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5年来收治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32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DSA是确诊的金标准.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15例(93.75%)、伴呕吐10例(62.5%),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8例(50%);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0例,其中伴出血4例;脑脊液压力增高15例(93.75%),蛋白增高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4例。16例中痊愈6例(37.5%),其中4例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2例抗凝治疗,其余10例均给予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有效率100%。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给予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或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08-508,5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2例(80.0%)患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为主,8例(53.3%)患者存在局灶性脑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形式多样的脑实质病灶,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80.0%(12例),病死率6.7%(1例)。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结合MRV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法、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CVST患者多为青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的缺损及癫痫发作。腰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静脉窦及脑实质的异常信号。临床主要采取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中青年头痛,呕吐患者,需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CVST多急性起病。(2)临床表现为头疼、呕吐,伴或不伴癫痫、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障碍。(3)14例患者行MRI检查,10例异常,3例行MRA或DSA检查有阳性发现。(4)经降颅压、扩容及抗凝治疗效果显著。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早期MRI和MRA检查易诊断,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开颅术后不同年龄段颅内感染老年患者的 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不同年龄段颅内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开颅术并发生颅内感染的108例老年患者相关治疗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范围分为A组(60~70岁)和B组(71~80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癫痫发作以及血常规结果和预后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中发热、头痛、呕吐和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志和精神障碍、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体温升高、颈部抵抗、神志异常、传导束损害、颅神经损害、布氏征、克氏征等体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预后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 60~70岁和71~80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的体征、血常规差异较小,而71~80岁年龄范围患者的头痛、发热、呕吐、预后治疗的发生率较低,癫痫发作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分析中国西南地区颅内静脉窦形成 (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治疗、预后及相关因素,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及探讨预后预测因素。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CVST并接受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并进行连续性的电话随访。 结果 共纳入7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急性起病占13.7%,亚急性起病占50.7%,慢性起病占35.6%。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 (66例,90.4%),2.7%CVST患者最初的症状为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 2.7%以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起病,1.4%以复视为首发症状,1.4%以突发痫性发作起病。46例行了头部CT扫描,结果发现8例 (17.4%)有出血性梗死,影像学检查特点中,头部平扫CT中34.8%有delta征,30.4%有细绳征,而头部MRI检查,27.5%表现为脑水肿,55.0%delta征,45.0%细绳征。最常累及的静脉窦为右侧横窦68.5%,其次分别为左侧横窦57.5%,上矢状窦53.4%,左侧乙状窦50.7%,右侧乙状窦47.9%,窦汇32.9%,下矢状窦21.9%,直窦20.5%,颈静脉12.3%,大脑大静脉9.6%。所有CVST患者均随访12个月,其中死亡5例(6.8%),53例〔72.6%,改良Rankin评分(mRS)P=0.030, OR=5.184,95%CI 1.170~22.966,)和视乳头水肿 (P=0.008,OR=10.811,95%CI 1.858~62.893)为预后不良(mRS≥2)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困难,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帮助。癫痫和视乳头水肿为CVST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提高对CVST诊治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58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影像学特征、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在青壮年中发生率较高且女性居多,常见病因有妊娠和围产期、感染、严重脱水、脑外伤、凝血机制异常、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肿瘤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居多占72.41%,其次为癫痫发作者占12.07%,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占12.07%。腰椎穿刺检查多数病例压力升高占91.18%,脑脊液检查蛋白和白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CT早期诊断CVST难度较大,44.00%表现正常,MRI和MRV相结合使CVST诊断敏感性增高,达到94.12%。误诊14例(24.14%),其中7例(12.07%)误诊为颅内感染,最多见,其次误诊为脑出血和脑梗死各2例(3.45%),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高压和神经性头痛各1例(1.72%)。经抗凝、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和漏诊,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一线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王春燕  宁铂涛  吕华 《浙江医学》2015,37(6):447-450,496
目的 了解血液肿瘤患儿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nosocomialblood streaminfection,NBSI)的临床特点及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上预防NBSI 及早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3 年12 月血液肿瘤住院治疗并发生NBSI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 发热及C反应蛋白(CRP)增高是NBSI患儿共有的表现,细胞因子中IL-6 和IL-10 增高发生率在50%以上。1 500例次住院患儿发生NBSI161例次,发生率10.73%(161/1 500),其中血培养阳性70 例,阳性率为43.48%(70/161);70 例血培养阳性患儿共检出病原菌79 株,革兰阳性菌55.70%,革兰阴性菌43.04%,真菌1.27%;排在前3 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0.25%、15.19%、15.19%;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结论 血液肿瘤患儿发生NBSI缺乏特异症状体征,CRP 及IL-6和IL-10可能有助于NBSI 的诊断。NBSI病原学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早期联合用药是成功治疗血液肿瘤患者NBSI 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和MRI、MRV检查,部分患者行DSA检查,确诊后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抗凝或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1周),治愈26例,好转4例,恶化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对于急性起病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行CT、MRI、MRV或DSA检查,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1例病人中7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conducted on the charts of all very low birthweight (VLBW) infants with culture proven sepsis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unit of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he West Indies (UHWI) during the period January 1, 1995 to December 31, 2000.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2 VLBW infa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unit with culture proven sepsis, 16 (73%) survived and 6 (27%) died As birthweight and gestational age increased, outcome improve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ased on age at presentation. Neonates with early onset disease had a significantly longer mean duration of rupture of membranes than those with late onset disease (p = 0.009) and babies with late onset disease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mean Hb level than those with early onset disease (p = 0.000). Predominant isolates were Klebsiella sp (10, 37%), Streptococcus Group D (4, 15%), Escherichia coli (3, 11%) and Group B Streptococcus (3, 11%). Klebsiella sp accounted for 8/13 (62%) of late onset infections.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naemia, thrombocytopenia, bleeding and multi-organ failure. Strategies aimed at prevention, such as limiting the excessive use of broad-spectrum empiric antibiotics and the periodic review and 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policies will help decreas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VLBW infa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低剂量两性霉素B(<0.7 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脑1周以上、资料完整的31例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其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预后转归.结果 31例患者中,8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确诊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呕吐,22例(78.6%)患者的颅脑MRI或CT检查发现异常.应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后,完全应答率19.4%(6/31),部分应答率54.8%(17/31),总有效率74.2%.除1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1年的归因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0/30)和10.0%(3/30).此外,26例(83.9%)患者出现两性霉素B相关不良反应,以肝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贫血为多见,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脑,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仅在抗凝治疗3 d R延长水平、K延长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在抗凝治疗第7、15 d时R延长水平明显、K延长水平明显、MA减少水平明显及INR升高水平明显、APTT延长水平明显,但和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