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鼻咽癌患者经治疗后EBV—DNA含量变化的观察,为临床诊治陔病寻求最佳方法。方法血浆E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选择确诊的145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以同期健康者140名的血浆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鼻咽癌组中有136例(93.79%)患者血浆EBV—DNA呈阳性:健康组中有10例(7.14%)血浆EBV—DNA呈阳性,鼻咽癌组患者出浆E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出健康组(P〈0.01);血浆EBV-DNA呈阳性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浆EBY—DN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给予鼻咽癌患者EBV—DNA定量检测,对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浆游离磷酸甘油醛脱氧酶(GAPDH)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确诊的43例肺癌作为实验组,17例肺部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BAFF上清和血浆中游离GAPDH mRNA的拷贝数.常规细胞学方法检测BALF脱落细胞.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游离RNA诊断价值.结果 (1)肺癌及良性疾病组BALF和血浆中均可检测到游离RNA的存在.(2)肺癌患者BALF中游离RNA拷贝数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P<0.01),但血浆中游离RNA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BALF细胞学检杏肿瘤细胞阳性组游离RNA拷贝数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4)肺癌游离RNA拷贝数在不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5)ROC曲线分析BALF游离RN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当特异性为100%和90%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5.3%和70.1%,ROC曲线下面积达0.832.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ALF中游离RNA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I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48例鼻咽癌组织和12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STAT1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癌组织中STAT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鼻咽炎组织(P〈0.05);在肿瘤TNM分期中,T3+T4期癌组织STA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1+T2期(P〈0.05);在临床分期中,Ⅲ+Ⅳ期癌组织STA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而其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TAT1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增强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可作为鼻咽癌恶性潜能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dPCR)为标准,考察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EBV DNA的临床检测性能,并评估ddPCR技术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 收集229例疑似E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血浆标本,采用ddPCR和qPCR两种方法测定同一份血浆标本的EBV DNA载量。结果 疑似EBV感染人群中,采用dd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50.22%,采用q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0.96%,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98.51%(66/67)经一代测序证实为特异的EBV DNA信号。以ddPCR为标准,qPCR检测EBV DNA的灵敏度为41.74%,当qPCR的阈值从1 000 IU/ml提升到11 IU/ml时,灵敏度可提高到87.83%。结论 采用ddPCR检测EBV DNA灵敏度更高,有利于临床EBV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硅胶吸附离心柱法提取血浆中游离的DNA并用荧光定量法测定,对方法学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硅胶吸附离心柱法提取血浆中游离的DNA,并纯化DNA。制成0ng/ml、8ng/ml、80ng/ml、800ng/ml标准品,并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DNA含量,从重复性、线性范围、回收率几方面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硅胶吸附离心柱法提取血浆中游离DNA的重复性较好,其变异系数为5.1%和7.1%;在0-1000ng/ml范围呈线性;回收率在45%-55%之间。结论:硅胶吸附离心柱法提取血浆中游离DNA的回收率较高,适合于小片段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施丽华  应旦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28-2529
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检测水平。方法选取EB病毒感染患儿100例,其中急性感染患儿60例,慢性感染患儿40例,分别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EB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不一,主要为发热(88.0%)、咳嗽(47.0%)、咽痛(16.0%),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急性感染组总T细胞、CD8+T细胞、CD8+/HLA—DR+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慢性感染组(均P〈0.05)。结论 小儿EBV感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样,累及系统多。监测CD8+T细胞的活化水平对评估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定量测定乙型肝炎患者血浆游离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探讨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化与临床常用检测指标的关系及其在疾病评估上的应用价值,为肝损伤患者所释放的线粒体DNA导致的全身无菌性炎症反应预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0名健康体检者标本(对照组),5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其循环游离线粒体DNA拷贝数,同时测量对照组与乙肝组谷氨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浆游离线粒体DNA拷贝数为4.0×10~4(7.0×10~4)拷贝/ml;乙肝组血浆游离线粒体DNA拷贝数为4.2×10~5(1.1×10~6)拷贝/ml,乙肝组浆游离线粒体DNA拷贝数升高(P<0.05)。乙肝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谷氨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升高(P<0.05)。结论乙肝患者血浆游离线粒体DNA水平增加,血浆游离线粒体DNA介导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释放,可作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熊维 《安徽医药》2014,(7):1272-1274
目的探析EB病毒(EBV)感染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表达率、血游离EBV-DNA拷贝数与其细胞体液免疫系统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4例患者,179例EBV感染儿童为实验组,排除肝功能异常及疱疹病毒感染儿童75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临床不同疾病型别分为一般性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87例;重度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3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组14例及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组4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测定EBV感染患儿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CD4+、CD8+、CD4+/CD8+、CD16+56(NK)表达率。结果 CAEBV组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HPS组IgG、IgA显著低于其他组别,且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C4数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M组、中重度IM组的CD8+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BV-HPS组细胞总T细胞,CD4+、CD8+、CD4+/CD8+、NK、B细胞均显著下降,其中除了B细胞与CAEBV组较无差异之外,与其余4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EBV组CD4+升高缓慢,CD4+/CD8+较其余EBV感染患儿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EBV感染引起的肝脏功能性损伤与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有关,不同疫病类型与外周淋巴B细胞体液免疫降低显著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李国文  郭贵海 《江西医药》2012,47(10):888-88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及病毒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2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乙肝病毒标志物各项及其组成模式,HBV—DNAAF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8原发性肝癌例HBsAg阳性率为90.32%(224/248),HBsAg(+)、HBeAb(+)、HBcAbf+)组(小三阳)148例,所占比例59.67%(148/248),小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1.35%(76/148),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4.58±2.17)COpy/ml。HBsAg、HBeAg、HBcAb(俗称“大三阳”)阳性率为20.96%(52/248),大三阳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92.30%f48/52),HBVDNA平均拷贝数为(107.11±1.72)copv/ml。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率高,小三阳病毒模式是肝癌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对该院行抗病毒治疗的9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外周血 T 细胞亚群的检测,对比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 DNA 低拷贝组(病毒载量:105~106 U·mL -1)CD4+百分率、CD8+百分率、CD4+/CD8+比值与 DNA 高拷贝组(病毒载量≥107 U·mL -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周后的 CD4+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周后 HBV-DNA 转阴患者的 CD4+/CD8+比值显著高于 HBV-DNA 未转阴患者,HBeAg 转阴患者的 CD4+/CD8+比值显著高于 HBeAg 未转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抗病毒治疗有应答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明显。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T 细胞亚群失衡得到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袁霞  李金高  敖帆  龚晓昌 《江西医药》2006,41(11):850-853
目的探讨过程中鼻咽癌患者外周血EBVDNA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动态检测22例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血浆EBVDNA水平,放疗期间每周第1d检测1次;临床观察放疗过程中鼻咽部肿瘤消退情况与外周血EBVDNA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放疗完成2周时。血浆EBVDNA阳性率及拷贝数较前显著下降,其余各周之间阳性率及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放疗过程中血浆EBVDNA水平变化表现为三种动力学曲线形式。每周临床观察鼻咽肿块消退情况发现:随着放疗剂量增加。鼻咽肿块逐渐缩小,血浆EBVDNA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放疗过程中血浆EBVDNA水平变化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病毒DNA含量,探讨EB病毒感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热7d内,起病1、3、6、9个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中EB病毒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M。结果38例患者在EB病毒感染发病7d内,PBMC中EB病毒DNA检出阳性34例,阳性率为89.5%(34/38);EB病毒衣壳抗原IgM检出阳性22例,阳性率为5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8,P〈0.05);血浆EB病毒DNA检出阳性16例,阳性率为42.1%,与EB病毒衣壳抗原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P〉0.05);PBMC与血浆中EB病毒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P〈0.05)。起病后1个月,血浆EB病毒DNA阳性2例、PBMC中EB病毒DNA阳性17例;起病后3、6、9个月血浆EB病毒DNA均为阴性,而PBMC中EB病毒DNA分别检出6例、4例、3例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初期,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可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EB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单个核细胞中,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PBMC中EB病毒DNA亦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EB病毒感染患者表现出多系统损伤可能与PBMC中EB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3.
邓兆享  张占书 《河南医药信息》2011,(19):108-110,114
目的探讨EB病毒NAl一IgA和VCA—IgA抗体与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24例治疗前和治疗后鼻咽癌患者以及173例正常体检人群血清EB病毒NAl一IgA和VCA—IgA抗体。结果单项检测时EB病毒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NAl一IgA88.7%、91.2%,VCA—IgA75.8%、84.8%,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6%、93.3%。鼻咽癌患者血清EBNAl一IgA抗体rA值和阳性率在临床各期(I期阳性率除外)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鼻咽癌患者血清EBVCA—IgA抗体rA值和阳性率在临床各期(Ⅳ期除外)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O.05)。结论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血清EB病毒NAl一IgA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基本与治疗效果无关.VCA—IgA抗体水平和阳性率与治疗呈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鼻咽癌疗效判断以及监测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明确TCR基因重排在AL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技术,并定量分析36例ALL患者,观察治疗前、完全缓解后以及干细胞移植后等不同疾病状态下TCRVγI-Jγ基因重排情况。结果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4水平。36例患者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为初治组为(7.38±6.65)×10-2水平,完全缓解(CR)组为(1.08±1.02)×10-2水平,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组为(5.65±3.89)×10-3水平。CR组和HSCT组TCRVγI-Jγ基因重排水平显著低于初治组(P<0.01),HSCT组MRD水平显著低于CR组(P<0.05)。6例HSCT后检测阳性病例中2例MRD水平<1×10-3,此2例获长期无病生存,另4例MRD水平较高患者1年内均出现复发。结论所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缓解期ALL患者MRD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的序列变异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贵州省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序列变异的热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收集贵州省贵阳医学院有明确病理诊断的鼻咽癌患者鼻咽新鲜活检标本30例。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用Xho I对N-末端区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从中选取2例患者N-末端区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同时检测C-末端区扩增产物30bp缺失的情况。结果30例鼻咽癌组织EB病毒LMP1基因C-末端区存在两种基因型:缺失型(即30bp缺失)和野生型,其中病例组有40%的突变率,对照组有10%的突变率,差异有显著性(P〈O.05)。在本次研究中的30例鼻咽癌及随机收集贵阳医学院体格检查健康成人30例的外周血(EDTA抗凝)2mL作对照组中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都发生了突变,都存在原有酶切位点的缺失。结论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突变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miR-486 和 miR-499 在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分析其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收集 35 例肺癌患者(其中 NSCLC 组 21 例, SCLC 组 14 例)及 30 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样标本, 运用 qPCR 的方法测定各组血浆 miR-486、 miR-499 的表达量, 分析 NSCLC 和 SCLC 患者血浆中 miR-486 和 miR-499 的表达量与各临床特征的关系。对所有入组者血浆 miRNA 的相对表达量进行 ROC 曲线分析,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NSCLC 和 SCLC 组中血浆 miR-486、 miR-499 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NSCLC 组血浆 miR-486 在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而 TNM 分期越晚、 分化程度越低, miR-499 表达越低(P<0.05)。SCLC 组分期越晚, miR-486 表达越低;而 miR-499 在不同临床特征患者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486 诊断肺癌的 AUC 为 0.83(95%CI 为 0.73~ 0.93),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0.0%和 68.6%, 最佳诊断界值为 1.02; miR-499 诊断肺癌的 AUC 为 0.75(95%CI 为 0.62~0.88),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60.0%和 94.3%, 对肺癌的最佳诊断界值为 0.32。结论 血浆 miR-486、 miR-499 在肺癌患者中表达下调, 可能预示预后不良, 有望作为肺癌潜在筛查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V血清学检测和EBV-DNA定量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78例诊断为IM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EBV四项抗体,同时使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浆中EBV-DNA负载量,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抗EBV-VCA-IgM抗体阳性率93.6%,EBV-DNA阳性率为71.8%。结论 IM临床诊断中抗EBV-VCA-IgM阳性率比同期血浆中EBV-DNA阳性率高,故不推荐对IM患者进行常规EBV-DNA检测,但对病程长,症状反复,病情重的患儿应监测血浆中EBV-DNA,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临床中肺大细胞癌(LCLC)的相关诊断以及通过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些经验,来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与病理特征,并对病患手术后的生存期进行了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了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自1982年2月至2010年4月间LCLC病患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4例病患临床资料,其中:9例Ⅰa期,19例Ⅰb期,3例Ⅱa期,5例Ⅱb期,14例Ⅲa期,3例Ⅲb期,1例Ⅳ期。并对其生存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54例LCLC研究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1%、44.1%、31.6%。预后相对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为TNM分期。结论LCLC生存率低,预后相对较差、TNM分期也极大地影响着LCLC术后的生存率,而提高LCLC的早期发现率,及时进行手术是改善术后远期疗效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外周血浆游离DNA中TGR5、RIZ1异常甲基化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8例HCC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提取血浆游离DNA,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血浆游离DNA中TGR5、RIZ 1甲基化状态,结合其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血浆游离DNATGR5、RIZ1甲基化率分别为68.8%和60.4%;两者联合检测时HCC组甲基化率为72.9%.正常对照组甲基化率分别5.0%和2.5%.TGR5、RIZ1甲基化状态与HCC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HBeAg阳性及TNM分期等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TGR5、RIA1甲基化水平在早期HCC血浆中升高,通过联合检测患者TGR5、RIZ1甲基化可作为HCC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er)在卵巢癌诊断和病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5例卵巢癌患者及34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并与42例正常健康体检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1),而卵巢良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卵巢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卵巢良性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癌Ⅱ~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01);不同病理分级卵巢癌患者的D-二聚体,由G1~G3级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与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D-二聚体对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着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