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对1994年至2009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24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264篇,报道例数364例。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为葛根素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60岁以上患者最高。结论应加强对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相关研究,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再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系统了解既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以1989~2008年6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的文献为调查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查得文献1687篇,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为多;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多。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体质有关;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快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波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9(4):189-190
目的:了解文献报道中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方法:以国内公开发行的3种药学期刊中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为基础,兼顾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对照试验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是双黄连注射液。结论:中药注射剂的各种不良反应日益多见,必须提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检索2001年~2005年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国内公开发行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788例不良反应涉及12个组织、器官系统的损害,尤其以皮肤、过敏性休克、呼吸系统、类过敏性休克、发热等最为常见。结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共有 650个床位。中药在我院用药中占主要地位 ,以 1 999年计达 55.0 9%。中药注射剂因其疗效明确、具有特殊优势在我院使用比较普遍。随着品种的不断增加 ,使用量也逐年上升 ,不良反应也有所增长。1 资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 1 999年本院各病区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调查表。对病区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药剂科下临床仔细询问调查 ,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调查表。进行资料的归纳整理。2 结果2 .1不良反应例数与症状 注射剂均以常用量加于葡萄糖、氯化钠和葡萄糖氯化钠输液中静脉输注。各种中药注射… 相似文献
6.
7.
<正>随着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开发与临床应用逐渐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相对增多,有报道[1]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仅次于抗菌药物,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原因及规律,据1994-2005年国内医药期刊报导的 相似文献
8.
张立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8)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60年了,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增多,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急剧增多,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总数的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前十一期<药品不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8种之多,占通报品种总数的21%,占通报中药品种总数的66%,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及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莪术油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张立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9):83-84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60年了,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增多,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急剧增多,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国内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个案,归纳其不良反应的表现,统计不良反应的系统分类,各制剂不良反应例数,以及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有51种,共有病例2600例。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占69.9%),其次为消化系统(占9.2%)、神经系统(占5.6%)、血液系统(占4.4%)等。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与个体的疾病情况差异、制剂中的绿原酸、异型蛋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控,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5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1996~2007年期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15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涉及27种中药注射剂,其中居前三位的是:刺五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看中药的上市后再评价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产生原因,从药物组成、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经济学、质量标准、与化学药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评述了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再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4.
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7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和手工筛查,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对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中,女性使用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例数远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其次是中药片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24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宁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收到的247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73例,占29.55%。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006年上报到省和国家ADR监测中心的531份ADR报告表进行分析,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筛选分析。结果:发生ADR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ADR发生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292例ADR患者中〉60岁有186例(63.70%);涉及药品11大类共73个品种,其中以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为98例(33.56%),其次为抗微生物药82例(28.08%);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203例(69.52%);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214例,49.77%)。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分布情况。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建立中药注射剂ADR数据库,对87例ADR报表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物、ADR表现及导致的系统或器官损害等内容。结果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ADR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进行ADR监测,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易感因素,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