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臂内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40侧成人上肢臂内侧皮瓣的血管、神经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如下:臂内侧皮动脉可来自尺侧上副动脉(45.3%±4.09)、肱动脉(25%±3.56)、肱深动脉(8.70%±2.32)、腋动脉(5.40%±1.86)。另外还来自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尺侧下副动脉以及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大圆肌的肌皮动脉等。尺侧上副动脉起端口径为1.73±0.06mm,它与尺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支伴行。臂内侧皮动脉来源可分四型:一源型占10.0%±4.74;二源型占52.50%±7.90;三源型占32.50%±7.41;四源型缺如;五源型占5.0%±3.45。臂内侧皮瓣的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及其属支,末端口径4.76±0.25mm。臂内侧皮瓣的血管分支间互相吻合成微血管网。臂内侧皮瓣有臂内侧皮神经,在臂上部它的直径为1.24mm。臂后皮神经在臂部的直径为0.5~1.0mm。前臂内侧皮神经直径为2.26mm。对臂内侧皮瓣的血管和这个皮瓣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 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 (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 结论 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解剖学一个新的游离皮瓣供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5侧下肢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的皮肤上供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发现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轴,通过其股外侧肌皮动脉穿支或肌间隙皮支可以构成一个新的皮瓣供区,并于1983年用于临床。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发出第一支肌皮动脉穿支上方3 cm处外径为2,1mm,肌皮动脉穿支的外径为0.6mm。  相似文献   

4.
解剖了30侧成人下肢,观察大腿前上部皮瓣的血液供应来源。大腿前上部内侧区的皮动脉均起自股动脉的内侧,自上而下有阴部外浅动脉,第一皮支和第二皮支。内侧区的皮动脉发自股动脉或股深动脉的外侧,仅一条,称为第三皮支。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50例标本股前部上份的皮瓣动脉,股前部上份皮瓣动脉来源有二:①腹股沟区三支浅动脉的股皮支,它们又可以分成主要分布股部的股皮支和分布其它皮区为主但同时分布股部的过路皮支,前者又分长、短两种。②股部深动脉的直接皮炎。股前部份上内侧半的皮肤主要由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外侧半主要由旋骼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这两支动脉可考虑用作相应皮瓣的血管蒂。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主要来自下主支,当下主支具独立起源时,可考虑用下主支作为皮瓣动脉蒂。  相似文献   

6.
股外侧皮神经在股部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本文对23侧股外侧皮神经的主干、前支、中间支和后支在股部进入的52支营养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一)各神经干营养动脉的出现率从高到低是:中间支、前支、后支、主干。 (二)来源于旋髂浅动脉的营养动脉最多,来源于股直肌肌皮动脉的居次,其余的来源于旋髂深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旋髂深动脉与旋髂浅动脉的吻合支及缝匠肌肌皮动脉。 (三)营养动脉的口径:主干的最大;前支的最小,为0.46毫米。各来源动脉的口径,49支比它发出的营养动脉口径大,仅3支与菅养动脉口径相同。其口径之差,平均为0.2毫米左右。 (四)神经干的营养动脉的长度较短,以10—15毫米的为多。 (五)营养动脉在1区进入神经干的占绝大多数,其余的均在2区进入。 (六)营养动脉进入神经干各型中,以降支型和升降支型为多,升支型甚少。前支中以降支型最多,后支中以升降支型为主。二、本文认为:从神经千的血供考虑,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体,在股外侧皮神经,可首选前支。三、本文认为:带血管蒂的股外皮神经移植术,供区切口宜选在股部1区。本文还讨论了截取神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皮肤的血供规律,在传统的直接皮肤血管皮瓣、肌皮血管皮瓣和动脉干网状血管皮瓣三种类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类型的肌间隔血管皮瓣。肌间隔皮肤动脉走行于肌间隔内,容易分离,有较长的血管蒂,所供应的皮区均有部位适宜,质地优良的特点。在70例成人肢体和9个铸型标本上,观察测量了臀部和股部肌间隔的动脉,研究了尺侧上付动脉、桡侧付动脉、第一穿动脉的肌间隔枝、膝最上动脉隐枝及其所供应皮区的应用解剖学。讨论了可供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使用的臂内侧皮瓣、臂外侧皮瓣、股后外侧皮瓣和小腿内侧皮瓣。  相似文献   

8.
肌间隔血管源游离皮瓣的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皮肤的血供规律,在传统的直接皮肤血管皮瓣、肌皮血管皮瓣和动脉干网状血管皮瓣三种类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类型的肌间隔血管皮瓣。肌间隔皮肤动脉走行于肌间隔深面,容易分离,有较长的血管蒂,所供应的皮区均有部位适宜、质地优良的特点。本文在70例成人肢体和9个铸型标本上,研究了臂部和股部肌间隔的动脉,它们是:尺侧上副动脉、桡侧副动脉、第一穿动脉肌间隔枝、膝降动脉隐枝及其所供应皮区的应用解剖学。讨论了可供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用的臂内侧皮瓣、臂外侧皮瓣、股后外侧皮瓣和小腿内侧皮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0例股后部皮瓣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股后部皮瓣具有多来源的动脉血供和丰富的动脉吻合,其中穿动脉的股后皮支是主要的供血动脉。各穿动脉股后皮支较规律地沿股二头肌的外侧缘自上而下显露于皮下,然后从不同平面进入皮肤。穿动脉股后皮支以显露于股后部皮瓣第二段的最为恒定,供血范围约20×10厘米。此部还有股后皮神经分布,是一处血管、神经条件较好的供皮区。  相似文献   

10.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1.
足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剖观测了30侧成人下肢足内侧区皮肤血管.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分别发4.5(3~8)支、7.4(3~12)支、5.9(2~12)支和2.8(1~6)支,外径在0.2~0.8mm之间的皮支分布足内侧区,动脉间吻合恒定.经选择性动脉注射显示,皮瓣面积约为9×6cm~10×8cm.以上述动脉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可转位修复内踝、跟腱、足跟和足底远侧区的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了12例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对33侧(成人30,儿童3)侧胸皮瓣的血管来源、分型、口径、体表投影及各皮动脉在皮瓣内吻合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为:1.依皮瓣内皮动脉的支数分为四型,一支型占51.51%±8.70,二支型占27.27%±7.75,三支型占15.15%±6.24,四支型占6.06%±4.15。2.侧胸部大皮动脉可来源于肱动脉、胸外侧动脉、腋动脉、胸背动脉、肩胛下动脉或胸肩峰动脉,起端口径在1.23~1.75毫米之间。胸腹壁静脉为皮瓣区的主要皮静脉,注入胸外侧静脉,末端口径为3.35±0.42毫米。3.侧胸皮瓣内,各皮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在动脉造影的X线照片中,可见皮动脉分支间吻合成血管网,遍布整个皮瓣。4.讨论了侧胸皮瓣的血管及侧胸皮瓣的应用,提出了切口部位及寻找皮动脉的标志等。  相似文献   

13.
臂内侧皮瓣的显微血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0个肢体上观察了臂内侧皮瓣的血供及肱动脉的分支。肱动脉共发出分支386条,其中纯皮动脉有67支(17.36±1.93%),纯肌动脉及肌皮动脉共186支(48.18±2.54%),混合动脉133支(34.46±2.42%)。混合动脉包括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及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2~3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值为2.22±0.14毫米,供应肱三头肌及臂内侧面上部和背面、外侧面的皮肤。尺侧上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6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71±0.08毫米,供应肱三头肌长头、内侧头及臂内侧面中、下部的皮肤,主干长达5~7厘米,是臂内侧皮瓣的主要动脉。尺侧下副动脉约于胸大肌下缘下1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50±0.07毫米,供应范围较小且偏下端。纯皮动脉的起点较分散,口径较小,平均为1.03±0.06毫米。肌皮动脉的数目虽较多,但只有肱二头肌肌皮动脉较粗大而恒定,约于胸大肌下缘下8厘米处自肱动脉发出,口径平均为1.63±0.13毫米,它发出的皮动脉粗细不一。皮动脉的吻合十分丰富,肉眼均可见到。皮瓣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多为二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制作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上臂新鲜标本,以臂内侧中下段深筋膜为基点,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每一穿支的外径、供血范围及各穿支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通常出现3个较大的皮肤穿支,标本1的3支完全来自肱动脉直接穿支,标本2的3支完全来自尺侧下副动脉穿支,标本3的3支中来自肱动脉穿支1支与尺侧下副动脉皮支2支,其中肱动脉的直接穿支为主。结论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变异较大,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左、右、上、下10 mm可找到一根较粗皮肤穿支动脉。建议在切取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时应注意须先在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左右作一纵形切口,先切开一侧,找到其中一支较大皮肤穿支动脉,再以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缝匠肌内外缘肌间隙皮穿支形成链式血管网的解剖学特点,探讨改良设计的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较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Doppler血流探测仪定位缝匠肌内外缘的动脉穿支,继以彩超辨识出其中最粗大者为蒂,以缝匠肌走行为轴心线设计股内侧皮瓣。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切取改良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5例皮肤缺损。结果Doppler血流探测仪提示缝匠肌内外缘肌间隙均有5~8支穿支血管,彩超检查表明其中至少有1支内径大于1.5 mm,术中解剖发现其来源于股浅动脉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游离移植后全部成活,皮瓣切取面积(12 cm×8 cm)~(22 cm×12 cm),供区大部分缺损直接拉拢缝合。随访5~25个月,皮瓣柔软、色泽良好,2例外形良好,3例外形较臃肿。结论改良股内侧皮瓣包含较多肌间隙穿支,可切取面积大,主要营养血管口径较粗,供区易于拉拢缝合,克服了血管变异、解剖困难等不足,是一种适用性较广的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以(膕)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膕)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膕)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朋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28.50±4.92)mm;起点外径(1.92±0.12)mm;上行支长度(250.03±9.24)mm;末端外径(0.33±0.09)mm;皮支(21±3)条;供血范围在股后区25cm×10cm.有两条伴行静脉,外径(1.41±0.1)mm.结论:(膕)窝中间皮动脉上行支起点、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支和恒定的供血范围,可设计以股后为供区的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20.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远端蒂足背内侧皮伸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侧成人下肢标本f:解削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特点,6侧新鲜足标本观测皮神经血供分规律。结果: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分支恒定的血供来源,近端主要来自胫前动脉末端或足背动脉发m的皮支,外径0.8~1.0mm,内、外侧支远端来自南足底内侧动脉的皮支和第2跖背动脉末端的皮支,皮动脉外径在0.5—0.8mm。皮动脉分支营养神经及神经及浅静脉,在神经和静脉旁分支间形成链式吻合,与筋膜皮肤的血管互相吻合。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足背皮瓣可设计两种远端蒂修复足远端创面,(1)以第1跖趾关节内侧近端1.3~1.5cm为旋转轴点。(2)以距第2趾蹼游离缘1.5cm为旋转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