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温州地区未治疗艾滋病(AIDS)病人体内艾滋病病毒(HIV)毒株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AIDS病人的本底耐药情况。方法对50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病人HIVpol区的蛋白酶(PR)全长和部分反转录酶(RT)基因进行扩增、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亚型鉴定,并与国际HIV耐药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共获得38份有效序列,根据pol区亚型分析发现,CRF01_AE占36.8%(14例),CRF07_BC重组占36.8%(14例),C亚型占18.4%(7例),B亚型占7.89%(3例)。未检出针对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病例。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检出3例耐药病例,突变类型分别为V179D、E138A和K103N。同时,2015年温州HIV耐药毒株的传播水平5%,处于低传播水平。结论对于未经抗病毒治疗组,耐药基因型以CRF01_AE重组、BC重组为主,HIV耐药毒株在温州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发现一个重要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是K103N。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东省部分吸毒人群2007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pol基因的多态性耐药突变。方法选取2007年吸毒人群中新发现的HIV感染者63例,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运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 pol基因段,并对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比对,获得耐药和基因多态性相关信息。结果在63例HIV感染者中,有效扩增并且测序成功49例。检出耐药者2例,占4.1%,分别为低度和潜在耐药,耐药突变类型分别为V179D和Q151LQ。pol基因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38.7%,主要突变类型为:L33I、A71V、A71T、T69S。其中T69S为主要的耐药突变位点,占耐药突变的33%。在不同的基因亚型中,pot基因蛋白酶区和逆转录酶区的突变的多态差异较大。结论广东省吸毒人群2007年新发现HIV感染者耐药发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为4.1%,但耐药突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贵州省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中HIV耐药毒株的传播情况、特点和趋势,为指导抗病毒治疗工作,评价治疗效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和制订相应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资源最小化的艾滋病病毒(HIV)警戒线调查方法(HIVDR-TS),对47例艾滋病阳性血清样本用In-house方法,对pol基因区进行了扩增测序,检测耐药传播相关的耐药突变,并分析其相关的亚型及其比例。结果 47例样本中未发现耐药传播相关的突变位点,pol区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47例样本中CRF01_AE亚型占40.4%(19/47),CRF07_BC亚型占29.8%(14/47),CRF08_BC亚型占27.7%(13/47)、C亚型占2.1%(1/47),未发现其他亚型。结论贵州省耐药株流行率<5%,属HIV耐药株的低度流行水平区,其中CRF01_AE亚型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重庆市医疗机构中艾滋病病毒(HIV)1型(HIV-1)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中的HIV-1基因亚型、群体动力学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重庆多家医疗机构HIV-1感染者/AIDS病人血浆,通过提取核糖核酸(RNA)、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发育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扩增及分析HIV基因组pol区序列,并检测耐药相关突变。结果共收集657份HIV-1感染者/AIDS病人静脉血样本,扩增及测序得到256份有效的pol基因片段,HIV基因亚型分析显示,重庆医疗机构中流行的HIV-1毒株以CRF07_BC(43.8%,112份)、CRF01_AE(34.8%,89份)为主要基因型;随后依次为CRF08_BC(8.2%,21份)、B(3.5%,9份)、CRF55_01B(2.7%,7份)、CRF68_01B(0.4%,1份)和CRF86_BC(0.4%,1份)。检出耐药基因突变者94例(占36.7%),无耐药基因突变者162例(占63.3%)。不同基因亚型间,pol基因蛋白酶区和反转录酶区的基因突变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优势群体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证实重庆市医疗机构中的HIV-1部分基因型群体正在经历扩张。结论重庆市医疗机构中HIV-1病毒基因突变和重组普遍存在。HIV-1CRF07_BC、CRF01_AE和CRF08_BC基因亚型正在经历缓慢扩张的过程。需持续研究和监控重庆地区HIV-1在感染者中的遗传分化及耐药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低病毒血症患者耐药情况和影响因素,基因亚型与耐药位点突变情况。方法 纳入病毒载量50-999copies/mL的HIV/AIDS患者,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基因后进行耐药检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耐药标准和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判定耐药、确定突变位点以及毒株对ART药物的敏感性,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影响因素。结果 896例低病毒血症患者中65.6%(588例)pol基因扩增成功。总耐药率为24.7%(145/588),NNRITs耐药率最高,为21.3%(125/588),部分患者存在多重耐药。588例HIV/AIDS低病毒血症患者中HIV-1毒株BC重组亚型占25.2%(148人),B亚型占24.5%(144人),C亚型占23.5%(138人),CRF 01_AE亚型占14.3%(84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耐药与HIV-1病毒亚型有关。B亚型耐药率最高,为43.1%(62/144),CRFs、C亚型、URFs耐药率分别为22.7%(32/141)、18.8%(26/138)、15.2%(25/165)。所有亚型中K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黑龙江省流行的HIV-1毒株的蛋白酶基因及反转录酶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分析,为开展大规模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本底数据.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扩增黑龙江省内49例HIV-1感染者及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前病毒cDNA的部分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基因,分析基因序列,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分析耐药变异.结果 49例患者HIV毒株亚型分析为B'亚型.在扩增出蛋白酶基因的47份标本中,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的原发突变,但发现大量对蛋白酶抑制剂的次要突变,V771占91.5%、L63P占76.6%、I93L占74.5%、E35D占61.7%、R57K占19.1%、R41K占10.6%、A71V占8.5%、M36I占8.5%、L10I占6.4%、D60E占6.4%、L89M占4.2%和G16E占2.1%.在扩增出反转录酶基因的44份标本中,1份有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原发突变M184I,占2.3%,均有反转录酶抑制剂的次要突变,I135L/T/R/V占81.8%、V106I占22.7%、V179D/E占11.4%、R211K占9.1%、L214F占4.5%、V189I占4.5%和V108I占2.3%.结论 目前在黑龙江省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的原发突变,耐药突变处于低水平,但应及时进行耐药突变检测,防止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的出现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我省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原发性基因耐药性突变发生情况,为该人群的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省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 HIV-1感染者的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分离血浆,提取血浆中HIV RNA,用RT-PCR方法扩增HIV pol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部分逆转录酶序列。所得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后,数据运用Contig Express拼接编辑校正后上传至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比对,同时运用Bio-Edit和Mega等软件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获得50份HIV-1分离株完整的PR和RT基因序列,其中60%(30/50)为01_AE重组亚型,18%(9/50)为B亚型,20%(10/50)为07_BC重组亚型,1例08_BC重组亚型。耐药分析显示,1例发生PI(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主要耐药突变M46I,造成对NFV中度耐药。10例样本出现NNRTIs和NRTIS的耐药相关突变,仅1例解释为对NNRTIs的潜在低水平耐药,由V179E引起。结论福建省MSM HIV-1感染者的原发性耐药突变发生率低,有利于今后该人群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但需加强监控该人群耐药毒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绍兴市1型艾滋病病毒(HIV-1)株的耐药变异情况。方法分析2013-2014年绍兴地区新确认未经抗病毒治疗的130例HIV-1感染者,以及2014年前抗病毒治疗满一年且病毒未抑制的34例感染者样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方法扩增HIV-1的pol基因区全长,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确定HIV亚型及耐药突变位点。结果 34例新诊断HIV感染者及33例病毒未抑制感染者的样品检测到耐药突变,主要亚型为CRF01_AE和CRF07_BC。仅在病毒未抑制感染者中检测到针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突变,主要类型有M184V(42.42%)、K70R(15.15%)、D67N(12.12%)。在新确认感染者和病毒未抑制感染者两组人群中,均检测到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的突变,主要类型有V179D/E/T(10.00%和18.18%)、K103N(2.22%和21.21%);在病毒未抑制感染者中还有Y181CY(21.21%)、V90I(12.12%)、G190A(15.15%)。在反转录酶(RT)区和整合酶(IN)区仅检测到少量次要耐药突变。结论绍兴市HIV经抗病毒治疗后易产生耐药性,部分可在新感染人群中传播,应对HIV耐药变异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TB)(简称HIV/AIDS-TB病人)抗结核治疗(ATT)对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影响因素和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HIV/AIDS-TB病人和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临床资料、HIV-1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分析影响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因素。结果 197例HIV/AIDS-TB病人在联合治疗24周后HIV核糖核酸(RNA)检测阳性率为23.86%(47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11.17%(22例),抗病毒失败病人的耐药率为9/22,均高于ART的HIV/AIDS病人,但二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TB病人主要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M184V(26.67%),主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V179D(26.67%)和V106M(20.00%),未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突变。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组时的白蛋白(ALB)、抗酸杆菌涂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RT和ATT方案与HIV-1复制无关,而ATT 8周内接受ART是抑制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保护因素。结论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HIV/AIDS-TB病人的HIV-1病毒载量,且未加速病人HIV-1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对于尚未接受ART的双重感染病人在启动抗结核治疗8周内开始ART有利于抑制HIV-1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耐药的发生与多态性位点分布规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16个地级行政区成功扩增得到pol区基因序列的HAART失败HIV/AIDS患者, 采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局部序列排比检索基本工具(BLAST)对序列进行亚型鉴定, MEGA 6.0软件进行亚型验证。将样本序列提交至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比对。分析不同耐药程度、治疗方案和HIV-1亚型患者的多态性位点分布情况。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不同耐药程度患者多态性位点出现频率变化趋势。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作事后两两比较。结果 1 453例患者扩增获得序列, 耐药检测结果为敏感者954例, 潜在或低度耐药者224例, 中度耐药者189例, 高度耐药者86例。随着HIV-1耐药程度的增加, HIV-1蛋白酶区(PR区)I15V、L19I、D60E和反转录酶区(RT区)E36A、T39D、S48T位点出现频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9.86、9.16、13.66、37.64、18.4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地区新发现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的耐药情况,及不同亚型毒株pol基因的多态性对耐药突变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06年湖南、云南、四川和新疆4省(自治区,下同)当年确认的部分样本,进行核酸扩增及测序,利用系统进化及重组分析的方法确定亚型;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分析不同亚型毒株蛋白酶基因和逆转录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耐药突变情况;利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Vijver等人使用的一种遗传障碍定量方法,计算并比较不同亚型间耐药突变产生的遗传障碍.结果 共得到84份样本PR基因区(1-99氨基酸)和RT基因区(1-272氨基酸)的序列,亚型分析显示:84份样本中B'亚型13份,01AE重组亚型27份,07BC重组亚型44份,其中18份样本在蛋白酶基因区的第10位和第71位存在次要耐药突变;来自云南省和湖南省的3份样本中,存在逆转录酶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分别是A62V、V179D和G190A.三种亚型在逆转录酶基因区的2个非核苷类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位点V106M和V108I的遗传障碍存在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4个地区未冶疗感染者中耐药发生的水平较低.遗传障碍的比较,CRF01AE、CRF07BC与B'亚型病人经治疗后主要耐药突变的发展模式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凉山州部分彝族人群2011年艾滋病病毒1型(HIV-I)在未治疗的感染人群中耐药毒株变异情况,为指导抗病毒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和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29例25岁以下新确诊的HIV阳性血清样本,用In-house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共91例扩增测序成功,检测耐药传播相关的耐药突变,并分析其相关的亚型及其比例。结果 91例样本中,没有针对PR区的主要耐药性基因突变,但有7例样本存在针对RT区耐药性基因突变,4例为交叉突变(T215Y和V179E),3例为单一突变(T215Y、V179D和P225H),导致对齐多夫定(AZT)和司坦夫定(D4T)不同程度的耐药。RT区耐药株流行率为5.43%(7/129),属于中等流行水平(5%~15%)。91例样本中,CRF07-BCⅡ型所比例最大,达91.21%(83/91),B亚型仅占8.79%(8/91)。结论凉山州部分彝族人群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新发现HIV-1感染者中,已出现pol区耐药突变株,且传播水平达中度流行状态,需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用药督导,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并持续性监测该地区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了解2010-2013年新疆HIV亚型和耐药传播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报告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4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50条,主要以CRF07_BC为主(96.7%,145/150),共有3例出现耐药,分别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和核苷类抑制剂(NRTIs)。耐药株主要出现在性传播人群中。结论各传播途径中仍主要流行CRF07_BC,新疆HIV-1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一线药物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的治疗前耐药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在北京地坛医院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发生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基线特征及治疗前耐药情况。结果 140例一线治疗失败患者进行了治疗前耐药检测,89例患者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51例存在治疗前耐药,其中8例低度及以上耐药,43例潜在耐药,且82.4%(42/51)为对EFV和NVP的潜在耐药;检出的耐药突变位点以V179D/E突变为主,占84.3%(43/51),且潜在耐药患者对于非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位点仅发生V179D/E突变。治疗前不同耐药情况患者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的病毒学失败率不同,潜在耐药组最高达86.0%,低度及以上耐药组次之,药物敏感组最低(P 0.05);且潜在耐药组ART 6个月时病毒学失败率显著高于药物敏感组(P=0.006)。结论一线药物治疗失败HIV/AIDS患者以治疗前V179D/E突变造成对EFV和NVP的潜在耐药为主,且这些潜在耐药患者比药物敏感患者抗病毒治疗6个月时的病毒学失败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北京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HIV-1毒株耐药基因的变异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2014年4-7月北京地区601例未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对象。采集病人的静脉血,提取血浆病毒核糖核酸(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pol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在Stanford University HIV耐药数据库查询,分析是否存在基因型耐药以及耐药种类。结果 601例未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扩增成功的458例,其中男性434例(94.8%),女性24例(5.2%);平均年龄33岁(17~77岁)。主要感染亚型依次为CRF01_AE(211例,46.1%)、CRF07_BC(126例,27.5%)、B亚型(106例,23.1%)和C亚型(15例,3.3%)。在扩增成功的病人中,7.4%(34/458)的病人存在原发耐药基因变异,其中7例病人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16例病人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8例对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3例病人同时对NRTIs和NNRTIs耐药。结论北京地区未经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有部分病人存在原发耐药基因变异,极少数病人同时存在对两种主要治疗药物耐药,因此治疗前需要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制定用药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北京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HIV-1毒株耐药基因的变异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2014年4-7月北京地区601例未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对象。采集病人的静脉血,提取血浆病毒核糖核酸(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pol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在Stanford University HIV耐药数据库查询,分析是否存在基因型耐药以及耐药种类。结果 601例未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扩增成功的458例,其中男性434例(94.8%),女性24例(5.2%);平均年龄33岁(17~77岁)。主要感染亚型依次为CRF01_AE(211例,46.1%)、CRF07_BC(126例,27.5%)、B亚型(106例,23.1%)和C亚型(15例,3.3%)。在扩增成功的病人中,7.4%(34/458)的病人存在原发耐药基因变异,其中7例病人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16例病人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8例对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3例病人同时对NRTIs和NNRTIs耐药。结论北京地区未经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有部分病人存在原发耐药基因变异,极少数病人同时存在对两种主要治疗药物耐药,因此治疗前需要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制定用药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07-BC亚型病毒的完整gag基因和部分pol基因进行基因重组和耐药位点突变分析。方法从确诊的HIV感染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然后将所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用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重组分析以确定重组断点区域,并分析其pol基因的耐药位点突变。结果在所研究的基因区段内,2份样本均未发现重组断点的变化,在蛋白酶区(PR)出现2个次要耐药相关突变,而未发现主要耐药相关突变。结论所研究的2株HIV-1CRF07-BC亚型病毒与在我国新疆地区广泛流行的CRF07-BC模式毒株非常接近,且不存在天然耐药的情况,适于抗逆转录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11-2013年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新近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的研究,了解当地HIV毒株流行及耐药毒株发生传播的情况。方法采集当年新确证的、16~25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共176份。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通过扩增HIV-1 pol区片段,进行测序和耐药基因变异分析。结果 3年共获得pol区序列176条,主要以CRF01_AE为主(86.9%,153/176);其次也发现了少量CRF07_BC、CRF08_BC和B亚型。共有5例(2.8%,5/176)出现耐药突变,4例为异性性传播,1例为注射吸毒传播,其中1例针对蛋白酶类抑制剂(PI),3例针对非核苷类抑制剂(NNRTIs),另有2例针对核苷类抑制剂(NRTIs)发生耐药突变。结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_AE,广西柳州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传播目前处于低度传播水平,但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监测和病人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云南省红河州地区部分HIV-1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确定该地区流行的HIV-1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监测依据.方法 应用反转录(RT)-PCR扩增HIV-1多聚酶基因,DNA测序后进行进化系统树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并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果 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5岁.静脉注射毒品感染34例,性传播感染12例,采供血和输血感染2例,感染途径不详12例.基因亚型分别为08-BC亚型53例,占88.3%;07-BC亚型6例,占10.0%;01-AE亚型1例,占1.7%.耐药相关基因总突变率为33.3%.与蛋白酶抑制剂(PRI)和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0%和31.7%;蛋白酶基因主突变位点为1541M、V82VFIL、M46MI,各占1例.反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T69D 4例,A62V 6例,D67DE 1例,E44D 1例,V179D 2例,V179E 1例,K238KN 1例,L234T+P236S 1例,V106E 1例.结论 云南省红河州地区HIV-1感染以静脉注射毒品为主.HIV-1基因亚型以08-BC亚型为主;已存在与PRI和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辽宁地区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HIV-1亚型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接受抗病毒治疗满6个月且HIV-1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治疗失败病例血浆样本239份,通过核酸提取、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进行亚型分析及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239份样本中,HIV-1亚型中CRF01_AE占75.7%,B亚型占10.9%,CRF07_BC占7.5%;有148例发现耐药位点突变,总耐药率为61.9%(148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G190、M184和K65,突变率分别为32.6%(78例)、30.1%(72例)和29.7%(71例);对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及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分别为5.9%(14例)、49.0%(117例)和59.0%(141例)。结论辽宁地区治疗失败的感染者HIV-1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耐药突变率处于中等水平,但已出现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耐药情况,需加强耐药监测及抗病毒治疗管理,以防止耐药毒株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