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及其皮肤生理功能,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 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分析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的皮肤生理功能.用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对8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分型;采用德国CK公司的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84例患者皮损部位及40例正常对照的油份、水分、经表皮水分流失、血色素及黑色素,并两两比较各型黄褐斑的血色素及黑色素水平.结果 根据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初步将84例黄褐斑分为四型:单纯色素型(M)23例,单纯血管型(V)17例、M>V型24例及V>M型20例.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面颊部皮肤水分显著降低(p<0.01),经表皮水流失(TEWL)、血色素、黑色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皮脂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V型与V>M型之间血色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1);M型及M>V型的黑色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 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类型,即M型、V型、M>V型及V>M型;四型均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湿是四型黄褐斑治疗的基础;M型及M>V型以黑色素值增高为主,V型及V>M型以血红蛋白增高为主,提示黄褐斑的治疗应以其类型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5岁,因口周(1.5 cm×1.5 cm)及躯干部白斑(约20 cm2)4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白斑区在Wood灯下可见白垩色荧光,边界清楚;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发现白斑区表皮棘层和基底层黑素颗粒消失,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消失.诊断:白癜风.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5岁,因口周(1.5 cm×1.5 cm)及躯干部白斑(约20 cm2)4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白斑区在Wood灯下可见白垩色荧光,边界清楚;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发现白斑区表皮棘层和基底层黑素颗粒消失,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消失.诊断:白癜风.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5岁,因口周(1.5 cm×1.5 cm)及躯干部白斑(约20 cm2)4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白斑区在Wood灯下可见白垩色荧光,边界清楚;皮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查发现白斑区表皮棘层和基底层黑素颗粒消失,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消失.诊断:白癜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田痣、颧部褐青色痣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成像中的特征。方法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对面部色素斑进行诊断,选取未经治疗的20例太田痣和25例颧部褐青色痣,上述病例均未合并其他色素异常性皮肤病;应用RCM对上述病例患者皮损进行成像并存储、分析,所有患者皮损周围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所有患者(100%)皮损处表皮、真表皮交界处均未见色素颗粒增加;12例太田痣(60%)和18颧部褐青色痣患者(72%)真皮浅中层可见散在条索状或者团块状黑素颗粒沉积,8例太田痣(40%)和7颧部褐青色痣患者(28%)真皮中未查及黑素颗粒沉积。结论 RCM成像结果表明:单纯的太田痣和颧部褐青色痣的表皮、真表皮交界处均无色素异常,两者色素颗粒沉积均在真皮,RCM成像有助于太田痣、颧部褐青色痣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皮肤表皮色素增加的病理学因素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体内影响皮肤表皮色素增加的病理学因素,对1060张皮肤病理切片进行了回顾。发现棘层肥厚、真皮胶原纤维增生以及真皮浅层慢性炎症是使表皮色素增加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顾华  罗雯  刘付华  何黎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2):69-70,76
目的探讨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及其皮肤生理功能,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分析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的皮肤生理功能。用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对8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分型;采用德国CK公司的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84例患者皮损部位及40例正常对照的油份、水分、经表皮水分流失、血色素及黑色素,并两两比较各型黄褐斑的血色素及黑色素水平。结果根据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初步将84例黄褐斑分为四型:单纯色素型(M)23例,单纯血管型(V)17例、M>V型24例及V>M型20例。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面颊部皮肤水分显著降低(p<0.01),经表皮水流失(TEWL)、血色素、黑色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皮脂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V型与V>M型之间血色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1);M型及M>V型的黑色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类型,即M型、V型、M>V型及V>M型;四型均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湿是四型黄褐斑治疗的基础;M型及M>V型以黑色素值增高为主,V型及V>M型以血红蛋白增高为主,提示黄褐斑的治疗应以其类型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病变部位皮肤作断层切除术治疗3例有泛发损害的Darier氏病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完全切除病变区域的表皮和直接位于其下的真皮乳头层。作者采用手术刀切皮、取皮刀切削或皮肤擦磨法(dermabrasion)联合应用。切除皮肤厚度必须达表皮基底层和真皮  相似文献   

9.
对Ⅲ型胶原和板层粘连蛋白(LN)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正常人皮肤中Ⅲ型胶原主要分布在真皮乳头部和血管、附属器周围,而硬皮病皮肤中Ⅲ型胶原则大量沉积于整个真皮,正常人皮肤中LN呈线状分布于真皮各处的基底膜带,而硬皮病皮肤的真表皮交界处LN则呈节段性增粗,有些部位LN消失.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0岁。左下肢黑色丘疹30年。皮肤科情况:左大腿后部见一黄豆大黑色丘疹,表面粗糙,质硬,界清。丘疹中央无明显糜烂、渗出。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可见基底细胞样瘤细胞自表皮呈蕾芽状突入真皮浅层,瘤团周边细胞呈栅栏样排列,并可见收缩间隙。真皮浅层胶原纤维显著增生,排列成漩涡状、车轮状。诊断:基底细胞癌伴显著皮肤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1.
曾经报道过动物实验及人应用二甲胺四环素(minocycline)引起各种色素改变。除引起甲状腺及牙的颜色变化外,大多数临床报道还提到该药长期治疗寻常痤疮导致各种皮肤色素沉着。本文报道一例长期服用二甲胺四环素引起的严重色素改变。服药总剂量大约为1300g。患者男性,73岁,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服用二甲胺四环素0.2/d,共18年。查体:皮肤几块次黑色色素斑片及全身皮肤呈泥褐色外观。色素斑以口周、颈后、鼻梁、甲床及巩膜最显著。取颈后皮损活检显示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电镜显示真皮内大量巨噬细胞内包含黑素小体,黑素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技术,分析寻常性银屑病局部皮损治疗前后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变化。方法选取27例临床持续治疗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在治疗的第0(T0)、4周(T1)使用皮肤镜及RCM对同一皮损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临床评分。最后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临床皮损变化、皮肤镜及RCM特征变化情况。结果皮肤镜观察:点状/球状血管在0周为弥漫均匀分布,经过4周有效治疗之后为聚集分布或完全消失;RCM观察:经过4周有效治疗后,角化不全减少至消失,真表皮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或消失,真皮乳头直径减小,且真皮乳头周围色素环结构逐渐恢复明亮。与T0期相比,T1期RCM观察下:角化不全及真皮层炎症细胞浸润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而表皮层炎症细胞浸润及真皮乳头直径扩大发生率减少不明显(P0.05),有边界的真皮乳头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T1期皮肤镜下点状/球状血管分布情况与T0期相比,均匀分布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无分布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而聚集分布发生率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RCM特征如角化不全减少或消失、真皮层炎症细胞减少或消失、真皮乳头边缘色素环结构恢复与否和皮肤镜下点状/球状血管的分布情况变化可作为微观指标用于观察银屑病皮损治疗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患者男,17岁.全身色素沉着伴有色素脱失斑2年,不痛不痒.色素沉着由躯干逐渐蔓延至四肢及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色素增加处)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处有淀粉样物质沉积及噬黑素细胞增多.刚果红染色:(色素脱失处)见真皮乳头处有粉红色的阳性物质沉积.诊断: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14.
真皮表皮连接的重要性人皮肤的真皮表皮连接(DEJ)对了解皮肤生物学至少有三个重要性:1.渗透屏障:DEJ在有血管的真皮和无血管的表皮之间起着一个渗透屏障作用.从真皮来的、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物质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2岁.因右上肢皮疹5年于2001年3月在本科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出现一米粒大丘疹,不痛,不痒,逐渐增至黄豆大.患者因要求手术切除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上臂伸侧可见一直径约0.8 cm的结节,呈红褐色,表面光滑(图1),触之较硬.临床诊断:皮肤纤维瘤.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呈杵状增生,表皮内色素增加,尤以基底层明显,真皮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的结节.病理特征符合皮肤纤维瘤改变.在切除组织的中部,表皮基底层出现了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样改变,基底细胞成栅栏状排列,细胞核明显增大,胞质呈嗜碱性,基底层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异形细胞.表皮与真皮间出现明显的间隙,在真皮间质中,可见许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A、B).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女,10个月。躯干水疱及大疱5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呈橘黄色、纹理粗糙、颜色较暗,背部见水疱簇集性分布,尼氏征阴性。背部散在分布色素减退斑,色素减退区域摩擦后可见皮肤发红。额部、右侧颞部可见风团。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陈旧性水疱,真皮内肥大细胞弥漫性浸润,肥大细胞呈圆形或梭形,细胞质丰富,呈嗜碱性。免疫组化:CD117(+),CD2及CD25为(-)。诊断: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全身多个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方法:招募80名健康成人,采用频率24MHz高频超声检测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检测的7个部位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前臂[(0.2061±0.02862)mm],真皮最厚的部位为腹部[(1.5819±0.31710)mm],颈部的表皮[(0.1764±0.02812)mm]和真皮[(0.9616±0.18852)mm]最薄(P<0.05);男性所有检测部位表皮、真皮厚度显著大于女性(P<0.0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40岁组的前额、颧部和面颊的真皮厚度显著大于≥40岁组(P<0.05);BMI<24组的腹部表皮、颧部真皮、颈部真皮厚度显著小于BMI≥24组(P<0.05)。结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表皮、真皮厚度有差异;男性皮肤表皮、真皮厚度均大于女性;面部真皮厚度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75 000(p75)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 方法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皮损周围“正常”皮肤p75表达及其在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正常人皮肤表皮基底细胞散在表达p75;银屑病患者皮损周围“正常”表皮、皮损表皮、真皮内浸润单一核细胞(MNCs)均表达p75;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p75表达强度与真皮内MNCs数呈显著正相关(r's = 0.73,P<0.05);银屑病患者血清中p75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98,P<0.05);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p75表达强度与其血清中p75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s = 0.62,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皮肤和血清中TNFα受体p75的异常上调可能是造成银屑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是指一种呈特殊反应、均匀无结构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中,而无其他脏器受累。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ACD)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组织病理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真皮乳头,甲基紫染色阳性。现将本科2011—2015年经组织病理及甲基紫染色确诊的6  相似文献   

20.
抗表皮整联配体蛋白瘢痕性类天疱疮(AEC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粘膜与皮肤的大疱病。用盐裂正常皮肤做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时,循环IgG抗基底膜抗体结合于真皮侧,免疫电镜下定位于透明层下部与致密板上部。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