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双源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扫描技术。方法40例在本院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采用常规平扫,然后通过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快速薄层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影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肺动脉造影均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双源CT扫描结果显示,肺动脉血栓栓塞累及血管的共40例,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的6例,肺段动脉血栓的20例,肺叶动脉的10例,亚肺段及亚亚段肺动脉血栓的4例。结论 DECTPA是一种能够快速诊断肺动脉栓塞检查方法,具有安全、准确、无创等优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3月一2011年8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CTPA检查图像均显示良好,左右肺动脉、肺动脉主干及肺叶、段、亚段动脉的显示也令人满意。共累及亚段及亚段以上肺动脉252条,受累部位的直接征象为不同大小和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则为肺梗死及胸腔积液等。受累的252条肺动脉中右肺动脉栓塞155条,左肺肺动脉栓塞97条。结论 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显示良好,肺动脉阻塞指数可判断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判定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现将我院15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证实为肺动脉栓塞(AP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6,(10):734-73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图像结果。结果:46例中43例造影图像显示清晰,占93.5%。直接征象以肺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血管分支减少、血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影为主,间接征象以胸腔积液、肺梗死灶形成、肺动脉高压等为主。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分辨出栓塞区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有效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临床患者病例32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肺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本组32例患者共检出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398支,包括肺动脉主干2支,左右肺动脉16支,叶肺动脉80支,段肺动脉139支,亚段脉动脉及以下肺动脉分支161支。其中叶动脉的栓塞发生率最高。结论采取螺旋CT及其肺血管造影检查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能够对动脉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属安全、无创以及快捷的一种有效诊断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肺动脉栓塞动物模型,来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10只,体重2.5~3.5kg,抽取耳缘静脉血1ml制备自体血栓,建立肺动脉栓塞模型后进行64排蜾旋CT肺血管造影(64-SCTPA)数据采集。结果10只实验兔其中1只由于栓塞过量未取得数据,其余9只实验兔均成功地制备肺栓塞动物模型。家免动脉直径相差较大,膈叶动脉与尖叶动脉,心叶动脉及右肺中间叶动脉同为3级动脉,但直径存在较大差异(P〈0.05)。CT肺动脉造影共检出肺动脉血管171支,肺动脉直径〉3.0mm肺动脉45支,2.0—3.0mm肺动脉18支,1.5~2.0mm肺动脉36支,〈1.5mm肺动脉72支。家兔叶、段级肺动脉同级动脉直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兔肺塞模型是一种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肺栓塞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64SCTPA是一种无创、高敏感性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直径〉1.5mm的5—6级肺动脉分支。用热处理后的自体血凝块夹杂线头标记物作栓塞剂,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行胸部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肺动脉重建。结果 38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中,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4支,叶肺动脉19支,段肺动脉42支及亚段肺动脉52支;肺动脉栓塞的直接CT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有"少血征"、节段性肺梗死、胸腔积液及肺炎等。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已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手段,能对肺动脉栓塞作出早期诊断,帮助临床及时实施有效的溶栓和防栓塞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单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排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31例患者,采用单层螺旋 CT 行薄层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利用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 的轴面重建,比较层厚3mm 和1mm 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CTPA 可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以及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等)。1mm 有效层厚图像对段、亚段肺动脉内血栓的显示高于3mm 有效层厚图像(P<0.05)。结论单层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MSCTPA的征象,利用随机软件对各支肺动脉血管1~4级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三维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PCR)和容积再现(VR)。结果 28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中,受累肺动脉及分支共102支,CTA直接征象表现:偏心型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及完全闭塞性充盈缺损3型;CT间接征象表现:肺动脉高压、肺纹理稀疏、心脏增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合并肺感染等。结论 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具有无创、快速、直接、特异性较高及后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为临床定性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资料,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肺栓塞的诱发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肺部CT和CT肺动脉造影(CTPA)特点。结果急性肺栓塞以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和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有D-D二聚体和血肌钙蛋白水平增高。心电图表现包括Ⅱ、Ⅲ、aVF导联Q波,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征,胸前导联T波倒置。心脏彩超可见右心室功能不全的征象。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是确诊肺栓塞的主要手段。结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协助确立初步诊断,确诊需行CT肺动脉造影(CTPA)。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急性PE的72例患者进行CTP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技术(VR)。结果 72例患者中确诊为PE患者29例,共累及476处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右肺动脉主干36处,左肺动脉主干42处,肺叶动脉157处,肺段动脉203处,亚段动脉38处。CTPA征象分为直接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结论 64排CTPA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可立体、直观地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并可观察患者的肺内间接改变,是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3例拟诊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工作站上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子分布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23例患者中检出肺动脉栓塞16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264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149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15处.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 mm.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急性肺栓塞家兔肺动脉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兔急性肺栓塞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肺动脉组织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栓塞3,8,24h后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的栓塞部位肺动脉和栓塞远端肺动脉,同时设实验对照组,取正常肺动脉,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肺动脉组织内TFPI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肺栓塞后3h和8h组,栓塞远端肺动脉TFPI的表达显著低于栓塞部位肺动脉,并低于对照组的正常肺动脉(P<0.01);栓塞24h组,栓塞远端、栓塞部位和正常肺动脉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栓塞部位肺动脉TFPI的表达水平短期内高于栓塞远端肺动脉,并可能对局部的凝血活性起调节作用,避免血栓的进一步延展。  相似文献   

14.
肺气/灌注显像与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肺通气/灌注(Lung perfusion/ventilation scintigraphy.Q/V)显像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定性及定位诊断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3例PE患者的肺Q/V显像(35例次),并与CTPA(31例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Q/V与CTPA定性诊断符合率91.3%;定位诊断符合率53.37%;治疗前肺Q/V提示大面积肺栓塞的4例急性PE患者行溶栓治疗.1例CTPA提示大面积肺栓塞的急性PE患者行溶栓治疗:PE患者溶栓治疗后4例复查肺Q/V及2例复查CTPA、抗凝治疗后3例复查肺Q/V及2例复查CTPA结果显示受累肺段的改善情况与溶栓治疗疗效、与患者症状改善相一致。结论肺Q/V与CTPA定性诊断PE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定位方面存在差异.CTPA与肺Q/V存在互补关系。但尚无法取代肺Q/V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16-sS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PE的13例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通过多平面薄层重建(MPP)、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结果全部13例中,16-sSCTPA共显示肺动脉栓塞58支,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3支、叶动脉18支、段动脉22支、亚段及亚亚段肺动脉15支。11例有多支肺动脉栓塞,2例仅单支栓塞。58支中,中央型29支,偏心型17支,闭塞型12支。结论16-sSCTPA可清晰显示亚亚段以上的肺动脉及其腔内栓子的部位和形态,同时具有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常见急性心血管病,因其通常突然发病和高致残率而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然而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甚缓。近年来发展的非侵入性螺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灌注和通气成像、实时MRA等影像学新技术在猪肺栓塞动物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影像学成像在猪肺栓塞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人血栓所致猪肺栓塞模型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对比剂分子磁共振成像;CTA、MRA和实时磁共振成像在猪肺栓塞模型的比较;组合应用磁共振灌注、血管造影和^3He通气成像评价猪肺栓塞模型肺功能的可行性和猪肺栓塞模型肺通气/灌注CT显像与平面显像的比较。上述方法将有益于肺栓塞基础与抗肺栓塞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腘动脉以上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栓塞部位均为腘动脉以上,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下实施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STENT)。观察疗效及远端栓塞发生率,并观察术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耐受性以及有无相关的并发症,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23例24根下肢动脉均通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成功完成了介入治疗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均能耐受,无相关并发症,远端栓塞发生率为0。23例24根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24h、1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100.0%、95.8%,6个月时21例21根下肢动脉的通畅率为91.7%。结论在腘动脉以上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手术后肺栓塞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原因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急诊肺动脉造影及导管、导丝碎栓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6例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证实其肺动脉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栓塞,经导管、导丝碎栓术治疗后5例患者痊愈,1例死亡。结论通过急诊肺动脉造影和直接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可使术后肺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迅速得到改善,提高患者临床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