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T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华东地区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AT1基因的启动子区、5’非翻译区、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和3’非翻译区设计引物进行分段扩增,采用直接测序法在20个随机样本中检测AT1基因的SNP,选择所发现的SNP在213例单纯高血压、1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20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基因分型,以期探讨ATl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共检出8个SNP,其中6个在启动子区,1个在编码区,1个在3’非翻译区,分别对SNP6(A-153G)、SNP7(T573C)和SNP8(A1166C)行基因分型,显示位于启动子-153G等位基因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中的频率是17.8%,在对照组中是11.5%(P〈0.05),而T573C和A1166C多态则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启动子-153位A被G替代可能与华东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相关。 相似文献
2.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3)
目的:研究高血压候选基因瘦素受体基因(LEPR)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分布,探讨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采集健康体检人群临床资料,分析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等临床指标,同时调查受检者吸烟和饮酒等生活习惯;Taq Man-MGB法分析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样本总数1 273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774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499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LEPR基因Gln223Arg基因型在两组总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亚组分析,高尿酸亚组基因型(P=0.039)和等位基因频率(P=0.037)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EH相关[(GG+AG)vs.AA模型,OR=3.23,95%CI:1.01~10.34,P=0.008;GG vs.AA模型,OR=3.43,95%CI:1.35~8.75,P=0.010];高尿酸亚组也显示该多态性与EH发病密切相关[G vs.A模型,OR=1.89,95%CI:1.09~3.28,P=0.023;(GG+AG)vs.AA模型,OR=7.76,95%CI:1.18~49.80,P=0.033;GG vs.AA模型,OR=8.50,95%CI:1.29~56.12,P=0.026;GG vs.AG vs.AA模型,OR=1.94,95%CI:1.10~3.43,P=0.023]。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高血压病人常伴有前列腺素F2α(PGF2α)升高,动物试验表明PGF2α可通过其受体FP调节血压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探讨PGF2α受体F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否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存在关联性。方法选取上海徐汇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病人332例(男253例,女79例)以及健康对照588例(男309例,女279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Α,采用Tagman探针PCR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了FP基因6个Tagged SNP位点(rs2352043,rs12731181,rs3753380,rs3766355,rs35425451,rs41292960)。结果 rs41292960和rs35425451两个位点发生频率很低(MAF<0.05),试验中未检测到多态性,其余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对照研究中采用叠加模型分析,应用逻辑回归模型并校正年龄和性别的作用,发现rs12731181 G等位基因位点与高血压有关联的倾向(P=0.0602)。应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和性别的作用,比较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收缩压(SBP)、舒张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殖抑制基因第二内含子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正常血压人群500名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0名,提取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后设计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物进行定量多聚酶链反应,通过荧光定量方法确定该基因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多态性位点.结果 7个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中有3种即rs873457、rs2336384和rs4846085的基因型频率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分别为TT:TC:CC=21.8%:46.6%:31.6%/22.5%:53.0%:24.5%、CC:CA:AA=21.8%:46.8%:31.4%/22.8%:52.6%:24.6%及TT:TC:CC=22.6%:46.4%:31.0%/23.4%:51.8%:24.7%,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5),分别为T:C=45.1%:51.0%/49.0%:51.0%、C:A=45.2%:54.8%/49.1%:50.9%及T:C=45.8%:54.2%/49.1%:50.6%,其余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对不同性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男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5或P<0.01),而在女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年龄和基因型与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P<0.05).在进行了年龄和性别调整后,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和rs873457与血压密切相关.单倍体型分析发现C-G-A-A-A-C-C(以 rs873457、rs2336384、rs1474868、rs4846065、rs4240897、rsrs2236055和 rs873458为序)无论在总体人群、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 增殖抑制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尤其是男性高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女性低骨量的关系。方法 378名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1.1±7.0)岁,其中260名健康男性、110例骨量减少和8例骨质疏松患者]和334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8.4±6.3)岁,其中148名健康女性、153例骨量减少和33例骨质疏松患者]共712人,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以上汉族人。用双能X线测量仪检测上述受试者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按照股骨颈BMD低于同性别正常峰值BMD的-1~-2.5和-2.5标准差为标准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排除继发性低骨量。检测VDR基因FokⅠ、ApaⅠ、CDX 2位点ESR 1基因的PvuⅡ和Xb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 378名老年男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8.0%)、Ff(50.0%)和ff(22.0%),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9.5%)、Aa(43.4%)和aa(47.1%);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2%)、AG(45.8%)和GG(32.0%);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14.1%)、Pp(46.0%)和pp(39.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5.0%)、Xx(36.8%)和xx(58.2%)。334名老年女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5.7%)、Ff(55.1%)和ff(19.2%),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2%)、Aa(44.0%)和aa(45.8%);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8%)、AG(47.9%)和GG(29.3%);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9.9%)、Pp(45.2%)和pp(44.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2.1%)、Xx(36.8%)和xx(61.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上述基因SNP频率分布未见差异(P均0.05)。结论 VDR的FokⅠ、ApaⅠ及CDX 2位点和ESR 1的PvuⅡ及Xba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纳入本研究汉族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风险因子,尚需更大样本量的实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 β)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选择西南地区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同期非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Rsa I和Alu I,观察ER β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观察组R等位基因频率为35.0%,对照组为51.0%,OR值0.517(95%可信区间为0.346~0.773),P<0.01.观察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0.5%,对照组为11.0%,OR值2.086(95%可信区间为1.191~3.654),P<0.01;Rsa I和Alu 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结论 ERβ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A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候选基因之一,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两个表型)的关系在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1(DRD1)基因(-4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3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 和195例健康人(对照组)DRD1基因(-48A/G)多态性,并对两组人群的血压及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高血压患者中,DRD1基因(-48A/G)多态性各基因型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有显著差异。其中, AG基因型的诊室舒张压、24h舒张压及24h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GG基因型的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诊室平均动脉压及24h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G基因型与GG基因型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DRD1基因(-4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COLIA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型胶原α1链(COLIA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骨折风险有显著的相关性,它可能通过引起α1(Ⅰ)链和α1(Ⅰ)链蛋白的比例失常而影响骨质量和骨强度,增加骨折风险。但Sp1结合位点多态性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别。其在亚洲地区包括我国人群中的确切分布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美萍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6):299-301
骨质疏松是一种基因调控的疾病,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作用,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则被认为与骨矿物质密度(BMD)呈密切相关,尤其对绝经前妇女和男性的BMD起到了预测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RFLP)方法,于158例PD患者和146例正常人中检测ER多态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的分布,按比值比(OR)作疾病关联分析.结果 PD组ER分别经Xba Ⅰ、PvllⅡ酶切后,各基因型频率、单个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国汉族PD人群中,ER基因型以xx、PP型最多,而XX、PP型最少.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ER存在着ER Xba Ⅰ和Pvu Ⅱ基因多态性,但与PD的发病风险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雌激素受体 (E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方法检测 1 35例CHD患者和 1 1 8例正常对照者ER基因型 ,结合血脂水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结果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ER等位基因X、x和P、p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 1 70、0 830 ,0 1 69、0 831 ;0 2 56、0 744,0 339、0 661。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XbaⅠ酶切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结合XbaⅠ和PvuⅡ两个酶切多态性分析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且ER基因型间血脂水平、SCA结果在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但是 ,PvuⅡ酶切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与CHD组以及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在CHD人群中存在着ERXbaⅠ和PvuⅡ基因多态性 ,其中XbaⅠ酶切多态性与CHD无相关性 (P >0 0 5) ,而ERPvuⅡ酶切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 (P <0 0 5) ,PvuⅡ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基因调控的疾病 ,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 ,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作用 ,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则被认为与骨矿物质密度 (BMD)呈密切相关 ,尤其对绝经前妇女和男性的BMD起到了预测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骨密度和骨质量的特性。而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即可发生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而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脆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指标。骨折发生的危险度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则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维生索D受体基因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候选基因之一,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中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RFLP法结合DNA测序法对49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NA中EGFR基因的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G/G、G/A、A/A基因型的分布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多态性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6.5%、59.2%、14.3%,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体积、浸润深度、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携带G/A、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基因型G/G、G/A与A/A比较的OR分别为7.0、1.3,等位基因G与A比较的OR为2.7)、TNM分期递增(基因型A/A、G/A、G/G的平均秩次分别为18.43、23.14、32.69,等位基因A与G的平均秩次分别为42.71、54.81).结论 检测EGFR基因第13外显子G64A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老年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彻底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了413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老年男女居民的ER基因型,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了其中288例骨密度。结果 413例研究对象中pp型、Pp型、PP型频率分别为0.346,0.501及0.153,p与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97,0.403,男女性之间ER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明显区别(P>0.5),中国人群中以Pp型为多见。组间方差分析显示这三种基因型的各部位骨密度无显差别。结论 E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中内皮素受体A(EDNRA)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338例中青年(18~45岁)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作为EH组,另外选择300例中青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DNRA基因rs1801708和rs5335位点多态性。结果:EH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rs5335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80170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BMI值分层,在BMI<25 kg/m~2中青年人群中,EH组rs5335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共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和等位基因模型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s1801708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各种基因模型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25 kg/m~2中青年人群中,两组比较rs5335和rs1801708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各种基因模型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EDNRA基因rs5335位点C等位基因可降低BMI<25 kg/m~2中青年人群EH的发生风险(OR=0.484, 95%CI:0.361~0.836,P=0.007)。结论:EDNRA基因rs5335位点多态性与陕西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EH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Arg16→Gly(46A→G)和Gin27 Glu(79C→G)两种单核苷酸多态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2002~2003年北京地区的218例研究对象进行两种单核苷酸多态的检测,其中孤立性房颤组58例,高血压房颤组50例。高血压组50例,健康对照组60例。结果孤立性房颤组、高血压房颤组、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各组之间两种单核苷酸多态Arg16 Gly和Gin27 Glu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Gly16纯合子及Gly16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房颤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β2-AR基因Gly16多态性与心房颤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