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们应用了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穴位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偏瘫病人的关节功能的变化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自从1973年开始我们应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初步证明百会透双侧曲鬓及前顶透悬颅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无明显的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机理以及头部其它腧穴间是否存在有特异性,本文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后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选用在观察期间入院的6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其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3.
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东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59例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头穴透刺,与对照组做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59例患者疗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部腧穴透刺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到清朝有关的医籍就已有明确记载。目前医学杂志所报导的有关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采用山西焦氏头针运动区的方法;一是根据传统的中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据报导二者的临床有效率均达90%以上。但是,由于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对头部腧穴和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有无特异性,是目前针灸界所正在探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以及传统的头部腧穴与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治疗有无特异性,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通天穴与运动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穴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是孙申田教授,王旭、东贵荣等人将传统的经络理论与生物反馈理论结合起来,提出的一种新疗法,收到显著疗效。“头部腧穴透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应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主要方法一是采用头针运动区,二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采用头部循经取穴的方法,虽然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但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为了进一步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制,我们观察了针刺双侧正营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痛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选住院的脑血栓形成病人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在38~79岁之间;左瘫16例,右瘫24例;病程二天~一年。 (二)分组:共分四组。甲组:空白对照组(未给予针刺);乙组:健侧正营穴;丙组:瘫侧正营穴;丁组:健侧前神聪透悬厘穴。每人按不同顺序每天针刺一组穴,共三天。  相似文献   

7.
采用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有显著疗效,这已被多数人所承认,但是关于头针针刺部位的选择,即头针有无特异性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曾有人在头针运动区有无特异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证实其特异性不显著,但其所选对照穴多在运动区附近,本实验选用了距运动区较远的后头部腧穴玉枕透天柱,观察其对偏瘫病人肌力的影响,并与运动区做以比较。方法实验对象和分组选用中风偏瘫病人50例,男36人,女14人;年龄38-74岁;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  相似文献   

8.
针剌通天与前神聪对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从唐朝至清朝的有关医籍中就有明确记载。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理,以及了解传统的头部腧穴与近人新定的头针运动区对中风偏瘫的  相似文献   

9.
近20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立法与选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症 ,针灸疗法对其康复可谓独树一帜 ,无可替代。相对于头针、眼针等等 ,体针 (本文所指包括针刺除头部国际标准化头穴线和功能刺激区以外的其它所有刺激点、线、区及经穴 )治疗仍占主导地位。然而 ,对于具体的选穴和立法却是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现将近 2 0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立法、取穴规律作一述评。1 按传统中医理论立法取穴1 1 取局部 (头部 )腧穴及刺激部位 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取穴方法1 1 1 取传统经穴法 周氏等经统计发现传统头穴应用最多的依次为 :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通天、风池、风…  相似文献   

10.
头针对偏瘫病人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从1973年开始用以“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针刺瘫侧的对侧和同侧均与百会透曲鬓的疗效无大差别,因而在头部分取三组穴,进行了特异性研究,为了察明随意运动的变化及其在组间的差距,把关节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发生后易出现肢体偏瘫、脑髓失养、阴阳失衡等,其发病机理可责之于阳,阳气阻遏、气血上逆,阳气耗伤、筋失温养都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和血柔筋、健脑填髓、平衡阴阳,以此达到防治中风的目的。"于氏头针"是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它是将头部腧穴划分为七区,根据症状和表现在头部相应穴区进行丛刺、透刺,并且采用间断行针、长留针的一种针法。基于对阳在中风防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笔者拟从阳论治"于氏头针"防治中风的思路。头部是人体诸阳汇集之处,取头部腧穴进行针刺,此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扶正抗邪、调整阴阳,利于中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侧交替透穴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侧交替透穴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25例。均治疗4疗程后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减少幅度分别为13.760±7.061和9.400±6.947,以治疗组减少幅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愈显效率76%,对照组总有效率80%,愈显效率36%,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交替透穴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3.
中风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很多的治疗经验。我们于1972~1974年运用头针治疗偏瘫进行观察时,杨甲三副教授曾说过:“祖国医学针灸著作中,早有头部穴位治疗偏瘫的记载,应该用头部穴位进行治疗,并总结出有规律的东西。”根据这一启示,我查阅了一些针灸名著,如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都有头部穴位治疗中风的论述。《行针指要歌》中还有“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的记载。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上所述,决定选取督脉与膀胱经脉在头部的某些穴位,组成治疗偏瘫的穴组,对10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
整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试验文献,总结并分析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选穴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从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头部腧穴,阳经腧穴,阴经腧穴,井穴,经筋结点)和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拮抗肌腧穴,夹脊穴,关键点)两方面进行综述,明确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其刺激区的特异性却引起了意见分歧。我们用“头针”和头部腧穴治疗该病的实践中发现“运动区”基本位于前顶与悬颅的连线上;百会透双侧曲鬓亦能调节运动功能,因而为了察明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侧重观察了肌力变化和及其在组间差别。方法(一)、实验对象和分组:本实验20例均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10年头项部腧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现代文献,并整理出相应选穴规律。方法通过CNKI、CECDB搜索关于针刺头项部腧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相关论文,并计算出使用总数及各个腧穴的使用次数、所占比例,从而对腧穴的归经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选出62篇文献,涉及百会等10个穴位、头皮针、头部穴位透刺、眼针及耳针,以上各个穴位共出现105次,其中头皮针使用最多,督脉腧穴其次。结论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中,头项部取穴的主要原因为醒脑开窍、调理督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透穴针刺加中药熏洗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郏县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70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透穴针刺(外关穴透内关穴,曲池穴透少海穴,合谷穴透劳宫穴,环跳穴透风市穴,阳陵泉穴透阴陵泉血,丘墟穴透照海穴,太冲穴透涌泉穴,患侧昆仑穴透太溪穴等)加中药熏洗(红花、牛膝、独活、木瓜、桂枝、伸筋草、芍药)。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疗效、患者步行功能及Barthel、WHOQOL-BREF得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穴针刺加中药熏洗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头穴针刺次数对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本研究共观察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甲组(日针三次)、乙组(日针二次)、采用头部透穴的方法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共20天)。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头穴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变,并改善了血液的"浓、聚、凝"状态,对中风偏瘫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日针三次的疗效优于日针二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头针刺激区与头部腧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特异性及与头针的作用差异,首先必需掌握头针刺激区与头部某些腧穴在位置上的关系,为此我们测量了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与百会、前顶、悬颅、曲鬓等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一、头部外表的关系 (一)测量标准: 1、头针刺激区:按焦氏标准测量出“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 2、头部腧穴:眉心至前发际3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眉心至脑颅为12.5寸,按此标准定出前顶穴与百会穴。悬颅在头维至曲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25%和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