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振刚 《临床荟萃》1998,13(6):243-244
近年来,随着世界部分地区伤寒流行加剧及临床模式上新的变化趋势和耐药伤寒的增多,人们对伤寒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很多研究。现将伤寒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清腺苷脱氨酶在伤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伤寒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对照组、非伤寒发热组、伤寒患者不同病程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ADA的值。结果正常对照组、非伤寒发热组、伤寒组ADA的值分别为17.18±5.87 U/L,19.0±7.43 U/L,77.05±13.34 U/L。伤寒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非伤寒发热组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伤寒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A的测定对伤寒的早期诊断和非伤寒引起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伤寒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现探讨近年来伤寒实验室诊断尤其是早期快速诊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伤寒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现探讨近年来伤寒实验室诊断尤其是早期快速诊断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沿用了一个多世纪的伤寒诊断方法肥达氏试验,因敏感度不高、费时间,不能早期诊断,给伤寒的防治造成很大困难。自1991年10月以来我们使用了伤寒、副伤寒快速血凝诊断方法(LPS—PHA),该法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简单快速,为伤寒、副伤寒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通常是经血培养和抗体测定作出诊断的。培养虽适用于早期诊断,但至少需两天,而且当血中细菌过少时,还会得出假阴性结果。作者用葡萄球菌被动凝集试验证实,伤寒沙门氏菌抗原存在于早期伤寒病人的血中,并可用于早期诊断。材料和方法采取在患病第一周经血培养确证的10例伤寒和10例非伤寒发热患者的血清,4~11天后再采取5例伤寒患者的第二次血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早期大量应用,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或病原体的自然演变,使伤寒临床轻症化,误诊漏诊增多。有人统计106例伤寒住院病例,延误诊断达60例。因此,伤寒实验诊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自70年代后期以来,除细菌培养外,用于抗原  相似文献   

8.
伤寒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可呈局部暴发流行,亦可散发。鉴于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加上患者就诊或被确诊前使用退热药、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给本病的及时诊断增加了困难。为提高对散发伤寒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利于本地区伤寒疫情的监测与防治,笔者对2000~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48例散发伤寒患者运用肥达试验与LPOS-PHA进行实验诊断的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伤寒不如成人伤寒或儿童伤寒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现将本科2006年6月-2008年11月收治的婴幼儿伤寒25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万树栋等[1~3]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罗广元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26-5427
目的加深了解掌握伤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36例伤寒的诊疗资料。结果 236例中治愈率37%,好转率51.3%,病死率5.5%,转外科治疗6.2%。结论熟练掌握伤寒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使用有效抑菌和杀菌药物,彻底治疗,是提高伤寒治愈率及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有时伤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困难。作者在研究和分析某驻军医院23年中收治的伤寒病例时,发现7例经细菌培养证实为普通致病菌感染。本组临床表现酷似伤寒,外周血象及肥达氏反应支持伤寒,对氯(合)霉素疗效显著,这几个条件同时具备而被误诊为伤寒者实属罕见,特报告资料较完整的6例,以作鉴戒。  相似文献   

13.
近年,伤寒的临床表现有非典型化趋向,影响其临床诊断。而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由于伤寒菌耐药率增高,本病的病原治疗亦成为临床上较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其诊断和病原治疗作一综述。一、临床诊断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但近来伤寒上述表现并不多见,热型以不规则热和弛张热居多,玫瑰疹既往报告在白种人中阳性率为70%,有色人种为20~40%,近年其阳性率很低,有报告仅1.93%。过去伤寒脾大较多,近年则以肝大居多数,表情淡漠亦不多见,总之,近年以非典型病例居多数。而且,伤寒的典型表现多出现在病程1周以后,以此为线索诊断伤寒很难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也不利于本病的预防。伤寒的病例轻重亦有两种趋向,大部分病例趋于轻症化,但亦有少数病情重、热程长,有的热程在2  相似文献   

14.
对近16年收治的伤寒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伤寒诊断标准的210例伤寒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伤寒仍是一个常见传染病,是一个容易误诊,并由此发生严重后果的一个疾病,但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完全能在短时间内治愈,不发生并发症,且不复发。现将有关诊断及治疗方面资料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伤寒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培养法分离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S.typhi),免疫学方法检测S.typhi抗原及病人血清中的抗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早期诊断伤寒方法,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有关问题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儿童伤寒早期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伤寒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比较分析68例伤寒和68例有类似表现的非伤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感染性发热患儿,肥达反应、血培养、回盲部淋巴结肿大、回肠末段肠壁增厚、肝大、脾大、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用于诊断伤寒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查结果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4.0×109/L为诊断界点,敏感性最高,但特异性最差。血培养的特异性最强,但敏感性很低。应用判别分析诊断伤寒的敏感性为0.868,特异性为0.956,判别符合率为0.912,高于任一单项检查结果的判别符合率(P=0.000)。结论:利用统计学判别分析方法将发热患儿的各项检查结果汇总分析是早期诊断儿童伤寒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1~4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 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8.
朱秀亚  李玲  王寅 《疾病监测》1994,9(3):75-77
伤寒血凝试剂盒在临床上的应用杭州市第六医院(310014)朱秀亚,李玲,王寅伤寒和创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难以达到早期诊断目的,而肥达氏试验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并不十分理想。伤寒早期速诊断血凝试剂盒给临床上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典型伤寒诊断不难,老年人非典型病例日趋多见,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往往造成误诊误治。我院1987年6月~1991年10月,共收治老年人非典型伤寒11例。  相似文献   

20.
肥达反应对儿童伤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附8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玫  朱启镕  王晓红 《新医学》2002,33(2):73-75
目的: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寒组肥达反应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第一、二、三、四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的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