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前期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确诊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FFA和ICGA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17只眼中只有一例MC复发患者双眼后极部发现3~5个边界清楚的萎缩灶,其余15只眼眼底均未发现异常,3例患者玻璃体发现轻度的炎症细胞存在,17只眼FFA未发现活动期炎症病灶的存在;ICGA早期及中期无异常改变,而后期在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则出现圆形或椭圆形低荧光斑,成簇状分布,有的融合在一起.结论 临床前期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及FFA无明显改变,易误诊为其他疾病,ICGA有助于确诊,为指导治疗、挽救患者的视力以及缩短患者的病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前期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确诊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FFA和ICGA对比分析.结果 10例患者17只眼中只有一例MC复发患者双眼后极部发现3~5个边界清楚的萎缩灶,其余15只眼眼底均未发现异常,3例患者玻璃体发现轻度的炎症细胞存在,17只眼FFA未发现活动期炎症病灶的存在;ICGA早期及中期无异常改变,而后期在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则出现圆形或椭圆形低荧光斑,成簇状分布,有的融合在一起.结论 临床前期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及FFA无明显改变,易误诊为其他疾病,ICGA有助于确诊,为指导治疗、挽救患者的视力以及缩短患者的病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利用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A)检查作为多灶性脉络膜炎临床观察指标的意义.方法 分别对29例(45眼)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其造影特点分为临床前期、活动期、瘢痕期.结果 临床前期10例(17眼)患者FFA表现正常,而ICGA造影后期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弱荧光斑;活动期13例(19眼)患者FFA表现造影早期弱荧光斑,造影后期强荧光斑,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弱荧光斑,其间可夹杂有强荧光斑,其弱荧光斑的数量多于FFA所见;瘢痕期6例(9眼)患者有2眼造影后期出现3~4个新弱荧光斑,其他7眼患者FFA表现强荧光但无渗漏,ICGA各期均表现为弱荧光斑,其病灶范围和个数与FFA相对应.结论 ICGA能较好地提供多灶性脉络膜炎脉络膜循环损害的信息,并可指导治疗及判断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4.
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 方法 收集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8例10只眼,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和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的多灶性脉 络膜病变;ICG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提示为脉络膜灌注不良;非活动性病灶表现为荧光染色和透见荧光,萎缩处可见脉络膜大血管。FF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 结论 原发于脉络膜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病变部位的不同和病灶多少而各异,ICGA和FFA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发展的过程,并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7-89)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6例MC患者12只眼,对其临床表现和FF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6例12只眼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多灶性脉络膜病变.FFA显示病灶区早期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荧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和(或)荧光染色.结论 MC相对少见,容易误诊.FFA可清晰地显示病灶,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6例MC患者12只眼,对其临床表现和FF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6例12只眼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多灶性脉络膜病变.FFA显示病灶区早期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荧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和(或)荧光染色.结论 MC相对少见,容易误诊.FFA可清晰地显示病灶,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表现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6例MC患者12只眼,对其临床表现和FF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6例12只眼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多灶性脉络膜病变.FFA显示病灶区早期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荧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和(或)荧光染色.结论 MC相对少见,容易误诊.FFA可清晰地显示病灶,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炎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脉络膜炎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下的表现特征。 方法 对13例(16眼)脉络膜炎患者均作了ICGA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 结果 ICGA可显示临床和FFA所发现不了的脉络膜炎性损害灶,其表现为:①脉络膜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呈节段样外 观、边缘粗糙;②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的斑片状强荧光;③脉络膜充盈缺损;④脉络膜炎性水肿所致的异常暗背景荧光;⑤涡静脉扩张。 结论 ICGA不仅能较好的评价脉络膜炎的血液循环受损程度,而且能较全面地观察到脉络膜炎所致的损害病灶。(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92-9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C)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MC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28只眼眼底均表现为散在的黄白色或者灰黄色圆形或椭圆型病灶(双眼10例,单眼8例);活动性病灶9只眼,非活动性病灶19只眼;7例患者7只眼伴有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FFA显示病灶区早期呈弱荧光,后期荧光渗漏或荧光染色及透见荧光。 结论 MC由于少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FFA有助于确诊,并可指导治疗及判断视力预后。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67-3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FC)患者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的特征.方法经临床及FFA确诊为MFC患者8例,分析总结其临床及FFA的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双眼高度近视(-6.00~-8.00 D),年龄16~32岁,7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8例患者双侧眼底后极部均有散在黄白色点状病灶,其中6例还伴有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双眼2例,单眼4例).8例患者眼底病灶都较多,严重程度相近,玻璃体内有少量炎性细胞;7例FFA早期眼底黄白色病灶为弱荧光,后期染色;伴有CNV病灶周围有出血者,FFA显示有相应表现.结论MFC多发生于近视患者,年轻女性多见,多双眼发病,眼底表现为以后极部为主的多个黄白色斑点,FFA早期活动性病灶表现为弱荧光,后期染色.可伴发CNV及出血.  相似文献   

11.
Wen F  Wu D  Wu L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67-9, 1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及眼底变化特征。方法对35例(37只眼)眼底有黄斑出血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其中8只眼行靛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nangiography,ICGA)。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表现:(1)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neovascularization,SRNV)形成导致的黄斑出血(23只眼),ICGA显示的SRNV较FFA清晰;(2)无SRNV的黄斑出血(14只眼),在出血下或边缘有漆样裂纹显露者9只眼;对其中6只眼进行了随访,发现其黄斑出血是由于出血下或其边缘有脉络膜毛细血管和Bruch膜的破裂致新的漆样裂纹形成的缘故。结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原因除常见的SRNV形成外,还有尚不伴SRNV的黄斑出血。FFA结合ICGA能更早期、准确地确定引起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这两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屈光状态-6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 者30例57只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其FFA和ICGA检查图像。 结果 57只眼中FFA显示早期背景 荧光减弱25只眼,晚期显示新生血管形成10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40只眼;ICGA显示睫状后短动脉8只眼,背景荧光减弱35 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8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52只眼。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FFA和ICGA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背景荧光减弱,漆纹样裂纹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FFA 和ICGA 同步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7-8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tcentral seous chorioretinopathv,CSC)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rl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动态表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Heidelbet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46例CSC患者.行双眼FFA及ICGA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46只主检眼中34眼在IC-GA早期见到一处或多处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46只眼显示后极部一处或多处脉络膜异常高荧光;在FFA中.22只眼在相应位置出现低荧光区,44只眼于相应部位出现点或片状高荧光。对侧眼中42只眼在ICGA过程中出现一处或多处点或片状高荧光区,而FFA中,仅29只眼在FFA中见到点或片状高荧光,其病灶数量明显少于ICGA。部分病例在ICGA和FFA中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区,结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存在脉络膜循环异常、ICGA与FFA比较,前者在诊断上更有价值。ICGA与FFA对认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在共焦激光扫描(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扫描(cSLO)同步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对6例6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接受ICGA检查的6眼中,5眼瘤体周围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5眼瘤体晚期有明显排空。3眼可见瘤体下方有带状RPE萎缩;1眼FFA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结论cSLO的ICGA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 56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例(5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未达到DR分期诊断标准者,其中12例(22只眼)FFA出现异常荧光,占44%,主要表现为点状强荧光.19例(34只眼)ICGA出现异常荧光,占68%,主要表现为中晚期点状强荧光以及早期点状弱荧光;31例(62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31例(62只眼)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沼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 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