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出院病人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宣教和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微信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及自我管理行为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FPG、2 h PG及HbA1c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行为中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及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微信对出院后糖尿病病人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血糖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2.
卢靖  孙秀敏  曲晶 《山西护理杂志》2014,(10):3512-3514
[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4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 FBG、2hPBG、HbA1 c、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帮助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适转理论在高龄糖尿病抑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人类适转理论指导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病人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BG、2hPG、HbA1c、SDS评分和生命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类适转理论对高龄糖尿病抑郁病人进行护理,可改善病人血糖控制水平及抑郁症状,提高其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娩后持续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病人产后自我行为管理及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分娩的1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妊娠期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产后持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出院后给予常规电话随访,比较两组病人自我行为管理、血糖状况、胰岛功能等。[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6个月在饮食、运动、监测、遵医行为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出院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后持续性护理干预能够增强妊娠期糖尿病病人产后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病人胰岛功能,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验式健康行为教育在糖尿病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出院时行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出院时接受体验式健康行为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疾病知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控饮食知识、运动锻炼知识、药物使用知识、血糖监测知识、并发症防治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体验式的健康行为导入课堂能有效提高T2DM病人疾病知识及院外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改善病人血糖水平,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冯佩英  陈雪容 《全科护理》2014,12(7):614-6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临床全面护理干预。出院后3个月,观察两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良好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7.
郑冬云 《全科护理》2013,(16):1533-1534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影响。[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出院后对照组按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除常规出院指导外定期进行家庭随访,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1年内再入院情况、出院1年后生化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1年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后进行家庭随访及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波动,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互联网糖尿病三级管理团队在妊娠糖尿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建立妊娠档案的妊娠糖尿病病人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妊娠糖尿病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行互联网糖尿病三级管理团队血糖管理。对两组病人随访至分娩,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血糖水平、血糖控制效果及妊娠分娩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自我管理态度、饮食依从性、自我管理效能、运动锻炼依从性、血糖监测能力及自我护理行为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FP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空腹血糖控制有效率及病人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剖宫产率、巨大儿、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糖尿病三级管理团队能有效提高妊娠糖尿病病人血糖管理能力,有利于病人妊娠期血糖的控制,降低不良妊娠结局,提高病人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4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FBG、2hPBG、HbA1c、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帮助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给予3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回院复查时采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胰岛素规范注射知信行问卷对病人进行评估及调查,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后3个月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问卷评分以及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出院3个月内共监测血糖3 580次,低血糖事件发生81人次(2.26%),对照组监测血糖2 459次,低血糖事件发生150人次(6.10%),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规范胰岛素的注射操作,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卢念培 《全科护理》2013,11(9):776-777
[目的]观察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血糖、体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 2h)、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重指数(BMI)显著降低(P<0.0 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体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院外治疗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患者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健康讲座、发放调查问卷等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宣教,定期复查。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组遵医行为与出院1年后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中感染、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使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患者中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消除其焦虑心理,减轻心理负担,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筛查糖尿病和糖代谢受损的敏感性并与空腹血糖(FBG)进行比较。方法对40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同时检测FBG和HbA1c,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三组:A1组:FBG<6.1 mmol/L,计336例,A2组:FBG 6.1-6.9 mmol/L,45例,A3组FBG≥7.0 mmol/L,19例。结果 (1)400例人群中,HbA1c≥6.0%,88例,异常率为22.0%;FBG≥6.1mmol/L,54例,异常率13.5.%,HbA1c的异常率高于FBG,P<0.05。(2)A1组HbA1c>≥6.0%,29例,占8.6%;A2组HbA1c≥6.0%,41例,占91.1%;A3组HbA1c≥6.0%,18例,占94.7%;(3)400例人群中,HbA1c≥6.0%或FBG≥6.1mmol/L,93例,异常率23.3%%。结论 HbA1c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异常的敏感性高于空腹血糖,两者联合检查有助发现更多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伴支持对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同伴支持干预。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并应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及中国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糖化血红蛋白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支持能够帮助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效改变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友支持团队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和饮食运动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病友团队支持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的自我管理活动、自我效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状态下腰围、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活动、自我效能、HbA1c、BMI、空腹状态下腰围、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病友团队支持教育能有效提高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相关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外跟踪护理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9例门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进行院外跟踪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同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SAS、SD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和自我效能的比较。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在自护行为、自我效能、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痰菌阴转率、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SAS、SDS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跟踪护理有利于患者自护意识的形成,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不同分级IgA肾病(IgAN)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诊断IgA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除疼痛和肾病负担外)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对不同分级IgAN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授权理论结合“看图对话”工具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8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试验组采用授权教育,分别于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授权能力、自护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6个月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皮下硬结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授权能力、自护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授权理论应用于“看图对话”教育中,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病人能够显著提高授权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注射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对糖尿病(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再次脑血管事件(SCE)的预测作用。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DM并发IS患者168例。入院后测定HbA1c水平,收集临床资料。依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1%)和HbA1c正常组(HbA1c<6.1%)。对所有患者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随访(每2个月一次),依据是否发生SCE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水平对SCE的预测价值。结果:与HbA1c正常组(n=75)相比,HbA1c升高组(n=93)入院时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收缩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事件组49例,HbA1c水平为(9.57±1.93)%;非事件组119例,HbA1c水平为(6.96±2.40)%,前者高于后者(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P<0.01,95%CI为0.713~0.855),取HbA1c水平6.55%为预测临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80%和64.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HbA1c水平≥6.55%时,SCE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DM合并IS患者首次入院时HbA1c水平可能对出院后18个月内SCE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