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魏骄阳  张立平 《中医杂志》2022,(23):2288-2292
成人型难治性痤疮的核心病机是脾胃功能失常,其始于脾胃虚弱,继而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及肝脾失调,导致湿浊留滞、气机郁滞而生成痤疮;又因虚、湿、郁、瘀、热、浊毒等病邪相互掺杂,推动病情进展,致痤疮反复难愈。提出以平胃法为治疗大法,其根本目的是恢复脾胃的正常状态和功能;具体治疗是以补益健运脾胃法为主,配合祛湿化浊、疏肝理气法,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常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沈金鳌是清代著名医家,博古明经,精于医道,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具特色,其著述旁征博引,又不乏独到创见。笔者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提炼和总结《杂病源流犀烛》及《沈芊绿医案》中沈金鳌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述。其一,熟审因机。因机但分“虚实”二种,脾胃病多以“湿”“热”侵袭为实,“气”“血”不足为虚。其二,重视肝肾。治疗上常配合养血柔肝、疏肝平肝、益火培土、脾肾同治等治法。其三,巧用《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以平胃散、二陈汤、左金丸作为基础方化裁。其四,擅治急症。妙用劫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脾胃急症,及时阻断病程。其五,倡导结合功法以调理脾胃功能,培正扶本,消散余邪。  相似文献   

3.
急性胃肠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常以发病急骤、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发热为特点,吐泻严重者多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起休克。笔者在临床中以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保和丸三方化裁而定名为正气和中汤治疗本病,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赐慧 《北京中医药》2012,31(6):418-420
花宝金教授论治肿瘤,尤重脾胃。其临证以脾胃为核心,认为脾胃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均处于重要地位,"得脾胃者得中央,得中央者得天下"。治疗从调整气机入手,以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气机、肃肺通腑为主。并且非常注重脾胃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调理脾胃时宜调为主,不宜蛮补,健脾常辅以醒脾化湿之品,主张升降同施,寒热并调,擅用对药,"以和为期"。处方常以经方化裁,以经典为指导,常用小半夏汤、旋复代赭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根据辨证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5.
明·张介宾善用二陈汤治疗内科杂病 ,并在此基础上创制诸多名方 ,兹就《景岳全书》有关内容总结分析如下 :1 二陈汤的功效与应用二陈汤首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观张氏对二陈汤的应用有继承 ,更有发展 ,总其大要约有以下五方面 :化痰蠲饮 津液赖气之推动 ,气机不畅 ,痰饮内生。二陈汤以半夏、陈皮辛散温化 ,能利气化痰 ;茯苓、甘草和中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脾胃之痰…脾家本病 ,但去其湿滞而痰自消 ,宜二陈汤为主治”。痰阻气机 ,为害尤多 ,凡周身痰饮为病皆可用之。如痰盛作喘者 ;胃口停痰而痞者 ;痰饮停滞胸膈作痛、胸胁膨闷、漉…  相似文献   

6.
李应东教授认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导致膏脂生成及转运输布异常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脾气虚形成的痰浊、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贯穿疾病始终,以脾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主,方选四君子汤、二陈汤及桃红四物汤随症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的急、慢性热(火)病,凡辨证不属于阴虚火旺或阳热实证而又见有不同程度的气虚、阳虚、脾胃虚弱者,本人多以阴火论治。临床上常用芪附四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黄芪、附子)为主随证加减化裁,疗效满意。兹不揣浅陋,择举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常松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经验。王教授认为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上血不养心者,治宜健脾和胃,养血复脉,方用八珍汤加减;痰浊痹阻者,治宜化痰泄浊,通阳行气,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心血痰阳者,治宜祛瘀通脉、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机郁结者,治宜疏导气机,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虚实为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17例以虚实为纲进行辨证治疗,实证为主者偏于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芍药汤化裁,偏于寒湿用理中汤合平胃散化裁,偏于气滞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化裁,虚证为主者偏于脾虚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化裁,偏于肾虚用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汤等化裁,脾肾俱虚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化裁,总有效率93.2%。  相似文献   

10.
邱健主任临床以治疗脾胃病见长,尤善运用半夏泻心汤经方化裁治疗脾胃病。在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脾胃病的辨证思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根据患者寒热虚实侧重及兼夹证,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减化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用基础方,使之方证相符,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迟继铭教授认为慢肾脏病以脾肾两虚为主,其中尤以脾虚不运最为关键。脾不运化,升降失司,湿浊毒邪内蕴,其临床表现虚实夹杂、错综复杂并因人而异。迟教授临床根据慢性肾脏病的不同病证,或予升阳益胃汤化裁健脾利湿,祛风化浊;或予半夏泻心汤化裁健脾化浊,温阳利水;或予参芪地黄汤化裁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或予肾衰保肾方化裁健脾补肾,活血降浊,但始终将顾护脾胃之法放于首位,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正> 眩晕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汗出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将治疗该证的常用十种治法概述于下。一、健脾祛湿,和胃化痰法《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脾主运化,若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则湿邪留滞,痰湿困阻中焦,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症见眩晕而头重如蒙,突然发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移动则眩晕加剧,恶心胸闷,呕吐痰涎,口中粘腻,少食多寐,舌苔  相似文献   

13.
试论理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气药 ,多辛香走窜 ,能疏理气机。其在不同的方剂中 ,配伍意义亦各异 ,现阐述如下 :1 行气则湿化湿属阴邪 ,其性重浊粘腻 ,最易阻碍气机 ,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然湿邪又有内、外湿之分 ,不论何湿皆须配伍理气之品 ,以求气行则湿行 ,气化则湿化。治内湿之代表方如平胃散 ,具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主治湿滞脾胃证。方中配伍厚朴、陈皮以利气机调畅 ,脾气健运 ,胃得和降 ,则诸症自除。《医方考》论述平胃散时云 :“陈皮能泄气……气泄则无湿郁之患。”又如实脾散 ,具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主治脾肾阳虚 ,气滞水停之证。方中…  相似文献   

14.
袁红霞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以脾胃失司、气机郁滞为病机关键,气滞水停、痰饮凝聚为主要病理环节,久病入络、瘀血内结为重要病理因素。临证可从调治气血水入手,动态地权衡气血水的关系,分清主次而治之。气滞为主者,需厘清虚实,和调升降,初期实证居多,以小柴胡汤、四逆散为主方加减;中期、后期实邪伤及正气,调治需兼顾气阴不足。偏于水湿痰饮内停者,则利水渗湿、化痰逐饮:饮邪内停者,治以苓桂剂;湿邪中阻者,辨其寒热,寒化以附子理中汤为主,热化则治以平胃散、三仁汤之类。瘀血症状明显者,补虚通络,兼治气水:初期正气尚足,方药以丹参饮、桂枝茯苓丸、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之品为主;中后期化瘀要兼顾正气,多用补虚祛瘀之药,如三七粉、仙鹤草等;血水不利者,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加减,若病程较久,热毒瘀阻,可酌加蜂房、山慈菇之品解毒散结。  相似文献   

15.
呕吐一、属实 1.平胃散、五苓散、二陈汤均治水湿为患之呕吐。平胃散长于燥湿运脾,适用于湿滞脾胃,胃失和降之呕吐,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而厚,脉缓者,五苓散长于利水渗湿,适用于水蓄下焦,气不化津之“水逆证”,症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二陈汤长干燥湿化痰,适用于脾湿生痰,胃失和降之呕吐,见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润,脉滑者。  相似文献   

16.
肺胀咳喘证治经验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14)王安康1以咳嗽为主症者,治痰为先肺心病在临床上以咳嗽为主症者,多为痰浊壅肺,治疗方用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化裁有效。痰浊由脾失健运所生,上犯于肺,导致肺气壅塞,上逆为咳。又因肺心病患者,肺脾肾诸脏多虚,所以内...  相似文献   

17.
平胃散是治疗湿困脾胃证的代表方剂,原方出自周应所著《简要济众方》,主治胃气不和,后收录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组方简炼、寓意明确.全方之旨性味从辛、从苦、从温、从燥组合,发挥其能消、能散之功,藉以调整脾运、胃消、肠动的功能,能平胃土之不平,主治湿困脾胃之证偏实者.目前临床以该方随证化裁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现对平胃散近5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长洪教授认为,白塞氏综合征与湿热毒结关系密切。白塞氏综合征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常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滞内结,湿困运阻,进而气机痞塞,湿邪稽留,久而气血逆乱,湿久蕴热化火,脾胃气虚。王师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虚弱,久则伤阳,阳虚则易外感邪气及产生瘀血、食滞、湿邪等病理产物,郁久化热,浊毒与热胶结,此时脾虚为本,邪热为标,若见实火以苦寒清热,或见阳虚以温脾壮阳,不仅疗效甚微反而会加重病情。姜树民教授在治疗此类病证时,标本兼治,祛邪清热而不忘顾护脾胃之本,疗效显著,举医案证之。  相似文献   

20.
历节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禀赋素亏,营血虚耗,外因为风、寒、湿三气合至。发为内因者,多以本虚(关节失养)为主,需补益气血,填补肾精,扶助正气,基于“辛润”理论,“升脾气”为首要问题。仲景所用方剂中,桂枝附子汤和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多用于治疗本证。发于外因者,除感受外邪之外,在内必有脏腑虚衰所致之湿邪,而外湿多在皮膜肌肉之间,与内湿相合,随虚入经,注于关节,痹阻骨节腔隙,仲景用乌头汤治疗。历节初起,表证明显而游走不定者,宜选用辛甘之防风,辛温之羌活、独活、苍术,散风除湿解表;疼痛为主者,可选用大辛大热之川乌、草乌,辛温之麻黄、细辛,温经散寒止痛;湿邪偏胜,关节重浊者,可选用辛温之五加皮、苍术,辛苦之防己以祛除湿邪重浊;脏腑受累,痰瘀留滞而关节肿胀不消、变形者,除川乌外,亦可选用辛温之半夏、制天南星,散湿邪、化痰浊。辛味药的选择,是历节病选方用药的关键。除了性味,归经也同样重要,以上所述药物大多入脾经,再合其辛之性,便可使药物在体内完成“辛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