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其中轻症组18例,重症组16例,另取2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采自不同病期的血标本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β,IFN-γ及ICAM-1用ELISA法检测,并同期检测血小板和肾功能。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轻、重症组血清IL-1β、IFN-γ和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INF-γ与血尿素氮呈一致性变化趋势,而与血小板的变化方向相反。结论:HFRS急性期血清IL-1β、IFN-γ、ICAM-1含量增加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也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对症治疗.恢复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与脓毒性脑病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75例脓毒性脑病患者按照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25例,比较3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脓毒性脑病患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3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组、轻度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脓毒性脑病患者脑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水平单独与联合检测评估脓毒性脑病患者脑损伤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75、0.881,均有一定评估价值,且当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的Cut-off值分别取53.335 pg·ml-1、62.300 pg·ml-1时,可获得最佳评估价值。结论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手足口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2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47例)、重症(34例)和危重(21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70例)和预后不良(32例).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因打鼾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仪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5例.以其中坚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半年以上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例作为治疗组;年龄(51&;#177;13)岁.纳入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选择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5人为对照组.同意参加本实验.采用Polywin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测定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压力0.588~1.176kPa,每日6~8 h.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人数保持上述数目,治疗后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例,健康者25人.[1]治疗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5例)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 498,9.626,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7,P<0.01).[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71,0.742,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88,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4,P<0.01).[3]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呈显著负相关(r=-0.509,-0.666,P<0.01),白细胞介素8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4]治疗组患者(10例)经治疗半年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4.896,5.609,P<0.01);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4.625,P<0.01).结论:[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于缺氧导致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升高,白细胞介素10降低,可能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可能通过缓解缺血,下调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生成,上调白细胞介素10生成,达到对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因打鼾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仪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5例。以其中坚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半年以上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例作为治疗组;年龄(51±13)岁。纳入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选择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5人为对照组。同意参加本实验。采用Polywin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测定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压力0.588~1.176kPa,每日6~8h。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前人数保持上述数目,治疗后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0例,健康者25人。①治疗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5例)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498,9.626,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7,P<0.01)。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71,0.742,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688,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4,P<0.01)。③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呈显著负相关(r=-0.509,-0.666,P<0.01),白细胞介素8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④治疗组患者(10例)经治疗半年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t=4.896,5.609,P<0.01);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4.625,P<0.01)。结论: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于缺氧导致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升高,白细胞介素10降低,可能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可能通过缓解缺血,下调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生成,上调白细胞介素10生成,达到对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梁  黄涵  周娜  邓巧莹  黄永秩 《检验医学》2010,25(8):606-60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20例结直肠癌患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并以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上升,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E-选择素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是预测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探讨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证(ACS)预后的炎性指标。方法分三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6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总数呈正相关(r=0.691和r=0.603,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总数亦呈正相关(r=0.412和r=0.561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斑块稳定和未来心脏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及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组)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并与40例未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NDR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R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1).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NDR组(P<0.01).血清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512,r=-0.517,r=-0.523).结论:脂联素具有抗高血糖、抗炎等多种效应.脂联素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在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n=30)、不稳定性心绞痛(n=30),稳定性心绞痛(n=30)及对照组(n=30)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增高,是斑块不稳定性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36例患者被分为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4例,对照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水平。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均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MB均明显增高(P〈0.05)。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明显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心肌损害)呈正相关,与肌酸磷酸激酶及其亚型MB比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与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ACS发病和预后的预测因子。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炎症反应与ACS发病及病情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黏附分子参与生殖调节,在排卵、胚胎发育、胚泡着床、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属于黏附分子,在生理条件下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和细胞间质表面,但表达水平较低;当受到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等]刺激后ICAM-1表达明显增多^[1]。  相似文献   

12.
高压氧对脑出血患者血清黏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脑出血患者血清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HBO治疗组33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并与30例正常者对照.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血清ICAM-1、VCAM-1、E-selecti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水平均下降,HBO治疗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多(P(0.05).结论 HBO治疗能降低血清黏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按病期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和IL-10,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FNγ和TGF-β1,并同步作血小板计数和肾功能检测.结果 从发热期至恢复初期血清TNFα与IFNγ均高于正常水平,以低血压少尿期为最著;轻症组IFNγ水平略高于重症组;与此相反,血清TGF-β1水平于病程前4期均见下降,直至恢复期才见回升;血清IL-10水平在病程中也见增高,但升高幅度不及IFNγ;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血清IFNγ/IL-10比值分别为0.26±0.35与0.72±0.9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0±0.16)水平,其变化曲线与BUN相一致,而与血小板呈负相关.结论 TNFα、INFγ等细胞因子的过多释放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失平衡参与了HFRS的发病机制,采取合理的对症治疗、维持促炎与抗炎系统的平衡可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丹参多酚组19例,2组均予以奥扎格雷钠静滴,丹参多酚组加用丹参多酚静滴,疗程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MCP-1及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MCP-1、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丹参多酚组血清MCP-1、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多酚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及MCP-1水平。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颈动脉硬化患者176例,其中痰浊内阻证72例,血瘀证64例,精髓亏虚证40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晨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各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结果 不同证型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ICAM-1、VCAM-1、E-选择素、IL-6和CRP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或P<0.01),其中痰浊内阻证组患者血清ICAM-1、VCAM-1均较血瘀证组和精髓亏虚证组患者显著上升(ICAM-1分别为(382.71±85.78)、(358.76±84.06)、(356.27±91.59)μg/L;VCAM-1分别为(588.29±104.06)、(542.74±90.27)、(523.23±86.07)μg/L,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硬化痰浊内阻证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特异性,痰的微观实质可能与黏附分子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早期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体重指数将所有患者分为肥胖组31例和非肥胖组55例。另选取肥胖和非肥胖正常妇女31例和5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妇女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组的各项数据均高于非肥胖组,而各组内研究组(患者组)的各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正常组),大组间和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P-1和EG-VEGF之间具有相关性,肥胖组r=984.35,P=0.0032,非肥胖组r=543.25,P=0.0021;虽然从检测结果上来说MCP-1也会随着VEGF的升高而升高,但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结论 EG-VEGF对卵巢、胎盘及肾上腺组织具有特异性的表达,而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EGVEGF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早期血管内皮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已有文献报道了有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但是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胞因子检测的报道少见。 目的:探索原位肝移植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后血浆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2—05/2006-09在武警总医院进行。 对象:原位肝移植后确诊为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4例。 方法: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和EVIDENCE180全自动芯片分析仪检测了4例患者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初期、中期、后期、恢复期或死亡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γ-干扰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1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12种血浆细胞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表达明显不同,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低表达或零表达,白细胞介素10除例4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前高表达外,其他患者均减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逐渐增高或持续高表达,γ-干扰素仅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初期轻微增高,肿瘤坏死因子α随病程轻微增高。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细胞因子在免疫相关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低表达也是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淑兰  魏晨玲 《临床荟萃》2006,21(18):1356-1357
E-选择素(E-selectin)是由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多糖(LPS)激活的内皮细胞产生,产生后24小时释放入血,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可诱导82整合素(Mac-1)(CD11b/CD18)活化,对多形核粒细胞有趋化作用,是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渗出及与肝细胞的黏附均由黏附分子(sE-选择素等)所介导,肝脏内皮的损伤与sE-选择素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层黏连蛋白(LN)是细胞外间质中的一种非胶原性糖蛋白,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间质间的黏附,  相似文献   

19.
曾虹  周懿    国媛 《中国临床康复》2014,(51):8261-8268
背景: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各种细胞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介导,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进而加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目的:验证Notch1受体特异性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否有效阻断、部分逆转或者完全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为观察对象,建立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体外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部分延迟加入组、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γ-分泌酶抑制剂DAPT(5μmol/L)延迟加入组。分别于12,24,48,72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在干预后在12,24,48,72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和mR 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表达逐渐减少(P〈0.05)。2转化生长因子β1+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和mR NA、E-钙粘连素蛋白和mR NA的表达各时间段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3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部分延迟加入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蛋白和mR NA的表达在12 h增加(P〈0.05),之后其表达逐渐减少(P〈0.05),E-钙粘连素蛋白表达在24 h开始减少(P〈0.05),之后逐渐增加,E-钙粘连素mR NA各时间段都与空白对照组相接近,72 h时α-平滑肌肌动蛋白与E-钙粘连素的蛋白及mR NA表达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延迟加入组各时间点的α-平滑肌肌动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血清IL-12、IFN-γ、IL-4、血浆D-二聚体(D-D)和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5例患者(轻症组14;重症组11)按病期采集血液,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D-二聚体(D-D)和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并同步检测血象和BUN。结果从发热期至恢复期IL-12p70、IFN7-γ、D-二聚体(D-D)、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见升高(P〈0.01~〈0.05),而IL~4变化不明显。BUN与IL-12、D-D、vWF呈一致变化,而BPC的变化相反。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IL-12、IFN-γ大量释放,而IL-4相对不足、导致Th1/Th2细胞平衡偏移及血浆D-D、vWF含量增高,产生多器官免疫病理损伤,对症积极治疗可改善本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