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为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预实验。资料和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4月至 9月在我中心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8例。入选标准 :年龄≤ 75岁 ,发病时间在6h以内 ,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等脑梗死改变 ,严重肢体瘫痪 (肌力 0~ 3级 )。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排除标准 :活动性出血和已知出血倾向 ;脑出血史和近 6个月脑梗死史 ;血压 >180 / 110mmHg(2 4 0 / 14 7kPa)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正在使用抗凝剂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将入选病人分为 2组 :溶栓治…  相似文献   

2.
3.
4.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中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2003-05~2006-08采用中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8~69岁,平均(56.6±61.2)岁;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52~72岁,平均(58±7.14)岁.全部病例入院时均作头颅CT扫描排除脑出血者,可发现MCA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灰白质交界不清、脑沟变浅、侧裂变窄等早期征象.24h复查头颅CT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7~12h,平均8.7h.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脑梗死死亡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自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PA作为溶栓药以来,目前溶栓治疗仍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现将近几年国内外溶栓治疗的情况及一些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和出血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栓疗法已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最佳的溶栓时机、药物和途径对于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发病6h以内是溶栓的最佳时机,药物多采用尿激酶、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选用静脉内溶栓、局部动脉内溶栓或二者相结合的办法。溶栓治疗配合外科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出血性转变是溶栓治疗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认为,梗死区小量出血并不加重病情,反而是血流再通的信号,只有有占位效应的大量出血才会使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溶栓疗法用药途径、时间、剂量.方法 急性脑梗死83例,按随机原则分为静脉组、动脉组和对照组,其中动脉组23例,静脉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颈动脉给药组在溶栓后2h的神经缺损改善情况优于静脉组,不同治疗组疗效的比较,静脉溶栓痊愈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静脉组明显高于动脉组.结论 颈动脉用药与静脉用药均有显著的效果,静脉给药组疗效优于动脉组,但静脉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选择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标准治疗方法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病例的选择密切相关。各项技术的发展为筛选溶栓治疗病例、监测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故从脑血管、脑血流、脑组织代谢等因素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 0例,采用rt-PA(5 0 mg/例)静脉溶栓,其中1 O%剂量5 min内静脉推注,余90%剂量60~90 min内静脉滴注。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21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FISS),21 d、90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90 d综合生活能力(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24 h及21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访3个月,mRS为0~3分者33例(66%);脑出血者7例(14%),其中症状性脑出血3例(6%);死亡13例(26%)。在发病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41例患者中有25例(60%)获得良好预后(mRS为0~1分),在4.5~6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9例患者中只有3例(33%)获得良好预后。13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仅有5例(38%)获得良好预后。结论在排除心源性脑梗死的情况下,采用rt-PA 50 mg/例治疗发病4.5 h内的脑梗死患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共收集本院2001-2005年70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其中52例静脉溶栓,18例动脉溶栓,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溶栓前后及3个月随访的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同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静脉和动脉溶栓组溶栓前及溶栓30min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迅速增加,溶栓前后分值有显著差异。1个月内颅内出血率为5.77%(静脉组)和16.67%(动脉组)。3个月时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溶栓后30min的评分有显著改善。结论:6h内动脉、静脉溶栓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人体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酶(t-PA)治疗不同病因脑梗塞的疗效的再探讨。方法以颈动脉和心脏Doppler超声和数字式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为依据作分组对比分析rt-PA的治疗效果。结果rT-PA治疗后24h症状改善与预后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完全梗塞和严重狭窄组病例溶栓起效时间明显推迟(P<0.05)。3个月后颈动脉完全梗塞组68.75%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梗塞和严重狭窄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局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有完整资料的动脉溶栓病例21例,用NIHSS评分评定溶栓的疗效,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溶栓治疗90d时的转归,并对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动脉内局部溶栓转归良好的比例为42.9%,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为9.5%,病死率为9.5%。57.1%的溶栓病例完全再通,38.1%的病例部分再通。溶栓后再通等级为Ⅲ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58.3%,再通等级为Ⅱ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25%。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动脉溶栓后的转归良好,动脉溶栓可降低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的病死率结论:动脉内rtPA局部应用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再通等级与闭塞部位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12h。尿激酶以1.5-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90万U。两组患者的其它常规辅助治疗相同,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36/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21/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溶栓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制作改良大鼠自体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在MCAO后 3 0min静脉注入尿激酶 2 0 0 0 0U·kg-1(A组 )、5 0 0 0 0U·kg-1(B组 ) ,MCAO后 12h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及病理检查等比较研究不同剂量尿激酶溶栓的疗效。结果 :A、B组MCAO后 1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梗死体积减少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B组较A组梗死体积小 (P <0 0 5 ) ,并发出血率 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减少梗死体积 ,MCAO后 3 0min溶栓不增加出血性转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溶栓率的主要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的急 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纳入发病至就诊时间≤3.5 h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是否 溶栓及未溶栓原因。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7例,满足入组标准的患者共25例(37.3%),平均 年龄(64.6±11.9)岁,其中男性16例(64%),最终有7例(28%)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18例未接受溶栓。两组患者就诊时的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溶 栓组NIHSS评分(中位数6,四分位数间距5~13)明显高于未溶栓组(中位数1,四分位数间距0.75~2) (P =0.007)。溶栓组患者就诊-溶栓时间平均为(71.4±13.8)min,未溶栓组患者完成溶栓评估所 有检查所需的平均时间为(90.3±30.8)min,两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46)。溶栓组患 者发病-就诊时间平均为(140.7±48.5)mi n,与未溶栓组患者(144.7±56.4)mi n比较,差异无显著 性(P =0.87)。未溶栓组患者就诊1周后复测NIHSS评分(中位数1,四分位数间距0~3.25)与就诊时的 NIHSS评分比较,虽差异无显著性(P =0.125),但有6例(33.3%)患者病情加重。 结论 发病后未能及时就诊仍是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急诊溶栓率的主要因素,NIHSS评分低估后循环 脑梗死病情、临床医生对轻型卒中溶栓不够重视是导致后循环轻型脑梗死院内延误、溶栓率较低 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