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分析临床岗位对助产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阐述高职助产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构成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护理(助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设计了素质全程、能力递进的课程结构示意图;以普通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为平台,构建了护理专业助产方向课程新模块;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及助产岗位方向模块的教学实践等措施,提高了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了现代护理专科化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临床助产工作岗位现状,分析我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岗位需求、岗位任务、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探索与构建以岗位为靶向的助产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助产教育特色,实现助产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岗位需求的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4.
李亚兰  郎宾  赵婷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100-101
临床技能培训是高职助产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按照助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高职助产专业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包括三大部分,即助产能力、基础护理能力、孕产妇保健能力.明确岗位能力,以助产岗位工作项目为主践确定课程结构;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助产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及人才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目前,中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结论对我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改革:提高生源质量,尝试"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工学结合"开发校本教材;构建"院校合作"机制,凸显我校助产专业特色;加强医学人文渗透,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进一步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院校合作”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助产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教学效果和实习表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校2014级、2015级参加院校合作教学的47名助产专业学生为试验组,未参加院校合作教学的51名助产专业学生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1.5+1.5”的基于“院校合作”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照组实施“2+1”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专业认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临床实习表现。结果试验组专业认同的总得分及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三个维度得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实习表现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院校合作”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提高其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情感,改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定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中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 选择2016级助产专业两个班12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考核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评价中职助产专业实习生岗位胜任力.结果 学生在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理论和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 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人际交往及沟通能...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可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职业岗位技能培养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开展递进式实践教学活动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容  凡伟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23-124
我国助产专业教育已有百年历史, 培养了很多助产护士,他们提供高质量专业服务,为不断促进母婴健康、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1].但助产专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国仅有少数学校尝试性开设了高职助产专业教育,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2].因而,我校在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做了尝试性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了解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现状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的要求,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方法向医疗卫生机构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发放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结果三级医院护理岗位专科化方向发展明显,并有与职业学校联合发展的较强意愿,医院和毕业生均注重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培养。结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1.
对比分析川北医学院与台湾辅英科技大学两校助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异同及各自优势。分析发现两校本科助产教育课程设置在学制、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辅英科技大学总授课时、《助产学》和《助产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多于川北医学院,但开设课程门数与助产相关临床科室实习时数少于川北医学院。希望通过分析总结,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本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课程的开设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到我科实习的31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教学;选取2019年到我科实习的35名学生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协同教学,对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及理论成绩,助产核心胜任能力进行教学评价.结论:将协同教学模式应用于助产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了助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能力很重要,医学院校理当培养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医学课程设置现状没有很好地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将就业能力植入到医学生实验、见习和实习活动中,植入到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中,优化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助产专业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级助产专业学生随机分成两组,通过调查问卷、成绩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估.结果: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组在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使基础知识变得灵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远程护理学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方法 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即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搭建课程体系.结果 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根据岗位实践和发展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结论 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职业成长发展规律构建远程护理学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并实施教学,符合在职成人学习需求,应当继续实践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数量的增加,随之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术中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本文首先介绍了催产素在产程中的正确使用方式,然后讨论了将催产素在剖宫产术前静滴,对规律宫缩后行剖宫手术的40例产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人工腹压助产技术进行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102例阴道分娩并接受助产处理的产妇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51例。A组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B组产妇进行人工腹压助产。结果:B组产妇在助产过程中对阴道产生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A组;出现产后出血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接受助产对胎儿所产生的损伤明显小于A组;新生儿在围产期的窒息率明显低于A组;新生儿在围产期出现疾病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2组产妇在围产期内均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人工腹压助产技术进行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临床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是由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来完成的,而临床医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积极性很低,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该情况,本文主要从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建立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提高临床理论课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52名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71,低于量表常模水平(P<0.01);不同性别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上有统计学差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教龄和职称可以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结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存在密切关系,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0.
构建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虽然已经有50年的助产专业办学历史,但与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突出专业,注重技能,为甘肃省及西北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助产专业人才,获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是,如何使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规范,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