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触发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 7例因肺部疾病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 ,15例用间歇指令通气 (IMV) ,12例用SIMV。两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无差异 ,原发病相似。将两组患儿用机时的FiO2 、MAP、和用机后 1、2、6、12、2 4h作组内比较 ,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用镇静剂的次数。 结果  SIMV组用机后 1hFiO2 显著下降 (P <0 0 2 ) ;用机后 2hMAP也显著下降 (P <0 0 5 ) ,IMV组在用机后 12hFiO2 才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MAP至2 4h仍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用呼吸机 3d内SIMV组用镇静剂的次数比IMV组明显减少 (2 2± 1 4次 /人和 7 6± 4 7次 /人 ,P <0 0 5 )。 结论  因肺部疾病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 ,SIMV方式较IMV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 和MAP ,维持氧和 ,并能减少机械通气镇静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呼吸力学的角度评价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优劣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BicoreCP 10 0呼吸监测仪测定 2 1例早产儿在IMV、SIMV、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 2 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 CPAP 3cmH2 O时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 ,有显著性差异 ;脱机后患儿每分呼吸功 (WOBp)明显降低 ,与三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CPAP模式下0、1、2、4hWOBp明显改变 ,4h与 0h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不同脱机模式下WOBp存在差异 ,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以低频率的SIMV、IMV模式较为适宜 ,而CPAP模式不适合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触发同步性、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1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先后给予NAVA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通气各60 min,在模式选择顺序上采用随机化处理。比较不同通气模式中患儿生命体征、触发同步性和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NAVA模式下吸气触发延迟时间较SIMV模式明显缩短(P0.05);2种模式下动脉血pH、PaCO2、PaO2、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NAVA模式时自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和呼吸做功均较SIMV模式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改善触发同步性,降低气道峰压,并减少膈肌负荷和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呼吸力学的角度评价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优劣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Bicore CP-100呼吸监测仪测定21例早产儿在IMV、SIMV、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2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CPAP3cmH,O时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有显著性差异;脱机后患儿每分呼吸功(WOBp)明显降低,与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PAP模式下0、1、2、4hWOBp明显改变,4h与0h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脱机模式下WOBp存在差异。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以低频率的SIMV、IMV模式较为适宜,而CPAP模式不适合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目标容量控制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重症NRDS患儿随机分为3组:同步间歇正压加容量保证通气组(SIPPV+VG,31例)、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23例)、间歇指令通气组(IMV,30例)。观察各组氧合情况、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IPPV+VG组、HFOV组患儿在上机12 h时氧合明显改善,P/F值、a/APO2与上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MV组直至24 h氧合方有改善; SIPPV+VG、HFOV组患儿氧疗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低于IMV组(P<0.05); SIPPV+VG、HFOV组患儿气漏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均低于IMV组(P<0.05);HFOV组III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比率高于SIPPV+VG和IMV组。结论:SIPPV+VG和HFOV比IMV能更迅速地改善重症NRDS患儿氧合状况,缩短氧暴露和呼吸机应用时间,减少气漏、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后两种撤机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胎龄≤ 32+6周或体重≤ 1 500 g、首选HFOV治疗的RDS早产儿101例,随机分为HFOV直接撤机组(观察组)50例,HFOV转为常频机械通气撤机组(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后72 h内的撤机失败率,撤机前2 h、撤机后2 h、撤机后24 h的血气分析各指标,比较两组呼吸支持治疗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院时的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撤机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vs 14%,P > 0.05)。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4±39)h vs(88±69)h,P < 0.05]。两组患儿总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对于RDS早产儿,使用HFOV后采取直接撤机策略是安全可靠的,且可减少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在呼吸机撤机后的早产儿中应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需要使用气管插管、SIMV通气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 500 g,孕周<34周,当呼吸机参数降至FiO2<0.4,频率<20次/min,给予氨茶碱负荷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患儿随机分为nSIMV组和nCPAP组.观察记录患儿撤机后72 h的临床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气管插管上机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nSIMV组与nCPAP组比较,撤机失败率低、严重呼吸暂停较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住院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SIMV能更有效地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撤机后进行呼吸支持.这一无创辅助通气方式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在防止极低体重儿(VLBW)撤离经气管机械通气(ET_CMV)时撤机失败的意义。方法将49例体重≤1500g、孕周≤32周、进行ET_CMV的早产儿在撤机后随机分为NSIWV组(25例)及经头罩给氧组(24例)。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撤机指征:吸气峰压(PIP)≤15cmH2O、呼吸末正压(PEEP)2~3cmH2O、呼吸频率(RR)12~15bpm、吸入氧浓度(FiO2)≤30%。撤机失败标准:①频繁或严重的呼吸暂停(apnea);②FiO2较撤机前提高15%;③出现呼吸性酸中毒(pH<7.25、PaCO2>6.67kPa)。结果NSI_MV组及头罩给氧组在性别、孕周、出生体重及原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别为18、19例,Apnea7、5例)间差异无显著性。撤机后NSIMV组20/25例(80.0%)一次撤机成功,而直接头罩给氧组一次撤机成功仅10/24例(41.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撤机失败的主要原因为PaCO2升高,其次是FiO2升高。结论VLBW在撤离ET_CMV后立即使用NSIMV支持呼吸,可明显提高一次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后行经鼻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26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61例),而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住院患儿采用nSIMV(6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撤机失败率与原因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通气治疗4h后,nSIMV组pH值、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OI)均高于nCPAP组(均P0.05);nSIMV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nCPAP组(P0.05)。nSIMV组和nCPAP组撤机失败率分别是9%(6/65)和30%(18/61)(P0.05),其撤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血症(2%vs 5%,P0.05)、高碳酸血症(6%vs 11%,P0.05)和呼吸暂停(2%vs 13%,P0.05)。两组患儿在呼吸机支持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SIMV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9%vs 30%,P0.05),但两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RDS早产儿撤机后采用nSIMV不仅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撤机失败率,且治疗后胃肠道副反应小,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探讨HHFN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后随机分为HHFNC组和NCPAP组,分别行HHFNC和NCPAP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无创通气后的血气、无创通气时间、撤机失败率及鼻部损伤、腹胀和脑室内出血(IVH)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的撤机失败率、应用NCPAP/HHFNC后1 h的PaO_2和PCO_2值、PaO_2/PaO_2、无创通气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IVH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鼻损伤发生率(5.0%)低于NCPAP组(31.6%),P0.05;腹胀发生率(7.5%)低于NCPAP组(34.2%),P0.05。结论NCPAP和HHFNC均可在新生儿MAS并PPHN经机械通气撤机后序贯使用,具有确定的效果;但HHFNC更易使患儿耐受,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塞式呼吸机间歇指令通气(NI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机械通气及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NIMV组25例患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PS[100 mg/(kg·次)],然后拔管,予NIMV支持治疗,并与25例常规机械通气及24例CPAP的患儿进行比较,指标包括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1 h,患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6、12及24 h,3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NIMV、常规机械通气及CPA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过程中NIMV组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8%vs 36%)、(20%vs 72%)],且NIMV组的反复呼吸暂停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CPAP组[(8%vs 36%)、(20%vs72%)].结论 应用NIMV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既可减少或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病等并发症,又可治疗早产儿常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幼兔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将30只20~30 d日龄健康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1)PAV组(n=8),灌入胎粪混悬液后予PAV通气;(2)SIMV组(n=8),灌入胎粪后实施SIMV通气;(3)MAS组(n=8),胎粪灌入后不予通气但予持续氧气(500 mL·L-1)吸入;(4)对照组(n=6),灌入9 g·L-1盐水后予持续氧气(500 mL·L-1)吸入。分别于灌注前、灌注后0.5 h及通气1 h、2 h、3 h、4 h、5 h、6 h、7 h、8 h记录各组循环参数及呼吸力学参数,包括心率、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道峰压(PIP)、平均呼吸道压(MAP)。灌注前(0点)和灌注后0.5 h(0’点)、通气4 h及通气8 h检测动脉血气,并计算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结果 PAV组和SIMV组4 h、8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PAV组和SIMV组4 h、8 h a/APO2值均较0’点升高(Pa<0.05);PAV组与SIMV组在各时间点a/AP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在通气过程中,SIMV组PIP及MAP较PAV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PAV组和SIMV组心率相近,各时间点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V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幼兔重度胎粪吸入时肺部氧合状态;在取得同样的血气值和氧饱和度情况下,与SIMV相比,PAV治疗幼兔MAS时PIP及MAP较低;PAV对幼兔重度胎粪吸入时的心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在危重症哮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机械通气应用时机、模式选择、参数调节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21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型哮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气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通气模式:辅助/控制(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SIMV+PSV)、双气道正压(BiPAP),根据患儿病情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策略,比较存活组患儿行机械通气前后血气改善情况。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17例患儿成功撤机,动脉血气pH值、PO2、PCO2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儿因脑电静息退院死亡,2例因并发纵隔气肿及气胸致循环衰竭死亡。结论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危重症哮喘患儿状态;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避免气压伤及其他并发症;设定合适的PEEP可以有效改善肺部通气状态,为尽早撤机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 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 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 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 39.0) d和39.5(29.5, 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 6.3) d和7.0(5.0, 9.5) d。撤机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与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HFNC)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序贯撤机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收住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已接受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准备撤机改为无创通气的88例RDS极低出生体重儿纳入研究。RDS患儿均常规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nHFOV/HHHFNC组45例,采用有创通气撤机后予nHFOV,nHFOV撤离后给予HHHFNC过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头罩吸氧组43例,采用有创通气撤机后予nCPAP,nCPAP撤离后给予头罩吸氧过渡。观察2组有创通气撤机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撤机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 min及5min Apgar评分、分娩24 h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例、有创通气时间以及RDS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nHFOV/HHHFNC组有创通气撤机后1 h、24 h PaO2、PaCO2以及氧合指数(OI,OI=100×MAP×FiO2/PaO2)与nCPAP/头罩吸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nHFOV/HHHFNC组与nCPAP/头罩吸氧组有创通气撤机72 h内失败率[9%(4/45)比26%(11/43)]、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7%(3/45)比23%(10/43)]、nHFOV与nCPAP无创通气撤离失败率[4%(2/45)比21%(9/43)]、用氧时间[12.02(9.08-12.31)d比14.44(11.32-13.26)d]及鼻损伤发生率[4%(2/45)比26%(1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2组首次nHFOV与nCPAP无创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肺气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Ⅳ级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Ⅱ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HFOV/HHHFNC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RDS序贯撤机,较nCPAP/头罩吸氧,能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呼吸暂停及鼻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N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和NCPAP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I)、pH值、PaCO2、呼吸支持时间、并发症、成功率、住院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实际纳入研究对象62例,其中NIPPV组32例,NCPAP组30例。在无创通气治疗后1 h,NIPPV组OI高于NCPAP组(P<0.05),而pH值和PaC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PPV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ET)比例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患儿治疗成功率高于NCPAP组(P<0.05),但两组呼吸支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气胸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BPD发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NCPAP相比,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行MVET比例。但尚不能证实NIPPV可显著降低NRDS早产儿住院病死率和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NIPPV)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67例,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SNIPPV组(33例)及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拔管失败率及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 无创通气3h及12 h血气分析显示,S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SNIPPV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均<0.05),呼吸暂停发作频率低于NCPAP组(P=0.000);与NCPAP组比较,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氧疗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NIPPV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N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支持下吸入氦氧混合气(Heliox)和空氧混合气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MAS新生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eliox组和对照组,全部患儿均给予SIMV作为呼吸支持模式;Heliox组吸入Heliox 70(He 70%,O-2 30%)6 h后更换吸入空氧混合气(O-2 30%);对照组吸入空氧混合气。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期间氧合指数(OI)和拔管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NICU住院时间、血气分析、炎症反应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生后28 d和100 d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果。结果 Heliox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33和31例。Heliox组O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Heliox组拔管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7,0.013和0.010);两组呼吸支持后2、6、12、24、48 h时点血气分析指标(pH、HCO-3-1、BE、PaO-2 、PaCO-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Heliox组6 h时点炎症反应指标(IL-6、IL-8、TNF-α、CRP)和24 h时点心肌损伤标志物(CK、 CK-MB)均较0 h时点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eliox组生后28 d和100 d时aEEG检查神经发育重度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1%和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和9.6%(P<0.05)。结论 在SIMV支持下吸入Heliox治疗MAS新生儿较空氧混合气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低通气策略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疗效。方法HMD观察组25例采用压力控制-同步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PC-SIMV-PSV)模式,潮气量5~8 mL/kg;HMD对照组20例采用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C-SIMV)模式,潮气量10~13 mL/kg。比较分析两组吸气峰压、通气时间、血气分析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吸气峰压[(21.0±9.6)cm H2O]显著低于对照组(25±9)cm H2O(P<0.001);观察组通气时间(59.0±7.6)h较对照组(84±8)h明显缩短(P<0.05);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低碳酸血症、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动脉导管开放、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保护性通气治疗新生儿HMD时,低吸气峰压、低潮气量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利于撤机,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和低碳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