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法排痰与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排痰对神经外科重症ICU患者气道湿化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的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02例神经外科重症ICU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法排痰仪帮助患者吸痰,对照组对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仪帮助患者吸...  相似文献   

2.
艾玲 《现代养生》2014,(6):139-139
目的:对比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药物雾化吸入治疗中超声雾化吸入法和氧气雾化吸入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超声组60例和氧气组60例。超声组患儿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氧气组患儿行氧气物化吸入治疗。分别监测2组患儿行雾化吸入前5min、雾化吸入中及雾化吸入后1h各时间点上的SPO2值。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儿呼吸困难消失、咳嗽减轻、发热消失及肺部痰鸣音消失的时间。结果:雾化吸入中和雾化吸入后,在组间比较上,氧气组患儿平均SPO2均高于超声组(P<0.05);在组内比较上,氧气组患儿平均SPO2有所上升(P<0.05),而超声组患儿SPO2有所下降(P<0.05)。同时,氧气组患儿呼吸困难消失、咳嗽减轻、发热消失及肺部痰鸣音消失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超声雾化吸入法,氧气雾化吸入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SPO2值,同时促进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及肺部痰鸣音症状得到更快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对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部手术及肿瘤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氧气雾化吸入组,第二组为超声雾化吸入组,观察两组患者雾化吸入后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痰液粘稠度等指标。结果:氧气雾化组的患者血压无明显变化,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在95%以上,痰液可以咳出;超声雾化吸入组的患者有个别发生呛咳、胸闷,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在90%,痰液可以咳出。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对生命体征的干扰少,排痰效果较好,不易发生刺激性呛咳,患者的接受程度好,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4.
胡静静 《现代保健》2011,(16):118-119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中湿化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的优点.方法 3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组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B组采用注射器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液,C组采用雾化湿化法.分别从气管切开并发症、静脉血氧饱和度及拔管时间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降最低,末梢静脉血氧饱和度正常率最高,拔管时间最短.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中湿化方法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滴注湿化液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工作量,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组)和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各6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8.33%,均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d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分别为(6.79±0.78)、(8.82±0.83) mm/min和(24.60±3.23)、(21.37±2.93)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48±0.63)、(6.37±0.71)mm/min和(29.48±4.27)、(25.85±3.36)min、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于超声雾化吸入,具有疗效好、显效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彭卫平  王君莲 《医疗装备》2022,(19):171-173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脑出血(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观察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生命体征[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湿化24 h后,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3 d,观察组RR、HR均低于对照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7 d,观察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保证气道湿化效果,稳定生命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效果较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2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湿化法、超声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湿化法,从观察患者的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刺激性咳嗽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佳,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最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1了解气管切开适应症
  为什么要气管切开?为了困难气道的急救或需要气管插管时间较长超过10-21天的患者!
  1.1预防性
  1.1.1对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或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的疾病,气管切开做为辅助治疗方法。
  1.1.2神经系统病,由于病变侵及呼吸中枢,使呼吸反射障碍而出现呼吸困难。如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延髓型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脑血管疾病等。
  1.1.3各种原因的昏迷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解除因咳嗽机能及吞咽机能抑制及喉痉挛引起的呼吸道阻塞。  相似文献   

9.
正气管切开是临床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生命的有效措施。但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的作用,加之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失水增加,粘膜干燥,分泌物干结,粘膜上的纤毛活动减入或消失,排痰不畅,可能导致气管堵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干燥的气体的吸入还可以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致使气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有呼吸系统病史的胸科手术后病人安全有效的吸入治疗方法。方法将雾化液直接加入氧之湿化瓶内,使药液随氧气的吸入而发挥作用。结果本组37例病人经使用此方法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效果满意.结论直接随氧气吸入药液疗法经临床实践对有呼吸系统病史的胸科手术后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冬梅  丘冰  辛平  何苗 《现代医院》2011,11(12):84-8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采用面罩吸氧和吸氧管吸氧的效果差异。方法将47例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面罩组和吸氧管组,比较常规吸氧时血氧饱和度(SPO2)、痰液粘稠度及气管套管堵管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面罩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痰液粘稠度及气管套管堵管发生率均优于吸氧管组,两组患者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氧气面罩法对提高气管切开烧伤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发生率及气管套管堵塞发生率比吸氧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采用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床位单双号将我科行气管切开术后6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按常规使用布带为气管外套管固定带,观察组将布带套上血浆管后再作为气管外套管的固定带。[结果]观察组皮肤损害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皮肤损害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损害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延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套有血浆管的气管外套管固定带有效地防止了颈部皮肤的损害,避免了感染,操作简便,耗材低廉,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毛艳卿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012-5013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与环孢霉素(Cyclosporine,CsA)联合激素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综合疗效. [方法] 80例经肾活检诊断为活动性LN患者,尿蛋白定量≥1.5 g/24 h,随机分为他克莫司组40例[0.07~0.08 mg/(kg·d)]和环孢霉素组40例(3~5 mg/(kg·d),与激素联合治疗6个月.主要观察治疗前后SLE~DAI、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补体C3、anti-dsDNA和ANA阳性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L联合激素综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中具有理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和CsA相比,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蛋白尿并控制疾病的活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72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对照2组,各36例,2组均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患者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结果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的治疗组治疗效果更好,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住院日程平均缩短1·5d。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沐舒坦能更有效地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布地奈德与甲泼尼龙用于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98例小儿急性喉炎患儿,随机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48例,用甲泼尼龙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显效36例((72%),有效9例(18%),无效5例(10%);对照组显效34例(70.8%),有效8例(16.7%),无效6例(1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效果可靠,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选择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42例小儿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结果 治疗组72 h以内起效20例,72 h后起效2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2 h以内起效4例,72 h以后起效1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6,p< 0.05).72 h内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21.51,p<0.01).结论 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疗效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在雾化吸入各个环节中对哮喘儿童及家长实施指导和宣教,对哮喘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医院儿科呼吸组的58名哮喘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由护士集中患者按照雾化吸入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给患者作病情评估、雾化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告知、雾化吸入技巧示范和指导等常规教育,而观察组则由护士一对一专人负责,对患者的每一次雾化吸入过程实施病情评估,讲解雾化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正确性,及时纠正错误吸入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比较两组患者对雾化吸入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雾化技巧的掌握程度,评估雾化疗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对雾化吸入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正确性操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平喘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对哮喘患儿及家长采取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指导方式,能够使患者及家长更好掌握雾化吸入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正确实施雾化吸入治疗,增强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对哮喘疗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麦伟丽 《现代医院》2012,(Z2):88-89
目的探讨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小儿哮喘急性发作98例患儿前后对照方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按常规予吸氧、抗感染、氨茶碱、激素治疗的方法;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治疗护理中,患儿没有不良反应。结论氧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哮喘快速、有效,护理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9.
梁克  李双齐  谢锐 《现代医院》2012,12(8):35-36
目的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近5年来本院行MVRC及MVRP的10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3组。1组:常规行MVRC,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33例。2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8例。3组:保留全部瓣下结构,33例。三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第1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仅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与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才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第2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第1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LVESD情况均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LVEDD、LVESD、EF、FS等值改善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有利于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恢复。完全保留瓣下结构者较仅保留后瓣者更有利于左心室正常形态的维持,术后早期恢复更快,中期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静吸复合与全凭静脉全麻在新生儿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30例,体重1.7~3.5kg,ASAⅠ~Ⅲ级。随机分成两组,静吸复合组(JX组)和全凭静脉组(JM)。两组均采用静注咪达唑仑0.2mg/kg,芬太尼3~5μg/kg经口插入ID为3.0气管导管,插管长度10cm。接JackSon-Ress回路。JX组以吸入1.5%~2.0%异氟烷麻醉维持,JM组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或芬太尼、咪达唑仑等麻醉维持。肌松欠佳时静注维库溴铵0.06~0.08mg/kg,手控呼吸,自主呼吸恢复后保留呼吸。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开始时,手术1h,手术结束时MAP、HR、SpO2、PETCO2、术中肌松药使用、术后苏醒时间、呼吸再度抑制等。结果两组患儿SpO2、PETCO2维持在正常范围;JX组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1小时MAP、HR与麻醉前相比,明显降低和减慢(p<0.01);与JM组比较,MPA、HR显著降低和减慢(p<0.01);JX组术中未使用肌松剂(p<0.01);术后两组患儿睁眼时间、呼吸再度抑制发生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变化(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用于新生儿外科手术麻醉,具有安全可靠、术中镇痛完善、肌松良好、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