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1989至1991年间,作者施行了114例三尖瓣手术,73例为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其中25例选用可吸收缝线施行De Vega瓣环成形术。术前病例的选择依据;(1)术前、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有重度功能性TR;(2)术中证实无器质性三尖瓣病变;(3)Swan-Ganz导管测定肺小动脉阻力低于400达因·秒·厘米~(-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置入电子装置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临床资料及随访心脏超声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16例与异常组104例,对2组及正常组中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与术前三尖瓣反流面积(TR)/右心房面积(RA)比较,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其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1);与置入心脏再同步心律治疗比较,置入单腔、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TR/RA较术前TR/RA明显升高(P<0.01);与术前TR/RA比较,正常组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与0~12个月比较,13~24、25~36和≥37个月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置入起搏器时限、右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呈正相关(r=0.405,P=0.005;r=0.246,P=0.005;r=0.144,P=0.043;r=0.153,P=0.028)。结论无论术前三尖瓣有无反流,心脏电子装置置入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3.
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7例正常人、40例已安置有右室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及6例安置起搏器前后患者的三尖瓣反流(T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8.0%正常人测到TR,40例右室起搏患者中,92.5%发生TR,重度反流占10.0%;随着安置时间的延长,TR发生率及程度加重;导致TR的主要原因为起搏导管阻碍瓣膜关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 anomaly)的准确性和对术后近期疗效的评价。方法8例行Ebstein anomaly手术的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同时评价三尖瓣下移的程度、瓣叶发育情况及活动度、房化右心室的大小、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右心室功能等指标。术后随访和比较超声心动图变化及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有隔叶下移,三尖瓣环扩张和前叶发育异常并活动受限,伴后叶下移5例,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6例,右心室功能减低1例,房化右心室大小为37mm×18mm~54mm×34mm。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基本一致。术后3~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5例房化右心室基本消失,三尖瓣瓣叶基本回复到正常位置,3例房化右心室较前明显缩小,6例三尖瓣反流消失,所有患者三尖瓣环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功能均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对Ebstein anomaly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的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疾病患者常常有三尖瓣反流(TR),后者与不良预后有关。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后如果没有同期处理三尖瓣病变,则TR很常见。纠正二尖瓣病变后TR可能不会消失,可在二尖瓣手术后很多年出现。对三尖瓣疾病患者应详细评估三尖瓣,包括测量三尖瓣环直径。在二尖瓣手术同期用成形环进行三尖瓣环成形是纠正或预防TR的最好方法,可改善生存,预防晚期TR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主要因各种疾病导致右心扩大,引起三尖瓣环扩张所致。三尖瓣环的扩张,各瓣叶受累程度并不一致,瓣环的扩张比例亦不相同。此类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决定三尖瓣是否需要进行成形术的指标除三尖瓣反流程度外,三尖瓣环径(TVD)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本文拟运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探讨在右室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环径TVD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75例因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损害而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反流程度分为轻度反流组、中度反流组及重度反流组。三组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心尖四腔心观测量TVD(TTE-TVD);术中开胸前分别于四腔心切面(TEE-TVD)、右室流入(RVIT-TVD)及流出道观(RVOT-TVD)进行二维和三维成像,分别测量最大TVD,并同时观察麻醉后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 (1)19例患者均行术中RT3D-TEE及二维超声测量,对比结果发现二者在各切面TVD测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T3D-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口呈不规则椭圆形,前瓣叶最大,约占瓣口面积1/2。(2)所有患者麻醉后TEE所见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前TTE相比均有所减轻;虽然是一个主观观察指标,然亦能说明单纯根据三尖瓣反流程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三尖瓣成形术有待商榷。(3)轻度反流组:TTE-TVD(28.8±5.2)mm,TEE-TVD(27.7±6.1)mm,RVIT-TVD(31.6±7.6)mm,RVOT-TVD(41.4±3.9)mm;中度反流组:TTE-TVD(28.9±6.0)mm,TEE-TVD(29.2±4.9)mm,RVIT-TVD(34.7±5.6)mm,RVOT-TVD(43.2±4.7)mm;重度反流组:TTE-TVD(33.1±5.4)mm,TEE-TVD(31.0±6.9)mm,RVIT-TVD(38.4±4.9)mm,RVOT-TVD(48.6±3.4)mm。(4)组内对比:各组内TTE-TVD、TEE-TVD及RVIT-TVD测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RVOT-TVD均明显大于同组其他测值(P<0.05);组间比较:轻度与中度反流组患者同一切面测值间无统计学差异,重度反流组与前两组比较则各?  相似文献   

7.
三尖瓣返流(Th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往往是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因此, 最初认为大多数患者行左侧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后三尖瓣反流问题就自然恢复。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残留或复发TR显示均有预后不良,所以说三尖瓣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经过对三尖瓣有解剖上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三尖瓣环不同与“马鞍形”的二尖瓣环,并且三尖瓣的关闭不全不同于二尖瓣的关闭不全,三尖瓣的成形决定于三尖瓣的反流程度及瓣环的扩张程度,三尖瓣成形术后防止返流情况显示长期结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本文将进行对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否应用成形环或其他手术术式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结合QLAB后处理分析软件对比分析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的三尖瓣环形态变化。方法:收集少量或者无三尖瓣反流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有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23例,作为反流组;将有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按照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分组,RVEF≥50%,12例;RVEF≤45%,11例。所有患者均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后处理分析软件的MVQ技术手动描记三尖瓣环,获得三尖瓣环最大投影面积、最大周长、最大高度、最大瓣环左右径及前后径、投影面积变化率、周长变化率。结果:1对照组与反流组间有明显变化,瓣环最大投影面积及最大周长、瓣环最大左右径及前后径、最大投影面积变化率、最大周长变化率及瓣环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反流组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组与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组间,瓣环最大投影面积及最大周长、瓣环最大左右径及前后径、最大投影面积变化率、最大周长变化率及瓣环高度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分析软件能定量评价三尖瓣环形态及运动变化规律,严重三尖瓣反流较正常对照组的瓣环结构发生变化,严重三尖瓣反流组内右心功能减低与右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三尖瓣环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6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获得三尖瓣返流峰速及压差并测算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62例肺动脉收缩压范围为35.5~105.5mmHg、肺动脉血流频谱发生匕首样变化,收缩期缩短;三尖瓣反流、右房室扩大、部分肺动脉增宽;肺动脉瓣示"W"样改变。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方法简单、无创伤、临床意义重要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Danicek  V  Sagie  A  Vaturi  M  徐业成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1):155-155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反流程度进行分级较困难,因为目前尚无达成共识的简便方法。现前瞻性研究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的115例三尖瓣反流患者中,三尖瓣血流E波峰值速度与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关系。除外标准:三尖瓣狭窄,安置经静脉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三尖瓣者  相似文献   

1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手术所见,评价及明确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方法通过1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临床资料,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及术后复查,结合术中所见,观察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和三尖瓣反流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中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中等量的左向右分流,心室收缩期,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典型的三尖瓣前向运动及三尖瓣呈开放状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经室缺的部分穿隔血流被隔瓣阻挡,但主要血流经三尖瓣隔瓣下缘穿过,冲击到三尖瓣的前瓣,导致三尖瓣反流.室缺修补后,三尖瓣反流消失.结论膜周室缺的穿隔血流可导致膜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发现该现象,这是外科手术修补室缺的良好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室功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大于15年的老年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测量两组左心房舒张末期面积(LAA)、右心房舒张末期面积(RA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_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_d)、二尖瓣反流(MR)、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D_d)、三尖瓣反流(TR)、下腔静脉塌陷率(ΔIVC)。应用频谱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组织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计算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常规二维超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LVD_d、LVDs、IVST_d和LVPW_d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LAA、MR、RAA、RVD_d、TR和E/E'升高,ΔIVC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VEDV、RVESV增大,RVEF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VEDV、LVESV有增大趋势,LVEF有减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依赖于心室的几何形状,能够准确直观测量左右心室的容积和射血分数。长期心室律控制不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双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心功能减低,尤其右心功能减低较左心功能减低明显,三尖瓣反流较二尖瓣反流明显。  相似文献   

13.
郑娟  张静  刘栋 《心功能杂志》2013,(6):708-7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60例孕龄20~40周的高危孕妇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三尖瓣反流胎儿的三尖瓣反流情况及伴发高危因素进行记录,并对三尖瓣反流胎儿进行产后随访或引产后尸检。同时检测孕龄20~40周无明显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妇4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危组胎儿共检出三尖瓣反流59例,三尖瓣反流检出率为12.8%。对照组胎儿共检出三尖瓣反流21例,三尖瓣反流检出率为4.7%。两组胎儿三尖瓣反流检出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敏感地检出胎儿三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超声心动图评价 Ebstain’ s畸形术前、术后心脏及瓣膜功能。方法 :我们对 1987年~ 1999年超声心动图检查经手术证实的 3 9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成人 3 1例 (年龄 19~ 4 7岁 ) ;儿童 8例 (年龄 7~15岁 )。所有病例均并发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象显示术前三尖瓣返流 ( TR) 2~ 3级 ,术后 TR明显减轻至 1~ 2级 ;60 %患者的功能右室与房化右室的比例得到改善 ,多数患者右室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右心功能和房化右室腔的大小代表该病的严重程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形态并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它可作为判定 Ebstain’ s畸形手术成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以简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使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随访2~5年,随访期末三尖瓣反流构成比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3级、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术后右心房横径(RA)、术后右心室内径(RV)、合并心房颤动、瓣环类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与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有关;经多因素Lgo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是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佰仁思硬环相比,MC3 Edwards成形环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结论三尖瓣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患者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瓣环类型有关。应用硬质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变化和心功能状态情况,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对照组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对照组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手术前1周和术后三月左心房横径(LA)、右心房横径(RA)、左心室张舒末期内径(LV)、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LVEF)、右室收缩期射血分数(RVEF),对三尖瓣瓣环舒张以及收缩末径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准确地算出三尖瓣瓣环缩短率Rt,计算公式是Rt=(TD-TS)/TD;随后将三尖瓣返流束描绘出来同时计算其面积大小,计算返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TRA/RAA;测量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V,4V2+10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MS术前一周组较对照组LA、RA、LV、RV、LVEF、RVEF、Rt、TRA/RAA及PAS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RA/RAA将TR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比三组结果显示中、重度FTR组较轻度FTR组RV、TRA/RAA、Rt、PASP测值增高,其中RV、Rt、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FTR组较中度FTR组PASP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S术后三月组较MS术前一周组比较,LA、RA、RV、LVEF、RVEF、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根据二尖瓣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三尖瓣成形术将患者分为成形术与非成形术两组三尖瓣成形术组与非成形术组比较,RA、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及RVEF测值无统计学差异。21例施行三尖瓣成形术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中,14例术后TR消失(占67%),7例转为轻度TR(占33%)。结论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情况,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是否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用脉冲和连续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PDE和CDE)同时检测122例受检者的肺动脉血流时间间期和三尖瓣返流(TR),分析TR的检出率,肺动脉血流时间间期各值与三尖瓣返流压力阶差(TRPG)之间的关系,并用右室射血前期与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比值  相似文献   

19.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之一,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三尖瓣返流(primary TR)和继发性三尖瓣反流(secondary or functional TR),其中继发性三尖瓣远比原发性三尖瓣返流更为多见,多与右心形态学变化、瓣环的扩张、右心室的功能下降相关,亦或是继发于左心的瓣膜性疾病、房颤或者肺动脉高压。基于以上原因,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缩小扩张的瓣环以及修复其原有的结构形态尽可能恢复三尖瓣的功能。本文针对各大指南及临床研究分析了如下两个问题:在二尖瓣手术时是否应该同时行三尖瓣手术?在不同患者中,应该选择什么手术方式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三尖瓣反流(TR)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根据发病机制,TR可分为原发性(器质性)和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其中功能性TR占比超过90%。重度TR患者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瓣环成形)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TEER)已成为TR经导管治疗的重要方案,为广大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方式。T-TEER通过夹闭瓣叶进而降低反流程度,目前处于早期研发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主要用于功能性TR。T-TEER相关器械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TriClip,PASCAL),我国独立研发的T-TEER器械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DragonFly-TTM,SQ-Kyrin-TTM,NeoBlazarTM)。本文对T-TEER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