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2.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内一类组织形态中空与六腑相近,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的脏器的统称.  相似文献   

3.
<正> “中阴溜府”之文,原出自《内经》。余虽幼习典籍,然初对此节经旨,不甚理解;虽涉猎诠注,犹体味浮浅。自读柯韻伯、陆九芝、恽铁樵先辈之论,始悟阴证转属阳明则无死证,及下之必得其法之至理,兹将个人的几点体会,分述于下。舛误之处,尚祈指正。什么是“中阴溜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反复论及:“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歧伯阐述中阴溜府的原因是:“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溜,释为流,行的意思。但《太素》  相似文献   

4.
<正>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知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释] 邪风:泛指六淫邪气。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虚邪贼风”同义。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张景岳:“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吴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张景岳:“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  相似文献   

5.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又有“脏者藏也”之谓。然五脏之藏是相对于六腑之泻而言,故有上语出焉。事实上,五脏是既藏又泻,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一、五脏“藏而不泻”的含义首先《素问·五脏别论》中论述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时是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比较而论的。所谓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并非绝对不藏,而是指藏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六腑被水谷充满则成病态,如原文中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水谷不得久藏”。同理“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并非绝对不泻,而是指不可常泻、久泻。当然,在一定的生理状态下,亦可适当溢泻。  相似文献   

7.
陆寿康 《中医杂志》2011,52(16):1424-1426
3六腑以通为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要功能,六腑以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为主要功能,各有不同。故《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故叶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在概括脏腑功能时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六腑以通为顺”的立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辨证立法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藏象"之基础是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特点.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为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为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段经文高度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脏与腑在功能特点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其中“满”与“实”各指何而言? 答;本段经文是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亦指出了脏与腑功能上的基本区别。这里的“满”,是指精气的盈满;“实”,则是指水谷(包括水谷被消化吸收后的糟粕部分)的充实。正如王冰所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以不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张  相似文献   

11.
<正>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化之腑之“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相  相似文献   

12.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13.
脏腑特性理论[1]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胞宫名称的起源胞宫是女子特有的器官。胞宫又叫“女子胞”、“胞脏”、“子宫”或“子脏”等。“子宫”一词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出现了。《针灸大成·经外奇穴》有“子宫”一穴。从生理功能特点来看,胞宫既不同于五脏,亦不尽同于六腑,故《内经》称为“奇恒之腑”。二、胞宫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五脏主藏精气,藏而不泄;六腑主传化物,泄而不藏。胞宫主藏蓄阴精,月经间歇期蓄藏精(经)  相似文献   

15.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6.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的藏泻理论是指脏和腑的藏与泻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概括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谓藏而不泻,多数医家解释为主藏精气而不泻;泻而不藏,释为主传化物而不藏精气.这种说法似已成为定论.其实持此说者多为望文生义,未知<内经>之深意.也有一些医家提出脏和腑均有藏有泻,但多数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试对<内经>脏腑藏泻理论作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8.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是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生命活动之根,体现了肾以藏为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也体现了肾藏中有泻。肾系病证有虚实和本虚标实之分,治疗上把握核心病机,根据肾虚损程度,急则峻补,缓则平补。又有因邪所致实证,宜补泻兼施,逐邪外出。通过对国医大师徐经世老师诊治的多发肾系病证的整理分析,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亏虚、肾虚火旺等为常见证型,总结其立法、选方、用药经验和辨治技巧,恢复肾生理功能,可为中医药诊治肾系病证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19.
《素问·五脏别论》根据脏腑藏、泻、满、实的特点,提出了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理论。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相似文献   

20.
贾润苗 《陕西中医》2009,30(9):1270-1270
奇恒之腑一语,出自《黄帝素问·五脏别论篇》,原文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是中医经典中之绝句。“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是说此之六者,是人体内之阴精,如同自然界的大地一样,具有孕育和生长万物的作用,是人体内最高级别之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