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比克恩丙诺片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信号挖掘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报告比值法,对FAERS数据库中2018年第2季度至2022年第1季度关于比克恩丙诺片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进行挖掘。结果 共获得以比克恩丙诺片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844份,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中位数为29(3,144)天,上报国家以美国、法国为主。挖掘出ADE信号141个,累及24个系统器官分类(SOCs),涉及10个说明书中未收录的SOCs,其中妊娠期、产褥期及围生期相关的ADE共29例次(2.44%)。对ADE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报告例次排序前20位的ADE信号中说明书中未收录的信号14个,信号强度排序前20位的ADE信号中说明书中未收录的信号18个,且CFTR基因突变和胰管破裂与药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 临床在使用比克恩丙诺片时,不仅要关注药品说明书中已有的不良反应,还需关注说明书中未提及的不良反应,此外,对于妊娠期妇女应做好用药评估,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妊娠女性药物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ADR)特征识别与分析,警示其潜在用药风险。方法 收集中草药肝损伤云系统(hilicloud.net)中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妊娠女性药物相关肝损伤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对相关药物进行相对风险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妊娠女性药物相关肝损伤报告的高频药物有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利托君等,主要用于终止异位妊娠及葡萄胎等疾病的治疗。药物相关肝损伤相对风险分析发现,妊娠女性使用甲氨蝶呤(ROR=37.52,95%CI:31.35~44.89)、黄体酮(ROR=7.33,95%CI:2.75~19.59)、地屈孕酮(ROR=6.58,95%CI:2.20~19.69)与肝损伤风险相关性较强,其中妊娠女性(ROR=37.52,95%CI:31.35~44.89)使用甲氨蝶呤比非妊娠女性(ROR=1.71,95%CI:1.47~4.36)使用发生肝损伤的风险相关性强。结论 应重视甲氨蝶呤、黄体酮等药物在妊娠女性人群中发生肝损伤的潜在风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抗HCV新药索磷布韦致消化功能障碍不良反应进行信号挖掘,为评估其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4年-2016年第1季度索磷布韦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信号挖掘,并对信号在性别、年龄和剂量中的分布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检测到17个不良反应信号,其中15个尚未被说明书收录。ROR值相对较大的不良反应信号为胃静脉曲张出血(58.41)、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7.92)、胃静脉曲张(20.02)、食管静脉曲张(17.60)、腹水(14.92)等,所有不良反应信号强度均较弱。上述信号在性别(P0.001)、年龄(P=0.009)及用药剂量(P=0.002)分布中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索磷布韦致消化功能障碍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及分析,可为全面系统地评价其目标系统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抗整合素α4β7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维得利珠单抗(VDZ)和正在研发的阿利鲁单抗(abrilumab)。VDZ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肠道选择性抗淋巴细胞迁移生物制剂, 多项研究证明了其在IBD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预测、监测和评估VDZ的疗效, 如何优化VDZ用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案等, 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现通过回顾VDZ和阿利鲁单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特别是已上市的VDZ在治疗IBD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 旨在为IBD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开发,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案有了更多选择。由于单一生物制剂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 联合治疗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 关于维得利珠单抗(VDZ)联合托法替布的研究较少, 且均集中于西方国家。现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VDZ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的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诊疗经过,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10月1日—2021年6月30日1739例AID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过程中发生的ADR,以及对ADR的干预结果。结果 注射用国产两性霉素B ADR发生率为6.96(121/1739),其中严重ADR发生率为2.01%(35/1739);男性ADR发生率为7.91%,明显高于女性的3.49%(P <0.05)。ADR类型中,肾功能异常、低钾血症、肝功能异常约占66.88%。严重ADR发生在用药后2~22 d,多数在10 d以内。根据ADR严重程度予继续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用,及时对症干预,干预有效率高达85.95%。结论 注射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中存在多种ADR,其中肾功能异常、低钾血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只要注意监测,及时干预则干预有效率高,国产注射用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3+HLA-DR+活化T淋巴细胞(简称活化T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8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96例UC患者,根据纳入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分为活化T细胞升高组和活化T细胞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活化T细胞升高组与活化T细胞正常组比较,重度UC患者更多(P<0.001),CRP和ESR水平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化T细胞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和CRP水平均呈高度相关(P<0.001)。两组患者药物疗效分析,活化T细胞升高组的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临床缓解率和糖皮质激素有效率更低(P<0.05),两组间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临床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ROC曲线分析,活化T细胞水平预测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UC=0....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阿利西尤单抗调节血脂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纳入阿利西尤单抗与安慰剂或阳性药物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3个RCT共26 4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利西尤单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安慰剂(WMD=-56.56,95%CI:-60.17~-52.95,P=0.000)和依折麦布(WMD=-31.57,95%CI:-34.15~-28.98,P=0.000);与安慰剂相比,阿利西尤单抗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RR=0.86,95%CI:0.79~0.93,P=0.000),但与依折麦布(RR=1.03,95%CI:0.62~1.70,P=0.9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阿利西尤单抗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和依折麦布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全因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和依折麦布(均P0.05),仅局部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有所增加(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能显著降低LDL-C,并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D-1/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EGFR-TKIs耐药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经一线EGFR-TKIs治疗失败后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3组:PD-1/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PD-1/L1抑制剂单药治疗组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组,比较三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及三组的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 AEs)的差异。结果 三组间ORR和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四药联合组与免疫单药组相比,中位PFS(总体:6.2个月vs 3.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OS(总体:16.1个月vs 9.4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9)。免疫四药联合组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比较,中位PFS(总体:6.2个月vs 4.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达格列净、维格列汀应用在老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平原县中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DM并CHD患者,参照随机数表法划分A组(51例,行达格列净治疗)、B组(51例,行维格列汀治疗),评价组间治疗有效率、VEGF、ET-1、N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餐后2 h血糖(2-h postprandial glucose,2 hPG)、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FPG)、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等临床指标。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及ADR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3、0.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基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文本知识库的探索性构建,尝试建立肝损伤相关ADR的大数据智能识别方法。方法 以“药物性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检索并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中5%(4152份)肝损伤相关ADR病例报告。结合医师临床再评价,分为“否定病例”“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要素的识别(不良反应名称、生化指标、临床症状),采用关键要素与临床再评价的相关性分析,以及ROC曲线确定评分阈值等构建肝损伤相关ADR智能识别方法,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价该智能识别方法的效能。结果 肝损伤相关ADR评价识别公式为:总分(M)=症状分数+指标分数+不良反应名称分数,“否定病例”与“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M=5分区分度最好(AUC=0.97),敏感度为99.57%,特异度为84.61%;“确定病例”与“疑似病例”“否定病例”在M=12分区分度最好(AUC=0.938),敏感度为87.93%,特异度为85.98%。结论 该方法将为肝损伤相关ADR大数据智能识别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有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阻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细胞球体(MTS)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NSCLC患者样本,培养MTS模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MEK抑制剂与抗PD-L1抗体对NSCLC的MTS模型生长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成功建立7个MTS模型,成功率63.6%。7个MTS模型MEK、MAPK和PD-L1均呈高表达水平。将7种MTS模型分为空白组、阿特珠单抗组、司美替尼组和阿特珠单抗+司美替尼联合应用组,阿特珠单抗组和司美替尼组产生中度抗增殖作用,细胞死亡中位数为30%和25%,联合应用组表现出高度抗增殖效果,细胞死亡中位数为45%。RT-PCR处理后,联合组IFN-γ、IL-12和IL-6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PD-L1和CTLA-4表达显著减少(P<0.05),司美替尼和阿特珠单抗组PD-L1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在NSCLC的MTS模型中,双重阻断PD-L1和MEK具有优于单一抑制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胡维林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2):1162-1164
目的分析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03~2016-09该院诊治的224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患者实施四联疗法根除Hp,之后应用奥美拉唑抑酸治疗。观察组112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Hp根除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痊愈52例,有效54例,无效6例。对照组痊愈42例,有效46例,无效24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的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2.9%,对照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患者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症状积分明显下降,有效降低了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既往未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与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患者使用VDZ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32例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占43.8%(14/32),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占56.3%(18/32)。在第6周、14周、22周、52周时,两组临床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5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临床缓解率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5)。在22周、52周时,两组内镜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内镜缓解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09)。随访期间仅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出现1例过敏性皮疹。结论 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在短期内对IBD具有较好的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VDZ治疗的22例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 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结果, 评估VDZ用药0、2、6、14周疾病活动情况、相关炎症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缓解率、临床应答率, 同时评估VDZ用药14周后的内镜应答率与内镜缓解率, 进一步分析影响VDZ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DZ用药后临床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 VDZ治疗0、2、6、14周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分别为181.01分(160.11分, 231.56分)、148.45分(134.88分, 200.52分)、127.46分(91.44分, 163.62分)、82.35分(63.50分, 121.84分), 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5.72 mg/L(3.59 mg/L, 11.10 mg/L)、2.86 mg/L(0.86 m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应答在索拉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索拉非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48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后AFP应答水平进行分组:应答组(治疗6~8个月时,与基础AFP比较,AFP下降率>20%,n=32);无应答组(治疗6~8个月时,与基础AFP比较,AFP下降率≤20%,n=16)。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生存曲线,行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与O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期与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未观察到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例。AFP应答组的客观有效率(21.88%vs 0)和疾病控制率(84.38%vs 43.75%)均高于无应答组(χ2值分别为2.530、6.668,P值分别为0.112、0.010)。应答组无进展生存期(9.9个月)、总生存期(13.8个月)均高于无应答组(6.8个月、11.1...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有关互联网智能应用于中国患者PCI术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所有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进行评价的文献39篇,合计患者5311例。PCI术后应用互联网智能程序组的生活质量[SMD=0.84,95%CI (0.58, 1.10),P<0.0001]、焦虑水平[MD=-8.22,95%CI(-10.22,-6.23),P<0.00001]、抑郁水平[MD=-9.29,95%CI (-12.50,-6.07),P<0.00001]、服药依从性[OR=3.25,95%CI(2.57,4.10),P<0.00001]、疾病认知水平[MD=9.76,95%CI(7.27,12.24),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0R=0.22,95%CI(0.17,0.29), P<0.00001],与常规术后管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基础上进行的PCI术后管理,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心理状态,提高了服药依从性,降低了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病变血管数量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我国31个省和自治区的107家三级医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确诊冠心病并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登记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病变血管数量对MACE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12 118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访1年内单支、两支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MACE累积发生分别为541例(12.7%)、551例(14.8%)和754例(18.2%)(趋势检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多支血管病变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OR=1.17,95%CI:1.09~1.24,P0.001)。结论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数量越多,其1年内MACE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患者484例,根据RDW值分为4组:A组(RDW<12.30%)、B组(12.30%≤RDW<12.90%)、C组(12.90%≤RDW<13.51%)和D组(RDW≥13.51%)。对4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随访进行比较。结果4组患者RDW、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40%、B型病变、C型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21),随访结果显示,4组患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MAC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2、P=0.002和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显著提高全因死亡(HR1.577,95%CI 1.196~2.079,P=0.001)和MACCE(HR 1.456,95%CI 1.154~1.838,P=0.002)的发生率。D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于置入DES的急性STEMI的非贫血患者,RDW升高是一个预测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Hybrid)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26例包括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在内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同期665例实施OPCAB,均为包含前降支病变在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方法,按1:l比例匹配26例患者与分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Hybrid技术组和OPCAB组。研究终点为患者随访期间的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主要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有前降支病变。分站式杂交技术组的胸腔引流量(498±206)m L,呼吸机辅助时间[(3.5±0.5)小时,平均ICU滞留时间为22.5小时,均相应低于OPCAB组分别为:(988±88)m L,P=0.02;9.6小时,P=0.035,(48.6±8.6)小时,P=0.01]。经过平均(18±9.2)个月的随访,Hybrid组与OPCAB组相比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分站式杂交技术在更小的创伤下,获得了与常规OPCAB相近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