.21±2.90mmHg vs 16.05±2.75mmHg,P>0.05),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0.1%氟米龙滴眼液可有效治疗儿童重度混合型春季角结膜炎,效果优于0.02%氟米龙滴眼液。  相似文献   


11.
张明昌  胡燕华  陈飞 《眼科学报》2000,16(2):146-148
目的:了解国产0.3%左旋氧氟沙星滴眼剂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确诊病例分层随机加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药物为0.3%氧氟沙星滴眼剂,对比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并统计学分析。结果:1999年4月至12月共观察132例,其中实验组67例(结膜炎-A组37例,角膜炎-C组30例),对照组65例(结膜炎-B组35例,角膜炎-D组30例)。各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80%以上,两组的痊  相似文献   

12.
贺光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522-2524
目的:观察结膜冷冻术对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10/2010-05收治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80例160眼,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80眼。A组采用结膜冷冻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治疗;B组单纯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治疗1,3mo;2a后观察并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结果:A组在治疗1,3mo;2a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A组7例,B组3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膜冷冻术是一种有效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伦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908-1910
目的:探讨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2-10/2014-04我院收治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要点对其进行分类,选择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分类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治疗后患者的流泪、结膜充血、分泌物和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总评分(0.36±0.24)分,该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6例(4.8%)。
  结论:分类对症性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性角膜炎最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最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54-1355
目的:观察改良式眼轮匝肌紧缩术联合下睑缩肌腱膜缝合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8/2012-08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21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紧缩术联合下睑缩肌腱膜缝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缝线加缘间切开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获得1a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mo和术后1 a的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1mo,观察组痊愈的有124例,痊愈率为96.9%,对照组痊愈的有84例,痊愈率为93.3%。两组患者痊愈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痊愈的有111例,痊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的有58例,痊愈率为64.4%,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式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缝线加缘间切开术,且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孙昱昭  刘贤洁  白雪  才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819-1822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

方法:分析于2010-05/2011-10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的14例深层角膜溃疡患者的预后。14例患者中包括6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结膜瓣遮盖术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氟康唑冲洗角膜溃疡,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用庆大霉素液体冲洗角膜溃疡。根据角膜溃疡大小不同采取部分或全部结膜瓣覆盖术。术后根据不同的角膜炎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素共4wk。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结膜瓣存活情况、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时间达10~18mo。

结果:所有患者经历1次手术后均痊愈(治愈率为100%)。除1例结膜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2wk自体结膜瓣均存活并与角膜溃疡处贴附紧密(85.71%)。这13例患者的结膜瓣在随访观察期间内逐渐变得透明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1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术后3mo时角膜炎复发,在使用那他霉素眼液点眼3wk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3mo时并发浅前房。1例患者术后10mo并发后弹力层膨出。1例患者术后1a并发了青光眼。所有的患者成功地保留了眼球,但视力提高不明显。

结论:自体结膜瓣覆盖术治疗深层角膜溃疡有效,但是术后长期观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为关键词,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开始时间检索至2021-03-01。纳入比较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Stata12中Egger检验分析发表性偏倚,并按照GRADE系统评估证据水平。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1149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试验组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滴眼液治疗。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替沙星滴眼液组对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有效率优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OR=3.75,95%CI:2.52~5.58,P<0.00001),Egger检验提示存在发表偏倚,且GRADE评价结果显示该证据水平为“很低”;加替沙星滴眼液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OR=0.37,95%CI:0.19~0.71,P=0.003);Egger检验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且根据GRADE方法评价,该证据水平为“低”。结论:加替沙星滴眼液对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证据水平较低,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从而提高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疗效的证据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