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刺郄门穴对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经络理论认为,郄门穴是经脉之气聚会深居的部位。在临床缓急止痛中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笔者多年来针刺郄门穴(手厥阴心包经郄穴)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观察中确有改善心肌供血和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郄门穴的作用,我们又单选郄门穴针刺,观察针刺前后慢性冠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华佗夹脊穴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100mg/kg)皮下注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选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预防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针刺左侧胸4、胸5夹脊穴及左侧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及NO/ET-1比值及ECG的影响。结果针刺治疗能够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的含量,降低其血浆ET-1的含量,从而提高NO/ET-1比值。结论针刺华佗夹脊穴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皮功能紊乱的作用。针刺预防的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性疾病(IHD)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针刺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西医治疗共同起到协同治疗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隐匿性心肌缺血,其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基础研究也证实,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慢性心肌缺血均具有改善效应。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与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总结了针刺内关穴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心俞穴对PPI诱导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的影响,探讨针刺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机理,为针灸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频、中频、低频电针组,电针选择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心俞穴。通过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并持续滴注垂体后叶素( PPI )方法制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连续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分析T波波幅变化。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同时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心电图T波幅度有明显改善;血清SOD活性升高;心肌组织学观察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肿胀,肌间隙宽窄不一。结论:电针心俞穴对PPI诱导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证实:针刺治疗冠心病确有一定疗效。一些实验研究也观察到:针刺“内关”等体表穴位能够促进实验动物体表心电图和心外膜心电图 ST 段的恢复,改善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冠脉循环状况和心肌的氧代谢。但由于心脏对于变力性干预的敏感程度和负荷状态依赖程度的限制,目前尚不存在完善的单一心肌收缩性能指标。因此,本研究在评定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收缩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时采用了多指标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是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对于经脉与脏腑间特异性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其中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古代文献的研究到现代实验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特异性的联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阐释了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内在机制,极大地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针刺效应的研究1.1对心肌缺血影响的研究几十年的临床和实验都证明针刺手厥阴经穴位可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恢复,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心经经脉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功能和交感神经心中支放电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经脉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神门-通里”组和“太渊-列缺”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神经电信号和心功能观察指标,同时接入SKY—A4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针“神门通里”和电针“太渊一列缺”经脉段在停针即刻家兔的心力环面积和交感神经心中支电活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门-通里”组电针后4个时间段交感神经心中支放电活动显著高于“太渊-列缺”组。结论电针心经“神门-通里”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力环面积,并可提高心肌缺血状态下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优于电针肺经“太渊列缺”经脉段,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是心脏功能异常和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或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可以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衰退与衰竭。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并伴有心电图STⅡ、STaVF的抬高。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针刺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已有很长历史。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针刺能够改善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血管疾病。这些证据既有来自于临床的观察结果,又有来自于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就针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应.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心经组、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只,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针刺心经组取“神门(HT7)-通里(HT5)”经脉段,非经非穴组取大鼠臀部非经穴刺激点,各刺入3根1寸毫针,间距约2 mm;电针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3次.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结果 末次针刺后即刻(0 min),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显著增加,MAP、RPP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上升(P<0.05,或P<0.01);末次针刺后10、20、30 min,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针刺心经组大鼠HR显著下降,MAP、RPP显著升高(P<0.01).结论 针刺心经可逆转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变化,具有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确切效应.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肌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针刺防治心肌缺血具有确切的作用及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针刺防治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针刺具有清除受损心肌组织及细胞的自由基,改善其能量代谢;改善血管痉挛,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及血管新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Ca~(2+)超载,增加线粒体数目,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炎性因子的含量或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调节中枢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等作用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和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UⅡ在针刺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a')lJt,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组、针刺+尾加压素低浓度组、针刺+尾加压素高浓度组和血管紧张素Ⅱ特异性受体拮抗剂组,每组20只。针刺预处理组连续3天电针预处理,第三天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给药后即刻造模。造模成功后常规饲养24小时,处死取材,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的uⅡ、GPR14。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组织中UⅡ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GPR14含量升高,针刺预处理、针刺结合不同浓度UⅡ以及使用血管紧张素Ⅱ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均可以使缺血区心肌组织中的UⅡ含量显著升高,同时GPR14含量降低,以针刺结合低浓度UⅡ组效果最优(P〈0.01)。结论UⅡ可能是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亦称实验性心绞痛),然后分别针刺阴郄、郄门、内关穴对照观察其疗效,结果表明:阴郄和郄门穴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即实验性心绞痛有显著疗效,与内关穴的结果相当,且无副作用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采用中医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改良下腰痛评分量表(JOA)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 67%,治疗组优于常规针刺组。两组VAS和JOA评分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有效改善(P 0. 01),治疗组在改善VAS和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优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应用TUNEL法检测氧化苦参碱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研究氧化苦参碱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L型Ca2 通道蛋白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大、中、小剂量(20、10、5mg/kg)组均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氧化苦参碱大、中剂量能明显提高血清SOD活力、降低MDA水平;TUNEL法证实氧化苦参碱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RT-PCR检测结果表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L型Ca2 通道蛋白α1C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后,心肌L型Ca2 通道蛋白α1C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大鼠心肌L型Ca2 通道蛋白α1CmRNA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华夏小葱提取物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华夏小葱提取物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影响,探讨华夏小葱提取物治疗兔急性心肌缺血的机理。方法以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为实验对象,以华夏小葱提取物进行治疗,同时以速效救心丸组及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用高频心电图和心电图仪,同时记录3组药物对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观察指标有高频切迹个数、心率、ST、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等。结果华夏小葱提取物对兔急性心肌缺血时监测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优于速效救心丸对照组。结论华夏小葱提取物具有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缺血。针刺治疗心肌缺血与针刺调节脂质过氧化、调节缺血心肌能量代谢、影响其超微结构、细胞凋亡以及对心肌酶和神经中枢的调节等有关,本文就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内关”+“心俞”组(针刺观察组)、针刺“太渊”+“肺俞”组(针刺对照组),每组15只,针刺观察组选取“内关”和“心俞”穴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电流1mA,频率为2 Hz,每次刺激20min,1次/d,共3d。针刺对照组选取“太渊”、“肺俞”,电针方法同针刺观察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不电针。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NF-κB p65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针刺观察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梗死面积和NF-κB p65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lt;0.05),血清IL-1β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和针刺对照组显著降低,IL-10明显升高(P&lt;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穴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L-1β含量及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L-10含量,可能是其针刺抗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变参数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电针内关穴)、心俞组(电针心俞穴)、关俞组(电针内关和心俞穴)。通过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观察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液黏度和血流变参数的变化。结果各针刺组均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且关俞组血液黏度与血流变参数改善最明显,与内关组、心俞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针心俞和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冠心灵对冠状动脉狭窄致心肌供血不足具有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对急性心肌缺血有预防和治疗及降血脂作用。本实验观察冠心灵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因而,采用~(86)Rb观察小鼠心肌缺血状态下冠心灵对其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针刺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 ,将 6 0例急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用针刺放血和药物治疗 ,观察疗效和治愈时间。结果 ,总有效率针刺放血组 96 7% ,药物组 83 3% ;治愈时间针刺放血组平均 2 96d,药物组平均 4 92d;两组疗效和治愈时间比较均呈显著差异 (P <0 0 5)。认为急性结膜炎用针刺放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