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分割放疗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及治疗效果。方法:海军总医院放疗科和解放军第一О七医院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6月,对120例肺癌患者进行超分割放疗,剂量为1.0~1.25Gy/次,2次/d,间隔6h,5d/周,总剂量为50~70Gy。结果: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14例,发生率为11.6%;照射55Gy以下、55~65Gu、65Gy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67%、9.52%、16.60%;平均照射面积120cm^2以下、120cm^2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62%、13.20%。本组肺炎经治疗,缓解率为85.71%(12/14)。结论: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超分割照射剂量和照射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其发生率不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常规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经合理治疗,症状和体征可得到明显的缓解,但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配合全脑照射治疗脑转移瘤。方法对3个病灶以下(包括3个病灶)的12例脑转移瘤患者进行SRT配合全脑照射;对3个病灶以上的15例脑转移瘤患者单纯全脑照射。SRT配合全脑照射时:SRT,6GY/次,共6次, 每日1次,总量36GY;然后全脑照射,2GY/次,总量32-36GY,3-4周。单存全脑照射:采用6MVX线,2GY/次,总量40-50GY,4-5周。结果SRT配合全脑放射治疗组5例完全消失,4例部分消失,总缓解率75%;单纯全脑照射组3例完全消失,7例部分消失,总缓解率66.7%。结论SRT配合全脑照射较单纯全脑照射肿瘤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肺炎临床与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炎相关病因,临床与X线表现。方法:对124例中晚期肺癌进行常规放射治疗。结果:在临床放疗治疗上,放射性肺炎发生共36例,占29%,且与下列因素有关:照射剂量是60-70GY的有12例,发生率为85.7%(P<0.01),照射面积>160cm^2的有25例,发生率为71.4%(P<0.01),中重度肺功能异常者11例,发生率为100%(P<0.01)。结论:放射性肺炎与靶区剂量、照射野的面积成正比关系,肺功能中重度异常者必须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证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放疗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12月至2001年12月,183例肺癌患者于海军总医院和解放军第一○七医院进行常规放射治疗,放射剂量为2 Gy/次,1次/d,5次/周,总剂量为50~70 Gy.结果: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19例,发生率为10.4%;照射55 Gy以下、55~65 Gy、65 Gy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8.7%、15.6%;平均照射面积120 cm2以下、120 cm^2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8.5%、11.9%.本组肺炎经治疗缓解率为84.2%(16/19).结论: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常规照射剂量和照射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经合理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及体征,但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智芬 《医学文选》2000,19(2):227-228
放射性肺炎由 Groovr192 2年首次提出 ,随着放疗技术的普遍运用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防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1 ] 。1 发病因素  急性放射性肺炎通常发生于放疗全过程后的 1~ 6个月。肺损伤与照射面积有关。临床观察表明 [2 ]照射面积大于10 0 cm2 者 ,放射剂量即使高达 80 GY (80 0 0 rad)也很少引起肺损伤 ,但照射面积大于 2 2 5 cm2 时 ,40 0 rad也可出现肺损伤。仅接受纵膈放疗的病人 ,约 6 %出现症状 ,而当两肺与纵膈同时照射 ,则 33%的病人出现肺部症状。可见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全身和上半身照射剂量 ,尤其与肺组…  相似文献   

6.
何安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6):649-650,I0001
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手术后放疗、化疗及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方法对199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7例进行脑转移灶次全切除手术),进行常规放疗,每周5次,1.8~2GY/次,共25次,4—5周完成,总量DT40-45GY;4例在照完全颅40GY后,给予局部缩野补量,1.4~2GY/次,共7~10次,分9—14d完成。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化疗。常用药物为顺铂、依托泊甙、环磷酰胺、阿霉素、卡莫司汀、替尼?自苷、卡铂等,一般为2~6周期。结果1年生存率为46.7%,2年生存率为12.O%,3年生存率为2.4%。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各组生存率比较:单纯脑转移组优于脑转移合并多部位转移组(P〈0.05);手术后放化疗组优于非手术放化疗组(P〈0.01);化疗≥4周期组优于〈4周期组(P〈0.05);≥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单纯肺癌脑转移患者有手术适应证者或能耐受4周期化疗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照射组(A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组(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常规照射,2GY/d,5次/周,总剂量60GY,疗程6周;B组先常规照射30GY,加用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1.5GY/次,2次/d,间隔6h以上,总剂量60GY,疗程5周。结果B组局控率92.00%(46/50),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00%(37/50)、50.00%(25/50)、44.00%(22/50);A组局控率84.00%(42/50),1~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0%(27/50)、26.00%(13/50)、22.00%(11/50),两组1~3年生存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Ⅲ度放射性食道炎副反应率:A组为0.00%,B组为6.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年生存率,且放疗毒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徐庆瑞  李本秀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387-1388
目的:寻找胸部肿瘤放疗心脏受照时,早期发现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以利于尽早预防和治疗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30例胸部肿瘤患者为观察组,30例非胸部肿瘤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普通放疗,2Gy/d,5次/周,前后对穿照射达40Gy后,所有患者分别在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Gy、放疗结束(60Gy~70Gy)时和放疗后1个月检测cTnⅠ。结果:血清cTnⅠ浓度〉0.4ng/ml为诊断心肌损伤的界限值。放疗前与DT40Gy时cTnⅠ含量轻度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放疗前与放疗结束时比较显著升高,P〈0.01,有极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放疗前与放疗后1个月的比较,P〈0.001;放疗DT40Gy与放疗结束时比较,P〈0.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后1个月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中cTnⅠ的变化可早期反映放射性心脏损伤,以利于尽早预防和治疗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放疗和超分割放疗的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12月至2002年6月,303例肺癌患者入我科放疗,183例患者采用常规放疗,放射剂量2Gy/次,1次/d,5次/周,总剂量50—70 Gy。120例患者采用超分割放疗,剂量1.00--1.25 Gy/次,2次/d,间隔6h,5d/周,总剂量50--70 Gy。结果:共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33例,发生率10.9%。其中常规放疗的发生率10.4%,超分割放疗的发生率11.7%。经治疗,常规照射组和超分割照射组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缓解率分别为84.2%、85.7%。结论:常规照射组和超分割照射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基本相同。经合理治疗,2组症状及体征均明显缓解,提示治疗时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讨论鼻咽癌照射特别是颞侧照射产生的听力损伤。方法:1990年1月至1996年8月对65例患者分别在放疗前、后及放疗后2年作听力检测2~3次。结果:放疗后2年及再送放疗前后分别感音听力损伤发病率为31(18/58耳)、50%(15/30耳),P<0.01。面颈大野总听力损伤64.3%(18/28耳)>耳前小野30%(9/30耳)。年龄<49岁者听力损伤3/28耳,与≥49岁15/30耳,P<0.01。结论:经TPS计算当鼻咽DT-70Gy时内耳DT从40Gy~54Gy,可引起放射听力损伤.虽可立即出现但更多的是延迟反应。随照射时间延长,照射野大小、年龄而增加,再程放疗可因放射剂量的累积使听力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1.
5例鼻咽癌治疗1—3年患者,局部无复发。影像学显示双肺多发性转移灶,我们采用全肺放疗以CO~((?)0)r线及x线外照射。全肺受量25GY,局部剂量25~35GY肺内病灶全部消失。过去认为全肺受照20Gy/l—2周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放射性肺炎和永久性肺损害。本组采用综合调控治疗预防了放射性肺炎。上述结果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放射性肺炎是可以避免的。全肺放疗是治疗肺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肺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疗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合并放射性肺炎的肺癌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是提高肺癌疗效的关键之一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收治肺癌病人 5 2例 ,其中男 44例 ,女 8例。年龄 42~ 72岁 ,平均年龄 5 4岁。其中肺癌Ⅱb 期 5例 ,Ⅲa 期 3 0例 ,Ⅲb 期 17例。既往有肺心病史者11例 ;吸烟史超过二十年者 2 5例。综合治疗 (放疗 +化疗 )者2 0例 ,单纯根治性放疗 3 2例 (肺部照射剂量均超过 60Gy/3 0次 )。照射后无肺炎症状仅从X光片 (胸片 /CT片 )发现合并放射性肺炎者 …  相似文献   

13.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食管癌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经B超或彩超、胸部CT或胸部X射线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正常;体格检查未发现远地转移;卡氏评分≥70分者。根据不同放疗方法分为:后程加速分割放疗组80例和常规放疗组48例。鳞癌76例,腺癌3例,鳞腺癌1例。病变长度〈5.0cm20例,5.0~7.0cm36例,〉7.0cm24例。胸上段25例,胸中段54例,胸下段1例。髓质型72例,蕈伞型3例,腔内型3例,溃疡型2例。采用模拟机定位,10MVX线外照射,对胸上段先采用“T”形野照射,后改为两前斜野照射。前野宽6.0~7.0cm,后两斜宽6,0cm。2,0Gy/次,5次/周,照射到36Gy/18次,总剂量达到64.0-65.4Gy/38~39次/38-39d完成。结果:病例随访5年以上,随访率为95.6%。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8%、48.7%、34,2%,急性放射反应为1、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6.5%、气管炎为21.4%。晚期反应为食管穿孔3例,2、3级食管狭窄7例,放射性肺炎1例。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是一种疗效确切可靠方法,并不明显增加放疗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63例共121个转移病灶实施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肿瘤中心剂量30~68GY,每次5~8GY,分6~8次,每周2、3次,疗程2~4周,计划靶区体积1.8~130.0cm3,设伊8个非共面照射野,利用同步铅挡块,80%等剂量线包括靶区边界。结果肿瘤消退有效率(CR+PR)86.8%(105/121),其中CR33.1%(40/121),PR53.7%(65/121),NC10.7%(13/121),PD2.5%(3/121)。肿瘤剂量30-45GY组:CR14.3%(3/21),50-58GY组:CR29.4%(20/68)(P〈O.05);60-68GY组,CR53.2%(17/32)(P〈0.05)。原发灶病理学类型为鳞癌CR73.3%(11/15);病理学类型为软组织来源CR12.5%(1/8)(P〈0.05)。低分化组CR47.2%(17/36)、中高分化组CR27.1%(23/85)(P〈0.05)。肿瘤直径〈2.0cm组CR75.9%(22/29);肿瘤直径2.0-5.0cm组CR24.2%(15/62)(P〈0.05);肿瘤直径〉5.0cmCR10.0%(3/30)(P〈0.05)。结论立体定向适行放疗为肝转移瘤治疗的有效手段,疗效与肿瘤剂量、原发灶病理学类型及肿瘤体积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曾敏  许素玲 《新疆医学》2005,35(6):9-10
目的:评价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放射反应。方法:将1999年10月~2002年10月94例食管鳞癌随机分为2组;常规分割放疗组44例,每天2.0Gy每周5次,总剂量66-68Gy/33-34次/6.4-6.5周;后程加速超分割组50例,前1/2~2/3疗程同常规组,剂量达33~34Gy/3.2~4.2周时改为每天照射两次,每次1.5GY,间隔4~6小时至总剂量为66-68Gy/42-49次/5.4~6.0周,采用15MV—X或6MV—X加速器三野交叉等中心照射。结果:近期疗效;常规分割组与后程加速超分割组分别为54.54%,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反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病例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而且未增加放射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口感染所致窦道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窦道,长期不愈,反复感染,使临床医生深感棘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症,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2001年2月~2005年12月,手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窦道共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岁。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岁。排除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未能控制者,严重营养不良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年龄〈18岁、〉65岁。病情程度:轻度38例,窦道深度≤4cm,创面≤10cm^2;重度47例,窦道深度〉4cm,创面〉10c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调强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46例,GTV包括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CTV包括GTV+淋巴结引流区,PTv在CTV基础上各外放0.5cm。95%等剂量曲线包靶区,两肺V20≤25-30%,心脏平均剂量≤30GY,脊髓最大剂量〈45GY。治疗计划采用5-9个照射野,常规分割1.8-20GY/次,DT60-64GY,随访时间截止于2013年8月1日。结果放疗后1-3个月观察食管癌消退情况,其中C1K43.49%,PR50%,SD6.52%;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2.5%、54.6%;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结论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心肌速度梯度技术在评价胸部放疗患者早期心肌损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离线分析4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和20例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各节段长轴方向上的速度曲线,并将4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按照放疗进程分为两组:A组:2.7~3.3周、照射剂量30~40Gy;B组:4.1~5.5周、照射剂量50~60Gy;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晚期峰值速度(Va),并分别计算长轴方向上收缩期及舒张早期、晚期心肌速度梯度(MVG1、MVG2)等参数。结果①A组、B组左室二尖瓣口血流速率(E/A)比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B组的E/A比值较A组减低(P〈0.05);②A组、B组前壁、前间隔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期MVG1、MVG2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B组前壁、前间隔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期MVG1、MVG2较A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后壁各节段舒张期MVG1、MVG2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侧壁、后间隔、下壁各节段收缩期及舒张期MVG1、MVG2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放疗患者左室长轴方向心肌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心肌速度梯度为一项敏感、可靠、可重复的胸部放疗患者心肌功能评价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的疗效,寻求NSCLC的最佳治疗手段。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NSCLC患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常规组35例,用^60C0。或8MN-X线照射,5次/周,2GY/次,总计量70GY/35次/7周;加速超分割组41例,放疗前半程为常规分割,40GY/20次/4周后改变照射方法为,2次/天,1.8GY/次,间隔6小时,36GY/20次/2周,总计量76GY/40次/6周。结果:常规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57.1%,20%,5.71%;60%,22.9%,8.57%。后程加速超分割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为73.2%,46.3%,29.3%,78.1%,48.8%,29.3%。二组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能提高NSCLC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院1990—07~1996—06收治的86例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用钴60放疗40例,用10MV-X放疗46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20%和17%,放疗剂量50GY~55GY有44例,65GY~70GY有42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19%和18%。提示:用10MV-X线放疗和钴60放疗食管癌疗效无差异。放疗剂量达70GY者并不比剂量为50GY者五年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