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讨论如下。 1同病异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法。见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3.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临证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因此,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中医这种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相似文献   

4.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姚建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1,(9):1056-1057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理瀹骈文》内病外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瀹骈文》有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具备的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肯定了中药外治在整个治疗领域中的作用,并将中药外治灵活辨证地运用于各科内病的治疗中。内病外治,溯源有据;内治外治,理同法异;膏治内病,辨证施治;内外并重,外治之优。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决长期卧床患者压疮问题,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方法:对40例压疮患者,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正确辨证施护,并与40例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结果:辨证施护组与常规护理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辨证施护突出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同病异护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并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合作与了解。  相似文献   

10.
议同病异治     
议同病异治成淑凤(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郑州450000)主题词同病异治,医案笔者曾治疗两例“化脓性扁桃腺炎”,根据辨证采有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收到良效,现介绍如下:例1.患儿姜某,男,3岁。1995年元月28日初诊。就诊时体温39.5℃有汗,已...  相似文献   

11.
月经病为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灵活运用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并随证加减,只要用药得当,辨证准确,在崩漏、闭经及痛经的治疗中均可应用,充分体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  相似文献   

12.
【】马大正认为子嗽病因病机广泛,包括肝气上逆,以中医疏肝法拟方,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论加减中药,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通过典型案例介绍马大正应用疏肝法治疗子嗽的辨证特点和选方经验,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阴阳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起着指导作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是中医的独特长处。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不同病种相似辨证的血浆皮质醇含量,并与正常组相比较,发现有非常显著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建红 《微创医学》2002,21(5):685-68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根据辨证论治指导原则,通过对中医诊治骨伤科伤筋、骨病及疮疡病因病机的研习,又依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将八法之中"消、托、补"三法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屡用屡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16.
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9):35-36
无论是循证医学,还是中医证候学,其中“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故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有多个“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一种“证”,要坚持“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症肾虚为其根本,并与心、肝、脾诸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以肾虚为其主要病机,致使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及气血阴阳失调,气血阴阳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临床表现错杂多变。根据病因病机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的特色,分型治之,即肾阴虚症,肾阳虚症,肾阴阳两虚症,心肾不交症。心脾两虚症,肝脾不合症。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20.
脾胃病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的脾胃病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外寒直中等。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为什么必须辨证施治呢 ?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 ,同一种疾病 ,因临床证型不同 ,病人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