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肥胖型糖耐量减低(IGT)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对35例肥胖型IGT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设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DM)组进行对比。结果 IGT组及糖尿病组血压均较对照组升高,特别是收缩压变化明显,差异显著。而IGT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GT时即开始出现血压变化,特别是收缩压变化更为明显。提示要降低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必须在IGT时监测并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2009年—2013年就诊的28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对照组为无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例。分析两组患者24 h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等。结果:两组对比分析,患者的收缩压、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等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特点有动脉压差增大、血压变异系数降低等,可早期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高血压患者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人工观察血压的时间在临床上不能明确规定 ,作者通过对 10 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从中找出最佳测量血压的时间 ,以指导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患者高峰值掌握 ,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用药。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为符合 1978年 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 4 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0 0例 ,其中 4 0岁~ 5 0岁 15例 ,5 1岁~ 60岁 3 5例 ,60岁以上 5 0例 ,男 5 5例 ,女 4 5例 ,家族史阳性者 62例 ,阴性者 3 8例 ,纯收缩期高血压 3 5例。高血压病 期 88例 ,占 88% ,高血压病 期12例 ,占 12 %。 期高…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中青年人和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 ,检测 44例正常中青年人和 57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结果 :两组 2 4h动态血压均值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 ,高血压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血压昼夜变异曲线呈双峰 谷形状 ,高血压患者第 1峰值更突出 ;两组比较昼夜节律消失者和昼夜节律正常者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病治疗以峰值出现前用药更趋合理 ,不仅能控制血压水平 ,积极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减少高血压所致左心室肥厚 ,而且可减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表明除了平均血压(SBP、DBP)明显增高外,其昼夜节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
刘冬梅 《河北医药》2011,33(15):2314-2315
原发性高血压(EH)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最常见的伴发危险因素之一,两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双重杀手。合并EH更加速了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患者可以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病变。  相似文献   

9.
10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钱卫冲 《江苏医药》1995,21(4):226-227
100例高血压得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在全组、未用药和用药组中的发生率占20%左右,说明偶测血压的白大衣效应可引起高血压的过多诊断和低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28%高血压者ABPM血压大于偶测血压。用药组中,偶测血压判断为满意控制者中有40%ABPM血压仍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由于正常活动的应激影响致使偶测血压高估了药物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应用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无创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于预测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人工偶测血压。但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值尚未确立,因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临床意义的判定受限。为求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选取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献良 《淮海医药》2009,27(4):287-28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2组:左室肥厚组(n=30)与非左室肥厚组(n=72)。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脉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6.2±13.5)mm Hg、(125.7±9.2)mm Hg;24 h脉压分别为(59.7±12.7)mm Hg、(46.8±7.1)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9.3±10.9)mm Hg、(128.2±10.64)mm Hg,白天脉压分别为(60.2±12.4)mm Hg、(48.1±8.0);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1.7±16.9)mm Hg、(118.8±9.7)mm Hg;夜间脉压分别为(57.8±14.1)mm Hg、(43.7±6.7)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4.0±10.7)mm Hg、(75.1±7.6)mm Hg。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其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节律为66.7%比30.6%,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探讨高血压病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之间关系。方法40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18例)和左室非肥厚组(22例)。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监测前3天停用所有降压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观察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左室肥厚组和左室非肥厚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59.8±22.9mmHg、129.9±11.9mmHg(P<0.01),平均舒张压分别为95.5±15.3mmHg、74.7±9.8mmHg(P<0.01),收缩压负荷分别为79.5±24.9%、30.2±23.5%(P<0.01),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2.1±27.7%、17.9±17.8%(P<0.01),有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19例,无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3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分别为50%、13.6%(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时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及动态心电图(DCG)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和30例血压正常。根据血压负荷值:轻度负荷(10.1%-40.0%)、中度负荷(40.1%~80.0%)、重度负荷≥80.1%。根据24h血压负荷把患者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分白昼组和夜间组,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夜间组与白昼组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不同组间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结果24h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夜间与白昼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随着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增高而增加,特别是中度负荷以上,且在同等程度负荷下夜间比白昼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马培容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77-178,207
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值等指标。结果TOD组昼夜血压均值为收缩压(167.23±10.72)mmHg,舒张压(98.32±11.32)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TOD组患者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OD组的日间收缩压变异值(16.93±2.34)mmHg,明显高于非TO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值为(14.34±6.83)mmHg,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紧密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郎群峰 《海峡药学》2009,21(5):112-114
目的研究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CBP)和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诊室血压测定方法。考察62例高血压患者经国产苯磺酸氨氟地平治疗4周前后24h血压、白昼及夜阀平均血压等的变化,并计算谷峰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CBP、24h、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均显著降低。总有效率为89.5%。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h降压疗效谷/峰比值分别为77.23%和72.36%。结论每日1次口服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可维持24h平穗降压。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5-123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75例高血压患者,男51例,女24例,平均年龄 (63±8)岁。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血压 ,超声心动图测量并按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LVMI、动态血压参数 :24小时SBP、nSBP、nDBP、24小时SBPV、nSBPV、ndDBPV高于存在者 (P<0.05)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者LVMI、动态血压变异系数 :24小时SBPV、nSBPV明显高于无LVH组 (P<0.05) ;LVH组LVMI与24小时SBPV、nSBPV呈正相关(r=0.497、0.369 ,P<0.05)。结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对3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B组),36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C组)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D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其数据。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明显低于D组(P〈0.01),尤以B组为甚。B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糖尿病组失去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并且这种异常在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存在,提示该异常的产生机制有别于非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压异常,甚至在患者仅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即进行干预,阻止或延缓其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