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长骨骨髓炎并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体会。方法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并慢性骨髓炎患者11例,其中肱骨6例,胫骨5例。结果 11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回访功能恢复良好,移植骨与受体愈合,无感染,骨不愈合等发生。结论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瓣移植修复是临床治疗长骨骨髓炎并骨缺损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与体会。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治疗的9例大段骨缺损患者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其中胫骨骨缺损4例,前臂骨缺损2例,下颌骨骨囊肿3例,缺损最长14cm,最短6cm。结果9例患者经游离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全部成活,术后功能良好。2例出现腓骨再骨折(胫骨骨缺损),经再手术等治疗目前可完全负重行走。有1例术后出现感染(再造下颌骨),腓骨块局部有移位,但不影响功能。结论尽管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手术创伤大,技术难度高,且可能引起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再骨折、感染等,但目前腓骨仍然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供体之一。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但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带血管腓骨移植是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分析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病例中选择非恶性肿瘤、随访20个月以上病例28例,清除病灶后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对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同时用腓骨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覆盖。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20个月至6年,移植腓骨后3-8个月与受区骨达到骨愈合,术后10-22个月移植腓骨直径增粗致接近受区骨直径。Enneking系统评价肢体功能:胫骨大段骨缺损平均24.2分,肢体功能恢复81%,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达94%;股骨骨缺损平均26.3分,肢体功能恢复88%,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100%;桡尺骨远端骨缺损平均21.75分,肢体功能恢复72%,患者对手术满意程度100%。结果表明应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可有效促进骨缺损愈合,降低致残、感染及截肢率,治疗后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骨移植修复下肢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下肢长段骨缺损18例,其中双腓骨4例,单腓骨14例、外固定架固定12例,接骨板固定6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8a,平均4.4a。移植骨2~6个月(平均3.4个月)愈合。移植骨均有不同程度增粗表现,其中12例使用外固定架固定的患者移植骨增粗更为明显。结论: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下肢长段骨缺损,远期随访效果满意。采用多平面外固定架固定,掌握好负重行走的时机和负荷量可促使移植骨愈合并增粗,逐渐达到受区骨直径。  相似文献   

5.
腓动脉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动脉瓣用于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7年7月,采用腓动脉逆行带蒂皮瓣修复中足缺损23例,游离腓动脉腓骨瓣修复上肢骨缺损2例,游离腓动脉腓骨肌皮瓣修复胫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4例.结果:本组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均痊愈.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 a,23例行腓动脉瓣修复者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感觉恢复达S3+,均出现两点分辨觉.6例腓骨移植者,6个月左右骨愈合.结论:腓动脉逆行带蒂皮瓣、游离腓动脉腓骨瓣、游离腓动脉腓骨肌皮瓣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修复中足创面,大段骨缺损及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  相似文献   

6.
Taylor[1 ] (1975 )首次报告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大段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 ,腓骨移植成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常用供区。本文重点介绍以膝下外侧动脉、胫前动脉———胫前返动脉和腓浅动脉为蒂的腓骨中上段含腓骨头移植的解剖与临床应用[2~ 7] 。1 膝下外侧血管为蒂的腓骨移植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小腿下段骨与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宝鸡市中医医院采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小腿下段骨与组织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后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大段缺损(其中1例合并有胫前肌腱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躯体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头、颈、胸、上肢等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其中带蒂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4例,游离胸背血管蒂皮瓣修复6例。结果:术后9例胸霄血管蒂皮瓣均存活良好,修复效果满意,1例游离胸背血管蒂皮瓣坏死。随访1月~3a,受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胸背血管蒂皮瓣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形式灵活,是修复组织缺损常用的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和皮瓣转位是跟腱及皮肤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总结探索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方法。方法从2003年5月~2010年3月,治疗应用Orthofix外架治疗67例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依次进行清创、截骨、骨运输。结果67例骨缺损全部得到修复。骨缺损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8个月,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新型骨修复材料固骼生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修复骨缺损可以发挥出良好的键合性,有效促进软组织及骨组织的键合。 目的:分析固骼生材料修复四肢骨折所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67例四肢骨折致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17-81岁,均实施固骼生材料修复治疗。修复后3 d,检测血常规、心肾功能及血清学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等水平;修复后随访12个月,X射线观察植骨融合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病例,各项实验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任何排斥和非特异炎症反应,植骨区未出现不适感或者异常症状;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呈骨性愈合,植骨不融合1例,可能不融合1例,不确定融合2例,可能融合33例,坚强融合30例,植骨融合率为94%。表明采用固骼生材料修复四肢骨折所致骨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修复效果良好,植骨融合率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等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目的:就目前骨缺损的治疗加以回顾总结,并对长骨大段性缺损的修复方式作展望性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2000-01/2010-12有关长骨大段性缺损修复的文章。英文关键词为“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bone,bone transplantation,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人工骨,骨移植,治疗”。排除标准陈旧性文章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保留33篇文献进行文献证据提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骨替代移植等,以组织工程人工骨的研究、利用为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但以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为多,少见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人工骨在应用于临床长骨缺损治疗之前,尚存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仍为最有开发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临床上常见,一直以来是骨科修复领域的难题。 目的:介绍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用。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1年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 和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egmental bone defect,titanium mesh or titanium cage”;中文检索词为“四肢或长骨,骨缺损,钛网”。排除重复性研究、非四肢长骨和Meta分析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共检索到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无论在大动物或是小动物的实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成骨效果,优于非钛网的游离植骨和大块皮质骨游离植骨;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骨均是可行的填充植骨材料,以自体松质骨为主的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相对较好,具有生物活性钛网较普通钛网的成骨效果更好。临床上,在四肢长骨各个部位的节段骨缺损中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骨缺损长达十余厘米的病例。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认为大于 6 cm以上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无血运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该方法较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治疗长骨骨干部节段骨缺损的无血运游离植骨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段骨缺损修复多以植骨为主,如果能将带血运的组织与人工骨同时植入,理论上更有利于新生组织血运建立及人工骨的爬行替代重建。 目的: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自体肌肉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手术造成30 mm绵羊大段桡骨缺损,抽签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及自体带血运的屈指长肌,对照组仅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进行X射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轮廓清晰,骨痂为较成熟板层骨;对照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及骨痂成熟度均不如实验组;空白对照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说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肌肉移植能够很好修复绵羊桡骨30 mm的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长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仍是一个未完美解决的骨科难题。 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进展研究。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的文章,英文检索词“bone defect, long bone reconstruction, 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scaffolds,bone reconstruction,bone graft,bone tumor; tumor resection,musculoskeletal tumors,regeneration,autografts”;中文检索词“大段,骨缺损,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瘤段切除,组织工程,骨移植”。共检索到104篇相关文献,纳入52篇文献进一步研究。 结果与结论:传统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假体置换等。研制适用于儿童保肢需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假体成为儿童保肢的一个挑战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出可以不断延长的假体,用于儿童骨肿瘤的保肢重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曲折漫长,需要控制骨感染和修复骨缺损,一直是骨科的棘手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众多,临床常用手段包括清创后植骨、抗生素缓释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Masquelet技术及Illizarov技术,使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但目前没有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方案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笔者查阅、回顾了感染性骨缺损的文献,就主要治疗现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岁;右手2例,左手4例;拇、示、中指各1例,环指3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骨缺损长度1.5~2.5 cm。6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创面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先行异种皮覆盖创面,克氏针维持骨折稳定性;二期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皮瓣设计面积1.5 cm×2.0 cm~3.0 cm×3.5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1.0 cm×1.0 cm~3.0 cm×1.5 cm×1.0 cm。术后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定的感觉分级方法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效果,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手部功能优5例、良1例,手指感觉恢复至S4级4例、S3+级2例,患指外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4例、一般1例。结论 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和指骨缺损,对供区影响小,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备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8.
Cai L  Wang Q  Gu C  Wu J  Wang J  Kang N  Hu J  Xie F  Yan L  Liu X  Cao Y  Xiao R 《Biomaterials》2011,32(33):8497-8505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BTE)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generate bone tissue and repair bone defect in ectopic and orthotopic sites. The strategy of using a prevascularized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TEBG) fabricated ectopically to repair bone defects, which is called live bone graft surgery, has not been reported. And the quantitative advantages of vascularization and osteogenic environment in promoting engineered bone formation have not been defined ye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generated a tissue engineered bone flap with a vascular pedicle of saphenous arteriovenous in which an organized vascular network was observed after 4 weeks implantation, and followed by a successful repaire of fibular defect in beagle dogs. Besides, after a 9 months long term observation of engineered bone formation in ectopic and orthotopic sites, four CHA (coral hydroxyapatite) scaffold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CT (computed tomography) analysis. By the comparison of bone formation and scaffold degrad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he influences of vascularization and micro-environment on tissue engineered bone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first 3 months vascularization improved engineered bone formation by 2 times of non-vascular group and bone defect micro-environment improved it by 3 times of ectopic group, and the CHA-scaffold degradation was accelerated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Our experience includes seven cases of ossifying fibroma. The condition also appears in the literature under diagnostic names such as congenital fibrous dysplasia, congenital osteitis fibrosa, congenital fibrous defect of the tibia, and osteofibrous dysplasia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The lesions develop in childhood and are located in the diaphysis of the tibia, or fibula. Of seven patients, we performed wide excision with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 in five cases, wide resection of the distal one-third of the fibula in one case, and curettage and bone graft in one case. Two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wide excision with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 had recurrence. One case of recurrence occurred where incomplete wide excision with free-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 was performed because the lesion was too close to the distal epiphysis of the tibia. One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curettage and bone graft also had recurre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children who have an ossifying fibroma requiring surgery can safely be treated with wide excision with or without free-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