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频率以及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数目多少和伴有脑萎缩等均有密切关系;对防止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脑卒中的复发是防止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频率以及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数目多少和伴有脑萎缩等均有密切关系;对防止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脑卒中的复发是防止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lt;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lt;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lt;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0例血管性痴呆和200例无痴呆表现的单纯脑梗塞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性痴呆与性别以及年龄无明显关系,与脑梗塞的病灶数目有显著关系,与梗塞灶的大小无明显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嗜烟酒在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而冠心病以及肥胖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肓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首次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病变部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269例,脑出血患者94例)考核,并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用头颅CT或MRI确定病变部位。结果: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VD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17.8%(48/269);脑出血组为19.2%(18/9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82,P&;gt;0.05)。脑卒中后痴呆及非痴呆患者病变部位经Logistic分析提示:脑梗死患者丘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梗死伴皮层下白质脑病、颞叶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丘脑出血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颡叶出血。结论:血管性痴呆在首次脑卒中患者中常见,脑卒中后VD的发生与否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1996-01/1998-1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智能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0~32.5为非智能障碍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死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梗死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死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死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病变部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269例,脑出血患者94例)考核,并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用头颅CT或MRI确定病变部位。结果: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VD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17.8%(48/269);脑出血组为19.2%(18/9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82,P>0.05)。脑卒中后痴呆及非痴呆患者病变部位经Logistic分析提示:脑梗死患者丘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梗死伴皮层下白质脑病、颞叶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丘脑出血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颞叶出血。结论:血管性痴呆在首次脑卒中患者中常见,脑卒中后VD的发生与否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障碍。它可以由腔隙状态、多灶性脑梗死、有关部位的单一病灶(如额叶、颞叶)脑梗死、皮层下脑病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_(12)与叶酸表达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受试者(脑梗死患者血管性痴呆组、脑梗死患者非痴呆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并观察MTHFR基因型在不同组间分布情况。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痴呆组、健康对照组(P0.05),而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非痴呆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患者间Hcy、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THFR基因型在各组间分布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Hcy、维生素B_(12)及叶酸水平可能与血管性痴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新 《临床医学》2002,22(1):19-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痴呆发生率为24%,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就越高(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应加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1996-01/1998-1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智能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0~32.5为非智能障碍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死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梗死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死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死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与脑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 :对35例血管性痴呆和32例非痴呆的脑梗塞患者进行CT与临床等对比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颞叶、双侧基底节梗塞、梗塞伴发脑白质变性及脑萎缩明显多于非痴呆组。结论 :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是否存在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所致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脑卒中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10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3%,痴呆发生率为3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共患率为20%。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抑郁、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就越高(均为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均为P<0.01)。结论抑郁和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抑郁的发生率比血管性痴呆高,两者有较高的共惠性。应加强两者的旱期甄别,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塞部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陈真理  王少石 《现代康复》2000,4(3):362-36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与脑梗塞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血管性痴呆和32例非痴呆的梗塞患进行CT与临床等对比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组颞叶、双侧基底节梗塞、梗塞伴发脑白质变性及脑萎缩明显多于非痴呆组。结论: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是否存在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血管性痴呆是目前惟一能通过控制其危险因素而预防的痴呆。因此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患确诊的脑血管病患226例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分别比较两组与痴呆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病年龄≥65岁血管性痴呆占52/59,非痴呆占83/167;病程≥5年前占50/59,后占69/167;受教育年限≤初中前占49/59.后占103/167;脑卒中发病次数≥2次前47例(47/59),后74例(74/167);病灶数目≥2个前48例(48/59),后70例(70/167);痴呆组脑梗死48例(48/101),脑出血7例(7/48);病灶部位基底核22例(22/43),丘脑18例(18/33);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嗜烟在血管性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分别为53,107例;23,37例;34,69例;16,25例;44,96例,统计学分析均有显意义。结论:血管性痴呆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年龄大,病程长,化程度低,多次脑卒中,多发病灶,缺血性脑梗死,以基底核、丘脑部位为主的病灶易患痴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嗜烟是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应加以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MID轻度痴呆、40例中度痴呆,38例重度痴呆患者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患者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呆越重。重度痴呆患者脑萎缩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更明显。痴呆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无对应关系。结论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是影响MID患者痴呆程度的重要国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络益脑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机制。方法:从颈外动脉注射栓子造成多发性脑梗死,以记忆力检测模型,测量各组大鼠脑内皮层、下丘脑、海马、纹状体部一氧化氮含量。结果:给药组大脑四部位NO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尤以大脑皮层明显。结论:通络益脑丸能提高血管性痴呆动物脑内NO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