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吉林市化工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急... 相似文献
2.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7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装置,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改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至45.4%[2]。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月,对9例高龄AMI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进行救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71~90岁,平均76.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1例,急性前壁伴急性下壁心梗3例,急性前壁并右室梗死1例…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本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认为早期诊断、急救与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是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高龄患者 ,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 ,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 ,9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 ,分别由术前 ( 32 6 7±2 35 )mmHg和 ( 4 6 11± 4 17)mmHg,上升至术后 ( 10 5 11± 10 8)mmHg,和 ( 86 11± 8 93)mmHg ,(P <0 0 0 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 ,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 ,降低病死率 ,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择取我院在2013.07-2014.07期间接收急诊加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成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发生右冠闭塞的机率(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小于非休克组(P0.05);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部位。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志媛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9):704-70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倒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心源性休克溶拴治疗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有效率4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18例,有效16倒,无效2例,有效率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早期的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合并症中筛选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17年中收治的5523例A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CS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MI患者并发CS的危险因素.结果 5523例AMI患者中有197例发生了CS,发生率为3.57%;CS组30 d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S组[55.33%(109/197)比7.49%(399/532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1.03,95%可信区间(95%CI)为1.02 ~ 1.05,P<0.001]、陈旧性心肌梗死(OR=1.57,95%CI为1.13~2.19,P=0.007)、陈旧性脑梗死(OR=1.98,95%CI为1.20~ 3.27,P=0.008)、慢性肾功能不全(OR=1.76,95% CI为1.23~2.51,P=0.002)、肺部感染(OR=1.72,95%CI为1.17~2.52,P=0.006)是AMI并发CS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判别CS患者的能力,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5%CI为0.75~0.85,P<0.001).结论 高龄、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多种疾病是AMI并发C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救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结救治经验。方法 10 8例 AMI患者 ,分为休克组 (11例 )与非休克组 (97例 )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处理与近期预后的异同。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与非休克组比较 ,休克组肌酸磷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 I升高〔(31979.7± 2 2 2 71.1) nm ol· s- 1· L- 1比 (17795 .2± 14 979.7) nmol· s- 1· L- 1和 (90 .7± 6 1.1) μg/ L 比 (39.9± 5 2 .1) μg/ L,P均 <0 .0 5〕,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0 .4 6± 0 .12比 0 .5 5± 0 .12 ,P<0 .0 5 )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增多 (6 4 %比 14 % ,P<0 .0 0 1;5 5 %比 2 1% ,P<0 .0 5 ;4 6 %比 12 % ,P<0 .0 1) ,采用溶栓治疗、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 (46 %比 18% ,73%比 2 6 %和 36 %比 4 % ,P均 <0 .0 5 )。两组住院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0比 4 % ,P>0 .0 5 )。结论 AMI并休克者心肌梗死面积大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多 ,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正确判断、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处理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胡春林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5,6(9):148-150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首要死亡原因,大约有7%~10%的AMI患者伴发CS,住院病死率在80%以上。在过去的十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溶栓治疗和近年开展的各种冠脉再灌注和循环支持措施,虽然使CS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了5%~10%,但仍高达50%~70%[1],因此积极探讨AMI并CS的治疗策略仍然是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AMI并CS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AMI病CS的病理特征和治疗策略的选择AMI并CS常发生于梗死范围超过左心室40%的患者。尸体解剖表明:合并CS死亡者的梗死(MI)范围≥40%的左心室,不合并者≤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收集江苏钟山老年康复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3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黄体钢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46-251
大约有 7%~ 1 0 %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心源性休克 ,多数是在 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 ,住院病死率在 80 %以上〔13〕。近年来虽开展各种早期冠状动脉 (冠脉 )再灌注和维持血压的措施使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心源性休克仍然是目前 AMI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4〕,所以不容忽视。1 定 义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病变导致急性泵衰竭 ,组织灌注降低不足以维持代谢需要。临床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 <1 0 .7k Pa(1 k Pa=7.5 mm Hg)〕,意识淡漠 ,皮肤湿冷 ,少尿或无尿〔1,2 ,5,6〕。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 ,包括左室充盈压升高 (>2 .4k Pa)而…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最严重类型,也是心血管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临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最严重合并症之一。下面就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救治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死亡率高达40%~60%[1-2]。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积极开展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s counterpulsation,IABP)的应用,已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从中受益。最近,临床研究不断有新的技术和药物出现,因此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S的临床处理值得总结和思考。1临床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S发生率约8%,30d内死亡率在40%~60%[1-2]。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在1995-2004年有8.6%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S[1],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危的不稳… 相似文献
19.
分析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以总结最优治疗方案。于122例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随机选取35例应用IABP治疗(IABP组)及21例应用药物治疗(药物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IABP组病死率为5.71%;而药物组为23.81%,IABP组病死率明显对于药物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接受治疗7d后,IABP组SBP、DBP及HR改善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且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ABP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可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29例应用IABP设为IABP组,28例未应用IABP组设为对照组,比较置入IABP前后IABP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30 d死亡率。结果 IABP组患者置入IABP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改善(t分别=-7.03、-2.93、3.59,P均<0.05)。IABP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CI明显升高(t=2.37,P<0.05),第2天、第3天BNP明显下降(t分别=-2.22、-2.75,P均<0.05)。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两组CO、CVP、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2、0.34、0.46、0.99;-0.39、-0.55、-0.34、1.57;0.79、0.73、0.70、1.00,P均>0.05)。IABP组30 d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14,P<0.05)。结论 IABP可以短时间内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且降低患者的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