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福梅  宋宁宁  汤金霞 《全科护理》2008,6(23):2136-2136
针对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由于喉头水肿、插胃管困难者,我们采用导丝协助置胃管,取得较好效果。1用物及方法 常规鼻饲置管用物,单腔静脉穿刺包内导丝一根。病人取去枕平卧住,头稍后仰,将导丝从硅胶胃管的第3个侧孔内插入,充分润滑胃管及导丝20cm-30cm,右手捏紧胃管及导丝,使其衔接紧密,轻轻插入10cm-15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丝引导留置胃管在重症监护室困难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35例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失败病人导丝引导留置胃管的方法。[结果]1例颈部肿块并胸廓畸形病人置管失败,34例成功完成留置胃管,其中一次置管成功29例。[结论]导丝引导留置胃管可减少反复置管次数、提高留置胃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置导丝原位置管在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深静脉导管堵塞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导丝预置于肝素化后的新导管中,拔除原导管,迅速将新导管沿原穿刺点置入。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能顺利原位置管,置管后导管功能正常,局部无感染。结论预置导丝原位置管的方法既可使通道重建,又减轻了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操作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4.
5.
导丝法置管术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维持性透析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越来越多,需要采用长期深静脉置管维持血液透析者也在相应的增加。目前,临床上长期置管大多采用撕鞘套法,该法存在失血量多,血管有拐角时易导致置管受阻而失败,以及还存在涤纶套以下的隧道渗血不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将插管方法结合Seldinger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方法简便,失血量明显减少,简称为导丝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置导丝原位置管在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例深静脉导管堵塞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导丝预置于肝素化后的新导管中,拔除原导管,迅速将新导管沿原穿刺点置人.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能顺利原位置管,置管后导管功能正常,局部无感染.结论 预置导丝原位置管的方法既可使通道重建,又减轻了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操作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萨氏导丝作为空肠营养管的支撑导丝在胃镜引导放置空肠营养管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导丝组(A组,34例)和萨氏导丝组(B组,35例)。A组使用空肠营养管原有导丝,B组将空肠营养管原有导丝更换成萨氏导丝,在胃镜下用异物钳或取样钳辅助钳夹反复推送,将空肠营养管送至Treitz韧带以下。结果两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空肠营养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时间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放置空肠营养管成功率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少。萨氏导丝替换空肠营养管原有导丝,在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在鼻饲肠内营养患者胃管置入术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将84例经鼻置管行肠内营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观察组采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置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置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管过程中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黏膜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置管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意识清晰、感官正常,消化道完整无狭窄的清醒患者,可采用无导丝结合温水吞咽法行胃管置入术,此方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置管舒适度并降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插胃管是临床护士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普通病人,按普通教科书上的要求方法常规操作,一次性捕胃管的成功率为60%左右,而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的捕管成功率更低。根据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的解剖结构和病因,采用了导丝辅助鼻胃管置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我们收治1例老年脑血管病伴有严重的鼻息肉患者,对其实行鼻饲管置管喂养。现将鼻饲管置管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置管方式在脑血管疾病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脑血管疾病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鼻胃管置管组和鼻空肠置管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康复情况.结果:置管后第7天、第14天鼻空肠置管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2.
金凤然 《护理研究》2012,26(36):3376
鼻饲法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护理技术。病人由于不能经口腔进食,为保证其能摄入足够的营养及水分,常需应用鼻饲技术。近几年开始使用的导丝胃管与传统的无导丝胃管相比较由于其良好的弹性而大大提高了置管成功率。然而导丝胃管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弹、韧有余而柔软不足,尤其是在胃管头端  相似文献   

13.
杨志华  李文艳  李涛  杨茹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622-1623
食管气管瘘、纵隔瘘本是插鼻胃管的禁忌症,但为了减轻落后地区的食管瘘患者不能进食所带来的痛苦和置食管支架、胃肠外营养的巨额费用,并且通过护理和治疗,最终促进部分患者愈合,我们在2004年1月~2006年5月的临床工作中,借鉴介入治疗的方法,在X线监视下,经导丝诱导置入硅橡胶营养管或胃管7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6年5月共收治75例食管瘘患者,其中男68例,女7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57.2岁,均为食管癌,出现呛咳、刀割样疼痛或原有疼痛性质改变、发热、气短等,经食管钡透确诊为食管气管瘘、食…  相似文献   

14.
循证护理(EBN)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服务。它构建在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促进直接结果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本文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胃管置管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刘晓俊 《全科护理》2014,(14):1312-1313
对36例常规方法插管困难的病人改用导丝引导胃管置入法,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成功率达100%,病人无不适与痛苦。  相似文献   

16.
鼻饲管插管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解决了患者许多临床症状,正确测定置管长度,可有效避免发生误吸、呛咳等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避免多次插管。然而,已有证据证明,经典的鼻-耳-剑突(NEX)测量法估计的鼻饲管长度偏短,可导致患者被伤害的概率升高,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改良体外测量方法或基于NEX的校正公式进行测量,本文综述了现有的鼻饲管体外测量方法,以期为临床鼻饲管的插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正>洗胃术是抢救服毒患者最有效的首选的救护措施,多数主动服毒以及昏迷、喉部痉挛、颈部强直的患者,直接用常规的洗胃管往往操作失败或时间过长,影响急救。2001年7月~2009年7月,我院急诊科共插胃管洗胃158例,其中132例不配合或不完全配合,经采用导丝改良胃管喉镜辅助或不辅助下插管,全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对导管异位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PICC置管标准的患者700例,按照导丝后撤长度分为7组,对照组108例不后撤,观察组592例按后撤不同长度分为6组(后撤2 cm、3 cm、4 cm、5 cm、6 cm、7 cm)。对照组PICC置管时采用传统常规方法进行送管,观察组当PICC置管管路行进至头臂静脉时,患者不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进行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送管方式和后撤3~6 cm导丝的送管方式,置管异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撤2 cm、7 cm长度导丝送管方式与对照组比较,置管异位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无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导丝3~6 cm送管,以改善PICC导管前端柔软性和顺应性不足的缺点,可以有效预防置管异位,明显降低置管异位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关芬  秦英  郭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43-1645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在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628例在采取常规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基础上加用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通过血管超声检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内有无导管影或导管影是否正常,以及检查退出导丝能否顺利反送到预定刻度,来判断导管有无异位和打折;对照组555例只采取常规方法置管,最终通过X线检查有无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结果 实验组发生导管异位5例,异位率0.8%。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3例,异位率5.9%。两组患者置管导管异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血管超声检查联合反送导丝检查法对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和导管打折,能早期发现,及时调整,从而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