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低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将78例T管引流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拔管方法,观察组采用二次拔管法拔管.结果 拔管后胆漏对照组发生8例,占15.4%,均重新置管处理后痊愈出院;观察组未发生胆漏,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胆漏及重新置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T管引流术后二次拔管能有效预防胆漏,避免了胆漏后重新置管或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T管拔除后并发胆漏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2013-01—2016-03间,共发生T管拔除后并发胆漏11例,7例随即经原T管瘘管放置导尿管引流,4例因经T管瘘管重新置管困难转手术再次放置T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11例患者重新置管后,胆汁引流通畅,均于术后2~3周拨除导尿管(T管)治愈出院。结论对T管拔除后并发胆漏再次置管患者,严密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T管拔出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T管拔出后出现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经窦道插管引流后痊愈;4例开腹手术重放引流管,其中I例手术后腹腔感染恶化,全身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拔管后36h因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拔管动作轻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拔管时间,T管在腹腔内位置相对稳定,拔管时及拔管后多取半坐卧位至胆汁外流消失等措施均能减少拔T管后胆漏的发生;发现胆漏后应尽早由原窦道插管引流,若失败、或出现腹膜炎体征应及时开腹引流。  相似文献   

4.
T管拔除后胆漏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拔T管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连续病例 2 4 3例。A组 114例术后 3周拔T管 ,若出现有症状胆漏和 /或胆汁性腹膜炎 ,立即用红橡皮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1~ 6d(平均 3.5d)。B组 12 9例术后 2周拔T管后常规立即用红橡皮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1~ 4d(平均 1.5d)。结果 A组拔T管后发生胆漏 9例 ,B组无胆漏发生。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出院。两组胆漏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 =8.4 9,P <0 .0 0 5 )。结论 拔管后再引流法可有效预防拔T管后胆漏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 ,及时用导尿管置入窦道作引流 ,亦是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拔管后出现胆漏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医源性因素13例(56.52%),体质因素5例(21.74%),T管材质因素2例(8.70%),其他因素3例(13.04%)。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中转手术,22例痊愈(95.65%)出院,1例(4.35%)带管出院,随访3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 T管拔除后出现胆漏以医源性、自身体质等因素为主,以保守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规范操作及术后密切观察是预防和降低T管拔除后发生胆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管引流术是胆道外科术后有效胆道引流减压、预防结石残留、防止胆漏和胆道狭窄的基本技术。随着胆道外科普遍开展,手术适应症的扩大,T管引流术后并胆漏临床不常见,但从置管到拔管处理不当,会发生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的严重并发症,现将我们3家医院收治的3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双腔T管窦道造影预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漏的预防。方法 自1995年6月至2001年4月,对274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病人术后行双腔T管窦道造影,以造影剂无窦道外渗漏为窦道完全形成的标准,确定安全的拔管时间。结果 274例均经造影显示窦道完全形成后再拔管,拔管时间最短9d,最长136d,拔管后无1例发生胆漏。结论 双腔T管窦道造影能显示窦道形成情况,以此为依据拔除T管,是预防拔管后胆漏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27例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1-2000年间3786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2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8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1例,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残端漏7例,T管早期滑脱或拔T管后胆漏10例,T管引流术后护理不当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78%),再手术治疗6例(22%);除1例胆管癌晚期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为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与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病实施胆肠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5例肝胆管结石病行胆肠内引流术病人资料,根据胆道引流的手术方式分为胆肠内引流组(内引流组)和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组(内外引流组),比较两组手术安全性和近远期临床疗效。 结果 95例肝胆管结石病人中,胆肠内引流组71例,内外引流组24例,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肝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引流组胆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内外引流组(21.1% vs . 4.2%,P<0.05),但内引流组结石即时清除率明显高于内外引流组(P<0.05),最终结石取净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术中无法取尽者,实施胆肠内引流联合T管外引流术可有效降低胆漏发生率,提高术后结石取净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尹氏"T管放置法与常规T管放置法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2例行腹腔镜胆肠吻合(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采用"尹氏"T管放置法患者122例(观察组)、常规T管放置法患者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放置时间、放置过程中出血量、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胆漏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122例,年龄3~75岁,平均(48.84±16.01)岁;对照组40例,年龄4~74岁,平均(46.03±17.14)岁。与常规T管放置法相比,"尹氏"T管放置法的术中放置时间更短[(5.42±2.12)min vs (14.54±5.41)min,P<0.00],但两组的放置过程中出血量、胆道出血发生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尹氏"T管放置法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中安全、可靠、简便,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