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初期,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治疗近视曾在我国开展,大部分病人取得了较好效果,部分RK手术患者发生了近视回退。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05年11月,采用LASEK手术治疗RK术后近视回退患者5例(10眼)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张建华 《眼科新进展》2008,28(9):704-707
屈光回退一般来说是指角膜屈光手术一段时间后,屈光力逐渐向术前同种屈光力转变,而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往往正常。屈光回退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高眼压、干眼等都可以导致屈光回退。本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屈光欠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眼(21人)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年龄20~38岁,残余球镜屈光度-2.00~-13.00D(-5.87D±2.65D),柱镜屈光度0~3.5D(-1.15D±0.94D)。结果术后6个月屈光稳定,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32眼(94.12%),所有眼屈光度在术前预期矫正±1.00D以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l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4.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和超高度近视患者47例(93眼),其中男18例(35眼)、女29例(58眼)。按术前屈光度不同分A、B2组,A组为高度近视(-6.00~-9.00D)30例(59眼),B组为超高度近视(-9·25~-14.00D)17例(34眼)。分别记录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和眼轴长度。结果术后6个月A组正常眼54眼,回退5眼;B组正常眼22眼,回退12眼,2组之间屈光回退率差别具有显著性(χ2=10.39,P<0.05);回退的患者多伴有角膜中央厚度增加(82·4%);A、B2组LASIK术后屈光回退均与年龄、性别以及眼轴长度变化无关。结论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屈光度的高低和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增加有关,而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3月至1 998年7月间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的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病人29例41眼进行观察,依术前病人屈光度分为两组,第一组<-3.00D,17例25眼,第二组≥-3.00D,12例16眼.随访时间1年以上.结果术后1年第一组裸跟视力为0.90±0.1 6,第二组为0.87±0.12.第一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02±0.1 6,第二组为0.96±0.17.第一组球镜屈光度下降2.29±0.451),第二组下降4.37±1.66D.病人散光度下降2.11±0.73D.结论准发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张玙  杜之渝 《眼科新进展》2012,32(3):296-300
角膜屈光术后欠矫及回退是影响手术效果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本文从欠矫及回退的原因、治疗方法的选择这两个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角膜屈光术后欠矫及回退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加压对角膜屈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R.K术后用弹性绷带加压治疗中度近视(眼轴≤25.00mm)26眼,高度近视(眼轴≥25.00mm)21眼,另选择对照组中度近视25眼,高度近视28眼,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曲率,屈光度及视力的变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RK术后加压可稳定术后角膜曲率,巩固术后最佳视力。  相似文献   

8.
LASIK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SIK术中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一直是困扰屈光手术医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221例(414眼)LASIK术后患者的回顾分析,探讨过薄基质床所致术后屈光回退原因,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术中保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分布在198~464 μm。<250 μm为A组,59眼;250~299 μm为B组,128眼;≥300 μm为C组,227眼。术后1年中屈光度回退范围分布在0~-5.0 D。回退≥-1.O D为A组,163眼;回退<-1.0 D为B组,251眼。术后眼压分布在12~38 …  相似文献   

9.
PRK和LASIK治疗后屈光回退的再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 )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usis ,LASIK )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再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LASIK和 13例PRK术后再次治疗的病例。LASIK组在首次术后 5 89月 ,采用原瓣掀起法治疗 ;PRK组在首次术后 13 15月 ,采用机械刮除上皮后PRK的方法治疗。结果 :LASIK组治疗后裸眼视力≥ 0 5者占 10 0 % ,≥ 1 0者占 5 9 2 6% ,等值球镜度在± 0 5 0D之间占 5 9 2 6% ,在± 1 0 0D之间占77 78% ,1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行 ,没有眼发生再次回退。PRK组治疗后裸眼视力≥ 0 5者占 61 5 4% ,≥ 1 0者占 5 3 89% ,等值球镜度在± 0 5 0D之间占 46 15 % ,等值球镜度在± 1 0 0D之间占 61 5 4% ,3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2行 ,5眼再次发生屈光回退。结论 :对于屈光手术的矫正不足的再治疗 ,LASIK术后的再治疗在安全性 ,稳定性 ,有效性等各方面均优于PRK的再治疗 ,而且等待时间短 ,稳定性好 ,易于操作。PRK术后的再治疗应等待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无上皮下混浊等优点,被认为目前最合理,最有研究前景的角膜屈光手术〔1,2〕。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屈光回退,影响了手术疗效。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  相似文献   

12.
PRK后角膜混浊与屈光回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对356例(625眼)近视施PRK随访12个月后,按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分为A组(≤—3.00D),B组(-3.25~-6.00D),C组(-6.25~10.00D)和D组(>-10.00D)。观察各组术后视力恢复,角膜haze和屈光回退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A、B、C、D各组分别是83.33%、74.31%、49.62%和13.75%(P<0.001);在0.8以上的各组是95.08%、93.12%、77.06%和31.25%(P<0.001)。屈光回退在-1.00D以上的分别是3.28%、5.96%、22.93%和49.75%(P<0.001)。角膜haze在2级以上的仅在C组和D组中出现,分别为10.52%和17.50%(P<0.001)。结论:术后视力提高,角膜haze和屈光回退与术前屈光度有关。PRK治疗低中度近视,术后并发症轻、预测性和稳定性好,而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则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PRK术后屈光回退和Haze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近年来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屈光回退和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两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脑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即凋亡介导下的角膜创伤愈合机制,以及通过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非激素笥抗炎药物、抗代谢药物、纤溶酶原抑制剂、降低眼压来减弱创伤愈合反应,应用锌制剂、Caspase抑制剂、细胞因子调控、改进手术方式以及羊膜移植等来阻断凋亡,从而预防和治疗屈光回退和haze形成,P  相似文献   

14.
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准确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方法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10.1~-26.0 D,平均(-13.9±3.4)D 124例193眼,按术前预矫等值球镜分别观察术后1年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年屈光回退率与性别、年龄、切削方式无关(P>0.05),而是随着术前预矫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前预矫屈光度越高,屈光回退程度越明显.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0.6以上.结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准确性、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积极地为患者实施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5.
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LASEK术后造成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138例(27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术后屈光度、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术中消融深度、光学区直径及术后反应和眼压情况.结果 屈光回退>-1D者14例(23眼),回退发生率为8.51%,回退等效球镜度数-1.25~-3.75D,平均(-2.35±1.12)D;回退发生多在术后6个月内,回退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术中消融深度及术后haze反应有密切关系,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中消融深度越深者,术后回退发生率越高,在超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率达19.4%,而与年龄、性别、术前角膜厚度及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关系.结论 LASEK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超高度近视组,因此,对于角膜厚度足够的高度近视患者目前仍建议LASEK不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高熙  刘嫣  陈跃国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0):1695-1698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治近视的有效方法,其术后长期稳定性是医生及患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屈光回退仍是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对于术后的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屈光回退可能与角膜上皮及基质重塑、角膜生物力学与眼压失衡等因素有关。尽管增效手术可达到治疗屈光回退的目的,但存在角膜扩张等风险。某些降眼压药物可望重新建立眼压与角膜生物力学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影响角膜上皮厚度以防治术后屈光回退。降眼压药物的选择、作用时间与方式等,均可能对屈光回退的防治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矫治高度近视后屈光回退与术中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 对476 例938 只眼在我院接受Lasik 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屈光回退的病例96 例,189 只眼与未发生屈光回退的病例380 例749 只眼术中角膜床厚度及术前、术后1 w k 、1 、3 、6 m o 屈光状态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有屈光回退眼组比无屈光回退眼组平均角膜床厚度小;屈光回退眼组屈光回退程度( 术后6 mo 时) 与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系,上述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有屈光回退眼组术后早期(1 wk) 屈光状态略成过矫,但其后屈光回退程度在0 .5a 内呈加重趋势。结论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的角膜床厚度是影响术后屈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LASIK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本描述性研究在伊朗亚兹德LASIK手术中心进行,研究对象包括2003-04/2006-09的LASIK手术患者。数据通过特殊的量表收集,并采用SPSS软件和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患者23例33眼,其中女11例(48%),男12例(52%)。年龄介于28 ~49(平均31.6)岁。制上皮瓣时发现2例(6%)患者有放射状角膜开口和1例(3%)患者有中度非传染性角膜炎出现。术前等效球差为-2.17±0.94D,而术后等效球差为-0.17±0.19D,两者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术前平均裸眼视力(裸眼视力)为0.07±0.02,术后则为0.88±0.16,两者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手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3±0.08,而手术后为0.92±0.08,两者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8)。结论:LASIK手术能改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的近视,术中和术后观察发现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但必须认真思考二次手术的必要性,同时小心选择和评估相关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术后视功能下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的患者13例(16眼),分为远视组(11眼)和近视组(5眼)。对术前及术后1年等效球镜度(SE)及散光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角膜地形图指数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远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22和0.09(logMAR)(Z=-1.732,P<0.05),术后9眼UCVA≤0.3,5眼UCVA≤0(logMAR);仅1眼BCVA下降1行,其余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2行;术前平均SE为(+2.63±1.69)D,平均散光值为(-1.45±0.90)D,术后两者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5,P<0.01;t=-2.359,P<0.05)。远视组术后5眼SE≤±0.50 D,9眼SE≤±1.00 D;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角膜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及角膜像差系数(ABR)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8、-2.135、-1.827,P<0.05)。近视组手术前后UCVA中位数分别为0.92和0.09(logMAR)(Z=-1.863,P<0.05),术后5眼UCVA≤0.3(logMAR),2眼UCVA≤0(logMAR);所有眼BCVA均等于或高于术前1行;术前平均SE为(-3.63±2.26)D,平均散光值为(-1.55±0.70)D,术后两者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9、-3.143,P<0.05)。近视组术后2眼SE≤±0.50 D,5眼SE≤±1.00 D;术后ISV和IHA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27、-1.827,P<0.05)。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光学区偏小及偏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1年2眼有环形haze,BCVA并未下降。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MMC治疗RK术后屈光不正合并光学区偏小和(或)偏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RK手术500眼临床分析新乡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曹宪勇,刘咏霞,范素娥开封医专附属一院眼科石荣先指导余腾放射状角膜切开术限K手术),是角膜屈光性手术的一种,该手术通过角膜表面放射状切开,改变了角膜的曲率,降低了眼的屈光力,从而达到了批外迁地度数的目的二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