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统计分析邯郸市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趋势,以便采取措施保障采供血安全。方法对邯郸市2009—2012年277724名献血者进行梅毒ELISA方法检测,行Epidata3.0双录入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卡方趋势检验,比较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结果2009—2012年邯郸市献血者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0.232%;2009年低于2010、2011、2012年(P〈0.05);2010、2011、2012年之间梅毒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X^2=21.703,P〈0.05)。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随年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X^2=60.446,P〈0.05)。结论献血宣传工作应侧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应注重对献血者血液安全高危行为的征询,同时注重科学输血,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泰安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确定低危人群,确保输血安全。方法2003-2004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45679人,应用ELISA法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的阳性率为0.18%,2003—2004年阳性率0.19%、0.23%(X^2=0.3601,P〉0.05);男性阳性率为0.19%,士性阳性率为0.17%,差异无显著性(x^2=0.3407,P〉0.05);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23%、多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17.1462,P〈0.001);街头献血者阳性率为0.35%、集体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55.7454,P〈0.001);18—30岁、31—40岁、41-55岁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0.05%、0.49%、0.04%,差异存在显著性(x^2=89.8314,P〈0.001);学生和军人阳性率为0.02%、其他人群阳性率为0.42%,差异存在显著性(x^2=100,2298,P〈0.001)。结论多次献血者或学生、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的效果评估。方法调查2008年9月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心理状态:制定系统性心理护理措施;将2008年10月的献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和对照组(一般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再次献血意愿率。结果行系统性心理护理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X^2=80,P〈0.005,差异有显著性;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X^2=68.7,P〈0.005,差异有显著性;献血反应发生率X^2=19.1,P〈0.005,差异有显著性;再次献血的意愿率X^2=85.1,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心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6 24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献血反应将其分为献血反应组(n=132)和献血未反应组(n=16108),调查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温州地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54)、体质量50~60kg(OR=2.593)、年龄≤25岁(OR=2.321)、初次献血(OR=2.246)、空腹(OR=2.020)、紧张(OR=2.641)均是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献血反应与献血者性别、体质量、年龄、献血次数、空腹、紧张有关。应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增加预防措施,给予献血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按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对纳入的9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6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小动脉卒中11例,其他3例;同时从体检人群中随机选取101例无感染史、卒中病史及其他血管病史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对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判定Hp感染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相关性。结果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9%vs.66-3%,OR=1.178,95%CI:0.643—2.158,P=0.645);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1.010,95%CI:0.499~2.043,P=0.979)。在亚型研究中得出相似结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OR=1.243,95%CI:0.640~2.415,P=0.615;心源性栓塞:OR=0.761,95%CI:0.201~2.880,P=0.733;小动脉卒中:OR=1.353,95%CI:0.337~5.431,P=0.988),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感染与缺血性卒中无明确相关性,有待于研究Hp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机采血小板发生不良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原因及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循环血量、献血者体重、抗凝剂中毒等关系。方法对8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15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1.7%、0.22%;总循环血量〈2500mL、(2500~3000)mL、(3000-3500)mL、〉3500mL献血反应率分别为8.3%、15.4%、16.9%、29.2%;体重(45.50)kg、(51~60)kg、(61—70)kg、〉70kg,其献血反应率分别为38.2%、14.3%、12.6%、9.0%。首次、多次献血反应率分别为24%、5.2%。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2002~2008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海南省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对2002—2008年海南省342965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并将献血人群分为学生、现役军人组和其他职业组,采用)(2检验对梅毒抗体检测及分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2965名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2940例,感染率为0.86%,2002—2008年的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6%、1.23%、1.15%、0.82%、0.59%、0.67%、0.64%,其中学生、现役军人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278例,占其献血人数的0.26%,其他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2662例,占其献血人数的1.12%。结论海南省2002—2008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学生、现役军人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较低,X2=633.852,P〈0.05,今后可重点从学生、现役军人群体中招募血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为建立一支稳固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3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后3年内是否再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 3年内未再次参加血小板献血流失者118例,总流失率为30.89%;不同献血动机组流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552,P=0.000),其中动机不明确组流失率(52.49%)最高,寻求社会荣誉组流失率(15.79%)最低.发生过献血反应组(63.64%)流失率显著高于未发生献血反应组流失率(26.6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1,P=0.004);对献血过程不满意组流失率(39.77%)显著高于满意组流失率(28.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13,P=0.000);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49.40%)显著高于不认为机采时间过长组流失率为(25.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14,P=0.000).健康状况(体检结果)不合格组流失率(43.84%)显著高于合格组流失率(2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2,P=0.030).媒体(或网络)负面的宣传与献血者是否方便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的影响不显著(x2=1.579,P=0.209;x2=2.130,P=0.144).结论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主要与献血动机、献血过程感受以及自身健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赵岩  公洁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205-205
目的:通过调查HBsAg阳性患者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HBV感染状况及血清中的病毒载量,以研究欠发达地区HBV感染及病毒复制状况。方法:乙肝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HBVDNA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四个年龄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P〈0.01),HBsAg阳性者中四个年龄组构成比分别为A组7.1%,B组46.3%,C组38.4%,D组8.2%。结论:本地区乙型肝炎的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已感染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但HBVDNA阳性率男女无差异。乙肝患者中大年龄组HBNDNA阳性率较小年龄组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及抗HCV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不同献血人群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抗-HAV、抗-HEV、抗-HGV筛查。结果: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为7.6%(43/564),其中有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9.4%、5.9%;单-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TT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无偿献血者(10.6%、4.2%,P<0.05),HBsAg及抗HCV阳性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8.3%。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TTV感染,而且在有偿献血者中感染率相对较高。TTV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重叠感染并与A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济宁市煤矿开采区居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探讨影响因素,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济宁市某矿区342名居民进行血清Hp抗体测定,同时运用调查表进行相关行为的调查.结果矿区居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2.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rs=0.73,P<0.01);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了解2001年-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清中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结果 2001-2013年无偿献血者为797 764人次,HBV阳性率为0.309%-0.593%,总阳性率为0.453%;HCV阳性率为0.211%-0.537%,总阳性率为0.347%;TP阳性率为0.038%-0.296%,总阳性率为0.207%。各年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30.61,P〈0.01;HCV:χ^2168.80,P〈0.01;TP:χ^2105.93,P〈0.01)。不同性别之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χ^20.17,P=0.68;HCV:χ^20.33,P=0.56;TP:χ^21.57,P=0.21);不同年龄段之间,HBV和HC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5.95,P〈0.01;HCV:χ^214.88,P=0.001),而T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P=0.49)。混合感染中,以HBV+TP(47.5%)和TP+HCV(45.0%)的感染者居多,HBV+HCV混合感染最少(7.5%)。结论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BV、HCV和TP的感染处于一般水平,但采血机构仍要加强无偿献血者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献血前的HBV、HCV和TP筛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11年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中体检数据完整、进行了^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11514名受试者的体检数据。结果显示,女性Hp阳性检出率(31.77%)高于男性(29.36%),X^2=7,355,P〈0.05。35~60岁受试者Hp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1.17%。体重指数≥28kg/m^2者及有中心型肥胖者Hp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1.55%及30.44%,但与正常体重及无中心型肥胖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人群中,Hp阳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Hp阴性者(t=-2.276,P=0.01)。亚组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4kg/m。及有中心型肥胖的受试者中,Hp阳性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Hp阴性者(P〈0.05)。Hp阳性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关(OR=1.282;95%CI:0.941~1.799),在肥胖患者中相关性更明显(OR=1.459;95%C1:1.070~2.071)。提示,Hp阳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Hp可能参与血糖调节受损的发生,且可能与高体重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4.
献血人群梅毒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现状和易感高危因素,为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以及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006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56311份血液标本梅毒检测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所有标本的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初筛。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确诊。结果东莞市2006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为6.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等因素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有关。流动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较常住人口的比数比为86.93;学生、军人是最低危的献血人群,与其相比,生产、运输和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无业或不便分类以及工作不固定人员等则是相对高危的献血人群(比数比为106.48);无偿献血人群的学历每降低一个等级其梅毒感染几率的比数比为3,23;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高,初次献血者较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的比数比为73.43。结论梅毒在东莞市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人口的流动性、职业、学历、献血次数与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的流行状况,为制定及招募安全血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广州地区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无偿献血人群2520179例,对HBsA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0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为0.93%,其中2007—2010年间HBsAg阳性率有升高趋势(X2=61.024,P〈0.001)。HBsA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96,P〈0.001;X2=442.6.P〈0.001;X2=216.4,P〈0.001;X2=2013.0,P〈0.001)。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18一岁组HBsAg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工人、农民及学历较低者有较高的HBsAg阳性率。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保持较平稳流行率,2007—2010年有升高趋势,应进一步加强乙肝防控工作。鼓励年青人献血更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联疗法与中药联合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120例胃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实施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胃炎灵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Hp消除率、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6.449,/9:0.028);观察组Hp阳性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6,P=0.011);观察组复发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57,P=0.01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呕吐、恶心等,对照组发生5例(8.33%),观察组发生4例(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3,P=0.115),患者不良反应停药后白行消除。【结论】三联疗法与中药联合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西柳州市多次无偿献血者保留情况及保留主要原因进行调查,为稳固多次献血者队伍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利己原因和利他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保留情况,总体保留率为18.69%,男女性别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低于女性;年龄间、文化程度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保留原因,利他原因占59.23%,利己原因占16.53%,复合原因占24.23%,主要为"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占45.77%、"响应献血呼吁"占13.46%、"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占8.85%。③主要保留原因对保留的影响,"积德行善奉献社会"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响应献血呼吁"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身体有爽朗感受"对性别、文化程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州市多次献血者保留率偏低,大部分多次献血者信奉行善奉献的利他精神而保留,女性、≤35岁、大专以上多次献血者对紧急献血呼吁响应较好,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多次献血者更能体验到献血有利于健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肇庆市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情况对比,分析互助献血在现阶段献血招募工作中的价值。方法依据2006-2012年肇庆市《全血献血登记表》和《单采血小板献血登记表》中登记的内容,用广东迈科网络血站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年龄、人数、性别、献血频次、季节性分布、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献血的情况。结果 2006-2012年互助献血的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互助献血1 834人次,占总献血人次的0.84%,其中互助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372人次,占总捐献单采血小板人次的5.37%。互助献血者和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献血频次、月份、传染病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在现阶段可作为自愿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8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抗Hp抗体及抗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Hp.CagA)抗体水平,分析其阳性率与患者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抗Hp抗体及抗Hp.Cag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中Hp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包括载脂蛋白Al和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却低于Hp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Hp感染可能会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进而诱发CH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及献血动机,为今后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宣传策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市2 0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服务人员、私营业主、城镇户籍及常住本市的外来人口是乌鲁木齐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奉献爱心"是公民献血的主要原因(87.2%),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动机有明显差异(χ2文化程度=59.780,P〈0.05;χ2职业=102.339,P〈0.05);"街头宣传"、"周围环境影响"、"大众媒体宣传"是献血人群了解献血知识的主要渠道。结论加强不同形式的宣传力度,挖掘不同人群的血源潜力,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