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规律及可能的发生原因,为临床PDA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延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PDA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10例病例,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下降规律、残余分流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约为1.55% (10/647),10例均为巨大PDA患者,10例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血小板减少发生于封堵术后3d内,血小板最低发生于术后4~6d,有6例输注血小板,所有病例无严重内脏出血发生.结论 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属于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残余分流所致机械性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96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我国自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至今.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风险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及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科2010年11月12日行右心导管术及PDA封堵术,报告如下:患儿女性,2岁11个月,11 kg。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响亮连续性杂音,P2明显亢进,经皮血氧饱和度98%。心电图: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厚。心脏X线片: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凸,左心扩大,心胸比0.69。超声心动图:左心明显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48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呈粗大漏斗型肺动脉端8 mm,CW:大动脉水平以收缩期为主左向右分流,速度312 cm/s,压差39 mmHg(1 mmHg=0.133 kPa)。血常规:血红蛋白12 g/L,血小板(PLT)198 G/L。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348例PDA行介入封堵术,分析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结果:348例中,并发血小板减少者8例,发生率为2.3%。8例PDA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者中,术后短暂残余分流5例;3例皮肤出现瘀斑瘀点并输注血小板;1例诊断考虑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因血小板减少明显,嗜酸粒细胞升高,转心外科取出封堵器+PDA结扎。除1例中转手术后血小板正常外,余7例于介入封堵术后1周~2个月血小板几乎恢复正常,均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PDA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并不可怕,只要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5.
6.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余入院。患儿2岁左右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平素易疲劳,4岁开始活动后常出现心慌、咳嗽等不适,无喜蹲踞、口唇发绀、差异性发绀表现。2016年9月患儿活动后疲劳症状较前加重,无黑矇、晕厥及下肢浮肿,经心脏彩超诊断PDA、重度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1 PDA概述 1.1 定义与概念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部分,是胎儿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属于正常的循环通道。其肺动脉端的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左肺动脉起始处,而主动脉端的开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下1cm处(图1A、B)。因妊娠期的胎儿没有呼吸,没有独立的肺循环,主要依靠动脉导管承担胎儿肺循环的血供。胎儿出生后,一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导管介入手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已经被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实验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术后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完全封堵率100%与实验组97.1%的完全封堵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导管介入封堵术,外科手术治疗导管未闭具有并发症低、效果好、安全等优点,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1.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42 kg。主诉发现心脏杂音10余年,于2015年8月2日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2003年外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拟行结扎手术。手术于左后外侧(第4肋间)常规开胸,探查动脉导管失败后关胸随访。后观察在长时间步行或慢跑后,双下肢疼痛不适,休息后缓解,无特殊病史。本次入院查体:左上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循环杂志》1999,14(Z1):A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4月我中心经超声心动图筛选动脉导管末闭(PDA)的87例患者,临床判断已经没有自然愈合的可能,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单纯PDA患者,动脉导管最窄直径1.2~12.8 mm;②不伴有其他需要治疗的心脏疾患;③术前无严重感染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为4组: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 d、4 d、1月行经胸心脏彩超(TTE),记录各时间点肺动脉收缩压数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术后1 d、4 d、1月、血NT-proBNP浓度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 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封堵术后第1天、第4天SPAP、NT-proBNP持续下降(P<0.05),以重度PAH组下降最明显.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NT-proBNP水平持续下降,其改变与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相符.介入封堵术前后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转归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1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10/65mmHg(1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哕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腹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岁 6个月~ 47岁 (平均 5 2岁 ) ,体重 9kg~ 5 5kg(平均 18 4kg) ,90 %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 2~3肋间 ;96 %为连续性杂音 ,4%为收缩期杂音 ,2 3 6 %周围血管征阴性 ;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 ,x线胸片 :均肺血增多 ,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 13例。手术方法 本组均常规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从股动脉鞘送入 6~…  相似文献   

17.
18.
经特殊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特殊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方法:3例PDA患者,均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奇静脉开放,1例同时并发镜像右位心,经股静脉不能直接到达右心房而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降主动脉3种不同的途径封堵PDA。结果:3例均封堵成功,术后5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封堵完全,术后1d、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残余分流。结论:可通过特殊途径经心导管封堵并发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的PDA患者。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规律随访至少6个月,获得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本组100例成人PDA均封堵成功。在介入封堵PDA后即刻,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封堵后即刻比术前:(37.25±15.93)mmHg比(47.85±23.22)mmHg,t=8.791,P<0.0001;(18.37±9.98)mmHg比(23.04±11.48)mmHg,t=5.702,P<0.0001],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中期疗效,与封堵前比较,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随访中期比封堵前:(33.72±15.64)mmHg比(42.92±22.28)mmHg,t=6.773,P<0.0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随访中期比封堵前:57.70%±5.10%比56.09%±6.35%,t=-4.522,P<0.000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改善(Z=-3.411,P=0.001;Z=-4.426,P<0.0001)。结论对于符合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成年PDA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闭合PDA,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