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丙戊酸钠与止血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癫痫药,对单纯失神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疗效最好。丙戊酸钠的抗癫痫作用机制有提高γ-氨酪酸水平及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等。丙戊酸钠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这可能与影响 Von Willeband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功能有关。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功能可能与丙戊酸钠的剂量呈负相关。丙戊酸钠对血小板的毒性机制可能在于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及减少血小板表面活化依赖抗原。  相似文献   

2.
丙戊酸钠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丙戊酸钠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卢建丙戌酸钠(SodiumValproate,简称VPA)是一结构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对各型癫痫及混合型癫痫均有效。特别对失神的大、小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和一些难治性癫痫有明显作用。对用多...  相似文献   

3.
癫癎发作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元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广谱的抗癫癎药丙戊酸钠具有复杂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丙戊酸钠不仅具有抗癫癎效应,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对癫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诱导神经营养,减少癫癎发作后神经元的缺失及阻止细胞的凋亡等.但丙戊酸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就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癎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t=2.824,P<0.01),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胶原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153和2.263,P均<0.05),与VPA剂量呈负相关;TXB2显著下降(t =2.373,P<0.05),与VPA剂量不相关;6-Keto-PGF1α无明显变化.服药6个月与3个月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癎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与癫癎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小板数目的影响。方法对48例确诊的癫痫患儿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在服用前、服用6个月、1年时分别采其中指外周血,对其血小板数目进行测定,并与33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6个月、1年时的血小板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 〈 0.05,P 〈 0.01),用药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结论丙戊酸钠可降低血小板数目,提示丙戊酸钠治疗期间血象检测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 (VPA)对癫疒间 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疒间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 (TXB2 )和6 酮 前列腺素 F 1α(6 Keto PGF 1α)的水平。结果 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t =2 82 4 ,P <0 0 1) ,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胶原和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 15 3和 2 2 6 3,P均 <0 0 5 ) ,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TXB2 显著下降 (t =2 373,P <0 0 5 ) ,与VPA剂量不相关 ;6 Keto PGF 1α无明显变化。服药 6个月与 3个月比较 ,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 ,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疒间 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 ,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 ,与癫疒间 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药物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药物动力学测定成都军区总医院儿科(610083)钟盛林,冯赛华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局姜云平,吴苏澄丙成酸钠是一种新型独特的抗癫痫药,其抗痫谱广、疗效较好、副作用小。进行丙戊酸钠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均...  相似文献   

8.
抗癫癎药物对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种小儿常用抗癫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癫痫服药患儿及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3水平。结果:各抗癫痫药组与对照组相比,25-(OH)D3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上述小儿常用3种抗癫痫药物,均可影响患儿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小板数目的影响。方法对48例确诊的癫痫患儿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在服用前、服用6个月、1年时分别采其中指外周血,对其血小板数目进行测定,并与33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6个月、1年时的血小板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P<0·01),用药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结论丙戊酸钠可降低血小板数目,提示丙戊酸钠治疗期间血象检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钠各种剂型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丙戊酸钠 (SodiumValproate ,VPA) ,是目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与抑制电压敏感性Na 通道有关 ;抑制γ 氨基丁酸 (GABA)代谢酶 ,使脑内GABA聚积 ,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 ,同时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1] 。VPA可治疗各型癫痫 ,总有效率达 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丙戊酸相关性高血氨脑病(VHE)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丙戊酸钠治疗Dravet综合征后并发VH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儿,6岁2个月。10月龄诊断Dravet综合征,长期口服丙戊酸钠及托吡酯治疗。因抽搐发作就诊,意识障碍,血氨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脑功能受损严重;脑电图示低电压明显,头颅磁共振示大脑半球弥漫性水肿,双侧基底节信号异常。患儿经停用丙戊酸钠及降血氨治疗后,血氨下降,意识状态较前好转。结论对使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儿,特别是联合托吡酯治疗时,需警惕高氨血症及VHE,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15例BECT变异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BECT变异型患儿的起病年龄中位数为5岁7个月(1岁1个月~10岁);病程9个月~7年.87.0%(13/15例)患儿符合BECT变异型Ⅰ型的临床表现.88.0%(10/12例)随访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障碍,所有患儿脑电图均显示一侧或双侧中央、顶区和(或)中、后颞区(Rolandic区)散在的棘慢波或棘波发放,睡眠后明显增多.33%(5/15例)患儿合并不典型失神,47%(7/15例)患儿清醒期可监测到负性肌阵挛的发作,同期可明确发现相应的脑电图改变.丙戊酸钠加用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加用氯硝西泮和丙戊酸钠加用左乙拉西坦及氯硝西泮为较为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组合.对于口服抗癫痫药物无效的患儿可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结论 BECT变异型均伴有明显的脑电图恶化,认识其临床和脑电图变化的特点及规律,可提高对BECT变异型的诊断.抗癫痫药物目的不仅是控制临床发作,更重要的是减少脑电图的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13.
癫癎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当前抗癫癎治疗的主要目标不只局限于控制发作,而是要全面提高癫癎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抗癫癎药物副作用的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丙戊酸钠是一线抗癫癎药,具有疗效高、适应证广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体重增加是其常见副作用,影响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甘丙肽是一个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是体内增进食欲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1].丙戊酸钠是否通过调节甘丙肽的浓度影响食欲和增加体重,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观察了51例癫癎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后体重指数和血浆甘丙肽浓度的变化,探讨丙戊酸钠引起体重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小儿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近来国内外有关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副作用的关系  抗癫痫药物基本的作用机制有三个 :①增加脑内γ -氨基丁酸 (GABA)能的递质系统 ,增强脑内的抑制功能 ;②阻断钠离子通道 ,稳定神经元细胞膜 ;③抑制钙通道 ,阻滞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一般来讲 ,作用于GABA能的抗癫痫药较其它作用机制更易产生行为方面的问题 ;而皮疹则多见于阻断于钠通道者。且通过GABA相关机制的药物与钠通道阻滞的药物易导致癫痫的加重或新的发作类型的出现。  抗癫痫药物副作用与其酶的诱导或抑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岂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托吡酯被公认为是目前广谱的抗癫(癎)药物,临床上均可用于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些药物对儿童BECT的治疗效果,筛选临床单药治疗的首选药物.方法 通过84例药物治疗BECT病例(丙戊酸钠31例,卡马西平31例,托吡酯22例)的回顾性分析,从首药治疗失败时间、首治发作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方面,对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首药治疗失败时间分别为3.00个月[0.75~12.00]、8.00个月[2.50~32.00]、5.00个月[1.25~11.75],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463).癫(癎)发作控制率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分别为77.3%、83.9%、74.2%,差异无显著性(X2=1.475,P=0.478).托吡酯有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丙戊酸钠(X2=8.717,P=0.003)和卡马西平(X2=7.105,P=0.00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111,P=0.74).结论 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均可作为儿童BECT单药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脊柱裂动物模型制作与胚胎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畸形动物模型,观察丙戊酸钠和维甲酸诱导大鼠脊柱裂畸形的特点,初步探讨脊柱裂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雌性Wistar孕鼠随机分成组:对照组,实验组分成丙戊酸钠三个不同剂量组和维甲酸组。对照组孕鼠不予任何处置,20d胎鼠脊柱染色标本采集图像经计算机软件显微图像分析,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目的确定软骨端距离参考值。雌性Wistar大鼠,在确定怀孕的第9d9:00、16:00,按体重计算剂量后于后肢皮下注射20%丙戊酸钠溶液。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是否有外观可见畸形,然后取脊柱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染色后标本采集图像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参照正常胎鼠确定的参考值判定隐性脊柱裂。Wistar大鼠确定怀孕的第10d9:00,胃管灌入维甲酸矿物油混悬液135mg/kg(40mg/m1),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显性脊柱裂畸形发生情况并记录。结果 丙戊酸钠诱导隐性脊柱裂畸形随药物剂量加大,畸形发生率升高,丙戊酸钠剂量400mg/kg、450mg/kg、500rng/kg~导畸形发生率分别是80%、93%、100%,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丙戊酸钠还可以导致头端神经管畸形,未观察到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维甲酸135rng/kg诱导胎鼠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率52.3%,畸形都发生在腰骶段,其他畸形的总发生率高达90.7%。结论 丙戊酸钠抑制软骨细胞增生,影响椎体的软骨发生使椎弓不能闭合导致胎鼠隐性脊柱裂的发生。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隐性脊柱裂多发生在腰骶段。过量的维甲酸直接影响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嵴细胞、原基器官间质细胞的生化过程和尾端未分阶段的中胚层,导致胚胎尾端发育不良综合症复杂畸形出现。丙戊酸钠和维甲酸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失神癫痫(CAE)的治疗和预后,为CAE的合理用药和评价远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市3家医院为研究CAE易感基因收集的CAE患儿的治疗用药、疗效及预后进行随访。CAE诊断标准参考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并制定了统一的CAE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CAE的选药原则进行治疗,评估CAE患儿的远期预后。结果3家医院共收集符合ILAECAE诊断标准的患儿339例,其中296例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AE纳入标准。296例患儿中有56例患儿因失访未得到远期预后随访结果,有随访结果者240例(81.1%),其中男94例(39.2%),女146例(60.8%)。失神发作起病年龄为3岁3个月至12岁,其中4~8岁174例(72.5%)。39例(16.2%)有热性惊厥史,18例(7.5%)有热性惊厥家族史和(或)癫痫家族史,5例(2.1%)有失神癫痫家族史。失神癫痫发作频率为每日5~50次,其中每日发作10~30次占80%。出现失神持续状态1例。伴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12例(5.0%)。所有患儿发作期EEG均表现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爆发,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首选丙戊酸234例,其中217例(92.7%)于服药后3d至6个月发作完全控制,15例加用另一种药物(其中氯硝西泮7例、硝西泮4例及拉莫三嗪4例)后发作控制,余2例单用丙戊酸2年后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首选拉莫三嗪4例,其中3例发作控制,1例服药1年发作未控制,改用丙戊酸1周后发作控制。2例首选托吡酯治疗,其中1例发作控制,1例服药5个月效果不明显,改用丙戊酸2个月后发作控制。240例患儿随访时间为2~7年,158例(65.8%)已停用抗癫痫药物,其中停药1年以上者96例,停药后均无复发;82例尚未停用抗癫痫药物患儿中,80例发作完全控制2年以上,仅有2例仍有失神发作。随访的240例患儿在校学习成绩为中等及以上者有171例(71.3%)。结论丙戊酸是治疗CAE的首选药物,对绝大多数患儿疗效好。少数用丙戊酸发作未控制者可选用拉莫三嗪或苯二氮革类药物。典型CAE患儿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对临床发作缓解而脑电图明显异常的癫痫患儿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就诊于我院神经专科门诊临床发作得到控制1年以上而脑电图依然明显异常的39例卡马西平单药治疗中的部分性或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儿按来诊顺序交叉分为对照组、丙戊酸钠组及左乙拉西坦组,各13例.入组前半个月内均行脑电图检查,入组后分别予以维持原药治疗、加用丙戊酸钠口服及加用左乙拉西坦口服.观察时间6个月,6个月后复查脑电图,分析其疗效.结果 3组患儿脑电图改善率(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失访人数)分别为9.1%、23.1%和66.7%;3组患儿脑电图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戊酸钠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左乙拉西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结论 添加左乙拉西坦可以有效减少癫痫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放电频率.  相似文献   

20.
<正> 癫痫(epilepsy)是一种由于脑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为0.33%~0.58%[1]。一旦确诊为癫痫,通常需要长期(3~4年)抗癫痫药物治疗[2]。儿童首选的抗癫痫药物是丙戊酸钠(VPA),本文对14例口服VPA抗癫痫治疗的儿童进行了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