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了流场悬浮介质粘度与红细胞变形恢复特征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悬浮介质粘度的增加,红细胞变形恢复的特征时间也相对延长,统计结果显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细胞膜蛋白Band3与其配体ConA结合后对红细胞膜粘弹性的影响。方法:测量经ConA作用后的红细胞在c=0轨道上的小变形指数,红细胞变形恢复半衰减时间,以及红细胞膜蛋白强弱固定比。结果;红细胞膜粘度及弹性均发生显著改变,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络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通络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大鼠静脉给药后。分别测定其凝血时间、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结果:通络注射液可以显著延长大鼠的凝血时间,降低全血粘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结论:通络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报道较多,但细胞流变学检测的报道较少.我们采用国产LG-190型细胞流变仪,以150g/LPVP作悬浮介质对32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聚集性的细胞流变学检测,并对...  相似文献   

5.
测定27例尿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血液粘度较正常降低(P<0.01),其降低程度与红细胞压积正相关(P<0.01),与血肌酐负相关(P<0.01)。血沉明显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p<0.001)。透析后血液粘度(高、低切变率下)、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有改善。透析前还原粘度(高、低切变率下)均异于正常,表明红细胞聚集加快,变形能力降低,硬度增加。透析后红细胞聚集更加快,变形能力有改善。结果提示透析后血液流变学性质较透析前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测病情变化,为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体外反搏观察32例老年冠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血尿β_2─M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16例于反搏前后观察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经体外反搏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尿β_2─M同步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改善,说明经体外反搏治疗可使血粘反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而且亦使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为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用于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悬浮红细胞按保存时间进行分组,0~7 d内为A组,7~14 d为B组,14~21 d为C组,21~28 d为D组,28~35 d为E组,每组按要求随机选择30袋,分别检测每组洗涤红细胞容量、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溶血率,同时检测每组血液洗涤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A组和B组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去除率相对较高,与C、D、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溶血率与C、D、E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变形能力逐渐降低,A、B组与C、D、E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前的悬浮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D组和E组的红细胞变性能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保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产品的质量有较大影响,洗涤红细胞的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随其制备原料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随其制备原料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建议使用不超过14 d的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金纳多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金钠多治疗35例脑梗死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增高(P〈0.01)。  相似文献   

9.
经人群筛选出90例原发性高血压新病例,按影响血流变学指标的主要人群特征配比90例正常人为对照,进行血流变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联系的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血浆粘度、相对粘度(高切及低切与血浆粘度之比)、红细胞聚集指数,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K值、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病例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P=0.1水平上选进的变量是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的血流变学变化主要是血浆粘度升高及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因此,防治高血压时需考虑到血流变的特征,改善血流变状况,即降低血浆粘度及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金钠多治疗 35例脑梗死后 ,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数 ,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 (P <0 .0 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通络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静脉给药后 ,分别测定其凝血时间、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指标。结果 :通络注射液可以显著延长大鼠的凝血时间 ,降低全血粘度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结论 :通络注射液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高粘滞血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血液及血浆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人认为血液粘度增高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不同病程、不同年龄和不同代谢状况的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高粘滞血症”。血液粘度增加的因素主要有:血球压积增高,合并心血管病者较明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这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及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其原因主要是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尤其当代谢控制不良时更明显,它可使红细胞内粘度增加,而且它倾向于与细胞膜结合,增加细胞膜硬度,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其聚集程度与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体外反搏观察32例老年冠心病血液流变学与血尿β2-M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16例于反搏前后观察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经体外反搏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明显降低,血尿β2-M同步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改善,说明经体外反搏治疗可使血粘度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而且亦使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血液表观粘度随切变率升高而降低,在高切变率范围内,血液的表观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性所决定,红细胞变形性越好,高切变率下表观粘度降,氐越明显。因此,可以遁过测定血液表现粘度间接估计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191例红细胞电泳速度正常值,分析了影响红细胞电泳速度的因素,认为红细胞电泳速度不仅受仪器影响,而且受介质、温度,标本放置时间及粘度影响,故临床上要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测量红细胞的变形性,可以判断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某些药物 疗效的可靠性,一般用粘度法估计红细胞的变形性是用刚性指数IR或流动系数TK的值来表征。而本文用一个新指标CH-变形系数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歇低流量吸氧的方法,观察16例紫钳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氧疗后血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显示,氧疗后患儿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显著降低(P <0.01),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P <0.01),血小板聚集功能提高(P <0.01).说明氧疗是改善CCHD患儿血液流变学特征,提高组织氧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素对全血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肾上腺素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该文观察了SD大鼠股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后对全血粘度、全血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并观察了不同浓度肾上腺素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肾上腺素可使全血血小板聚集性及全血粘度显著升高,全血粘度与全血血小板聚集集性之间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肾上腺素对红细胞变形性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给予早产儿贫血患者进行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贫血患者,患者共计60例,选择时间: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均行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分不同的输注剂量:10-15mL/kg、20~25mL/kg、组别名称:对照组、研究组。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血压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Hb、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贫血患者的Hb(150.22±15.33g/L)、氧疗时间(10.11±12.51d)和住院时间(11.01±5.23d)数据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压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数据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剂量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早产儿贫血患者,有助于快速对患者的贫血情况进行改善,有利于尽快缩短患者的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在+Gz致大鼠脑损害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孙喜庆  张立藩 《医学争鸣》1997,18(4):350-353
目的:探讨+Gz重复作用后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Gz致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动物离心机将大鼠重复暴露于+10Gz3min三次,观察暴露后不同时间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Gz重复暴露3次后即刻及1h,大鼠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屈服应力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暴露后6h,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已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屈服应力也呈现出恢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z暴露后各时间组的血浆粘度、红细胞体积分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Casson粘度则均无明显变化.+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皮层少数神经元出现缺血性改变.结论:+10Gz3min重复暴露3次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全血粘度的增高可能主要与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加有关.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可能对加重+Gz重复暴露引起的脑损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