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搪塞利用颈丛运动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的可行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应用显微解剖方法解剖观察了30例成人尸体标本 颈丛运动支的分支分布芨其可供游离的长度和直径等结果 颈2,颈3及颈4脊神经前支均发出运动支支配肩胛提肌及斜角肌群。其中尤以颈3及颈4脊神经发出的肩胛提肌支较为粗大且恒定。其长度分别为27.58±6.99mm和33.74±6.50mm,直径分别为0.97  相似文献   

2.
颈丛麻醉的实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丁永永 《吉林医学》2014,(6):1149-1149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总结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应用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和颈丛麻醉。结果:颈丛臂丛联合麻醉效果优于颈丛麻醉效果(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丛臂丛联合麻醉效果优于颈丛麻醉。  相似文献   

4.
刘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16-216
局部浸润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存在手术区域阻滞不全,患者痛苦,影响手术操作的问题,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我院采用颈丛联合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并与局部浸润麻醉做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ASAI级~Ⅱ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女45例,男81例。  相似文献   

5.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锁骨骨折手术用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阻滞效果。我们应用颈丛加臂丛阻滞行该类手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1995年对13例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法进行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并与肌间沟臂丛(26例)、颈丛一点法(12例)的麻醉效果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女22例,男29例。年龄14~60岁。骨折部位:锁骨远端14例,锁骨中段26例,锁骨近端11例。按麻醉方法分为3组:臂丛加颈丛浅支阻滞13例,臂丛阻滞26例,颈丛阻滞12例。1.2 麻醉前用药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1.3 麻醉…  相似文献   

7.
张祯浪 《海南医学》2010,21(14):70-71
目的分析比较颈丛+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否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方法锁骨骨折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颈丛麻醉组(C组),臂丛麻醉组(B组),颈丛+臂丛麻醉组(CB组),每组20例。对比分析三组麻醉效果。结果颈丛阻滞时多数病例锁骨远端麻醉不完善;臂丛阻滞时多数病例近端麻醉不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时麻醉完善,效果良好。结论颈丛+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否优于单纯颈丛或臂丛阻滞.方法 选择69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CB组),每组23例.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各组麻醉效果以及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另2组更满意,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优于单纯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9.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振梅  李红 《吉林医学》2010,31(13):1795-1796
目的:对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旨在寻求肩区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10 min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平稳,麻醉阻滞效果确实。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麻醉阻滞的效果可靠,不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B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C组采用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15min后进行颈丛阻滞麻醉的联合麻醉方法,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者...  相似文献   

11.
斜角肌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累积国人的解剖学资料,给临床实施臂丛麻醉提供较可靠的解剖基础。资料和方法在44具成人尸体(男26具、女8具)上使用层次解剖法,共测量了88侧斜角肌间隙。结果该间隙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中点的距离为x=5.36cm;从锁骨的胸骨端至前斜角肌后缘的距离为x=5.49cm,至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是x=6.66cm;锁骨下动脉在前斜角肌后缘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的中点为x=2.09cm,臂丛上干距锁骨上缘中点为x=3.66cm,中干距锁骨上缘中点为x=2.84cm;臂丛神经的走行方向与锁骨水平方向形成向前内侧开放x=61.52°的夹角。结论本研究对临床实施臂丛麻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I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锁骨上人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结果:使用神经刺激器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异感定位组(P〈0.05)。二者在实施阻带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经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2例无心脏病史、拟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以0.375%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4 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同时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罗哌卡因组相比,布比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但其异常ECG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均P < 0.05)。两组异常的BP、HR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丛阻滞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侧方结构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寰椎横突孔外倾角为15.4°±4.8°,横突孔后倾角为17.2°±5.4°;枢椎横突孔外倾角为48.4°±11.2°,横突孔后倾角为32.2°±10.5°.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mm~30mm.结论:寰枢椎侧方结构的解剖学形态与其损伤机制及手术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为临床腹部动脉插管提供有关的解剖学数据。②方法 采用血管压扁法 ,对 6 8具成人尸体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位置、长度和始端外径进行了测量。③结果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始端外径分别为 :(5 .82± 1.5 9) ,(6 .0 1± 1.39) ,(3.0 9± 0 .91)mm ,范围分别为 :2 .78~ 9.2 3,3.34~ 9.0 6 ,1.5 4~6 .5 1mm ;以上各动脉到腹主动脉的距离分别为 :(12 9.10± 11.90 ) ,(116 .40± 12 .10 ) ,(4 3.90± 9.40 )mm ;范围分别为 :10 1.70~ 145 .40 ,87.6 0~ 142 .0 0 ,2 7.10~ 6 6 .30mm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始端外径分别为 :(4 .2 9± 0 .94) ,(3.2 6± 0 .72 )mm ;范围分别为 :2 .5 5~ 6 .5 1,2 .0 4~ 4.80mm ;长度分别为 :(2 8.6 0± 8.40 ) ,(2 0 .0 9± 8.90 )mm ;范围分别为 :17.2 0~ 5 1.2 0 ,5 .10~ 5 1.40mm .④结论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肾动脉等的发起部位有波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针法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先做好麻醉术前的各项准备,入室后垫肩摆好体住让头尽量后仰,充分暴露阻滞所需解剖位置,包块大的一例先阻滞颈深丛4ml,浅丛6ml,观察5-10min后行另一侧阻滞;另一侧只阻滞颈浅丛,给局麻药6ml。手术时,视睛况给予镇静、降压药。结果有146倒血压升高,有12例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后的声嘶,5例出现气憋,3例出现霍奈氏综合征,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全脊麻发生。结论一针法颈丛阻滞与以往的三针法颈丛阻滞相比,对患者损伤小,阻滞效果亦能满足手术需要,并发症少,且定位方法简单易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3~1998年间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存档蜡块标本66例,同期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0例和宫颈炎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DC和ICAM-1的表达,并与正常宫颈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相对照。结果20例正常宫颈组织DC皆为阴性表达,30例宫颈炎标本有3例为弱阳性表达;正常宫颈组织20例ICAM-1皆为低度表达,30例宫颈炎组织中2例高度表达。DC和ICAM-1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无关;随FIGO手术分期的增加,DC阳性表达率降低,ICAM-1高度表达率增加(χ2=9.899、13.074,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DC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ICAM-1高度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有显著性(χ2=8.963、21.512,P<0.01)。DC阳性病人3年及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DC阴性病人,ICAM-1高度表达病人3年及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低度表达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检测DC和ICAM-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指导宫颈癌临床治疗和估计病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改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新术式,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剖宫产指征、无下腹部手术史者198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25例,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经腹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对照组1260例,603例采用传统的经腹腔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657例采用Stark’s剖宫产术式。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两种术式,出血量明显减少,新生儿Apgar评分高,刀口愈合好。结论 改良式剖宫产术能显著提高母婴安全性,术后病率低,操作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蛋白前体转化酶 Furin 和 Fyn 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方法提取41例宫颈癌和12例正常宫颈上皮的 RNA 及蛋白,RT - PCR 方法检测 Furin 和 Fyn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二者蛋白表达水平。收集相关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研究二者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 Furin 和 Fyn 的 mRNA 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二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和65.9%,其表达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 <0.05)。 Furin 与 Fyn 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8,P<0.01)。 结论 Furin 和 Fyn 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癌诊断及临床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探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直接暴露神经刺激,记录NAP和SEP,对肘管综合征同时记录CMAP。根据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制订最佳手术方案。结果80例外伤性臂丛根性完全损伤中,经术中电生理检测及手术探查证实,术前有9例将C5节前伴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2例将C6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前损伤;2例将C7节前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另有3例术中C5、6根干部外观质地完全正常,但术中电生理检测证实为节前损伤(椎孔内撕脱)。40例周围神经损伤中,术中NAP和CMAP检测对早期神经再生的检测,神经瘤或吻合口部位神经功能及卡压神经松解疗效的评价均有良好作用。术中电生理诊断神经完全损伤而行神经切除术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无或仅含少量变性神经纤维。结论术中电生理检测能提高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诊治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