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全面评价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 为评估我国目前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提供基线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依托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资料, 分析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等质控指标, 评价本中心结肠镜检查质量。结果研究共纳入7 562例结肠镜检查患者, 年龄(51.61±13.59)岁, 其中男4 286例(56.7%)、女3 276例(43.3%)。门诊患者4 924例(65.1%), 住院患者2 638例(34.9%)。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6 456例(85.4%), 由非专职医师(消化科或肛肠科医师)完成检查患者1 106例(14.6%)。总体腺瘤检出率、息肉检出率、盲肠插管率、肠道准备充分率分别为11.9%(900/7 562)、32.9%(2 488/7 562)、93.0%(7 030/7 562)、91.3%(6 906/7 562)。男性、高年龄段、住院患者以及由专职内镜医师完成检查患者的腺瘤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进行肠道清洁等级图片教育对于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行结肠镜检查的42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 209例,患者肠道准备前给予标准的肠道准备宣教(口头及书面); B组(观察组) 214例,在A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肠道清洁等级图片教育。评价两组患者结肠镜检查过程中肠道清洁质量、息肉检出率及盲肠插管率。肠道清洁质量以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BPS)表示,其中BBPS值≥5分表示肠道准备充分。结果 B组患者BBPS值为(6. 63±1. 766)分,中位数为7. 00分,BBPS≥5分患者占90. 7%,A组患者BBPS值为(6. 11±1. 980)分,中位数为6. 00分,BBPS≥5分患者占76. 6%,B组肠道清洁质量明显高于A组(P 0. 05)。B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48. 1%,明显高于A组(34. 9%)(P=0. 006)。B组患者盲肠插管率为93. 9%,明显高于A组(83. 3%)(P=0. 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前进行肠道清洁等级图片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及盲肠插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及中青年人大肠中不同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关系,为个体内镜医师改善不同肠段的结肠镜检查效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9名个体内镜医师2013年1月~2013年6月共进行的2 419例结肠镜检查及病理资料,其中老年组(≥60岁)453例,中青年人组(〈60岁)1 966例;按照不同年龄、不同肠段分别计算9名内镜医师平均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并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比较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53.9%、30.1%)均高于中青年组平均息肉、腺瘤检出率(38.5%、19.5%)。与右半结肠比较,中青年组左半结肠各肠段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更具良好的相关性。老年组回盲部(r=0.66,P〈0.05)、乙状结肠(r=0.77,P〈0.05)及直肠(r=0.47,P〈0.05)的息肉检出率与腺瘤检出率相关性较低;老年组左半结肠的腺瘤检出率(21.8%)与近端结肠(20.3%)无明显差别。[结论]我们应该提高对大肠不同肠段息肉、腺瘤检出率的关注程度;应适当放宽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提倡老年人尽量进行结肠镜检查,减少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并加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4.
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腺瘤特征,探讨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患者在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后120 d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分析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腺瘤的特征(包括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结肠镜检查原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大肠憩室病史及是否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不同的内镜操作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率以及腺瘤特征、患者临床特征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腺瘤漏诊的影响.结果 809例患者中271例发生腺瘤漏诊,2次结肠镜检查共检出腺瘤2134颗,漏诊腺瘤425颗,腺瘤总漏诊率为20%(425/2134);平均患者腺瘤漏诊率为33%(271/809).腺瘤体积大者,漏诊率低(P〈0.01);乙状结肠、肝曲、盲肠和升结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容易漏诊(P〈0.05);患者腺瘤数越多在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越高(P〈0.01);初级内镜医师与有经验内镜医师相比,其漏诊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腺瘤漏诊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质量监控作用。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9名内镜医师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配到质控组和对照组。质控前阶段(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1日)收集入组内镜医师进行的结肠镜检查资料。质控培训阶段(2019年6月1—30日)质控组内镜医师培训质控相关知识和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的使用说明;对照组内镜医师仅培训质控相关知识。质控后阶段(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20日)每周给质控组内镜医师反馈质控报告,而对照组内镜医师无质控报告。收集两组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资料。主要终点为腺瘤检出率,次要终点为退镜时间、息肉检出率、达盲率。结果9名内镜医师中,质控组4名,对照组5名。质控前阶段和质控后阶段共纳入结肠镜检查1 471例。质控组的腺瘤检出率及息肉检出率在质控后提高[13.7%(45/329)比7.1%(24/338), χ2=55.796,P<0.001;48.9%(161/329)比40.2%(136/338),χ2=4.071,P=0.044],退镜时间较质控前增加[5.9(3.9,7.3)min比4.1(2.8,6.1)min,Z=6.965,P<0.001]。而对照组质控后阶段与质控前阶段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37/398)比9.1%(37/406), χ2=0.329,P=0.566;33.9%(135/398)比33.0%(134/496), χ2=3.616,P=0.057;3.9(2.7,6.1)min比3.6(2.6,5.8)min,Z=1.355,P=0.175]。结论智能消化内镜质控系统结合审查和反馈模式可以实现对内镜医师结肠镜检查的质控作用,并提高内镜医师的结肠镜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内镜护士辅助观察对内镜下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总结2014-01/06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镜室行肠镜检查病例,随机分为2组,1组由单独内镜医师观察,另外1组增加1名内镜护士共同观察屏幕寻找病变,分析内镜下息肉及腺瘤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1192例患者完成结肠镜检查,协作组息肉检出率明显提高(33.19%vs 27.81%,P=0.000),两组的腺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20.88%vs 20.55%,P=0.889).协作组的小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医师组(P=0.006),左半结肠及右半结肠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医师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7).结论:训练有素的内镜护士作为一个额外的观察者参与观察是一个提高结肠镜下息肉检出率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腺瘤特征,探讨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患者在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后120 d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分析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腺瘤的特征(包括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结肠镜检查原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大肠憩室病史及是否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不同的内镜操作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率以及腺瘤特征、患者临床特征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腺瘤漏诊的影响.结果 809例患者中271例发生腺瘤漏诊,2次结肠镜检查共检出腺瘤2134颗,漏诊腺瘤425颗,腺瘤总漏诊率为20%(425/2134);平均患者腺瘤漏诊率为33%(271/809).腺瘤体积大者,漏诊率低(P<0.01);乙状结肠、肝曲、盲肠和升结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容易漏诊(P<0.05);患者腺瘤数越多在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越高(P<0.01);初级内镜医师与有经验内镜医师相比,其漏诊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腺瘤漏诊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结肠镜检查中大肠腺瘤的漏诊率及漏诊腺瘤特征,探讨腺瘤漏诊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患者在初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腺瘤后120 d内进行结肠镜复查,分析2次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腺瘤的特征(包括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结肠镜检查原因、腹部及盆腔手术史、大肠憩室病史及是否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不同的内镜操作医师.分析不同类型腺瘤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漏诊率以及腺瘤特征、患者临床特征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水平对腺瘤漏诊的影响.结果 809例患者中271例发生腺瘤漏诊,2次结肠镜检查共检出腺瘤2134颗,漏诊腺瘤425颗,腺瘤总漏诊率为20%(425/2134);平均患者腺瘤漏诊率为33%(271/809).腺瘤体积大者,漏诊率低(P<0.01);乙状结肠、肝曲、盲肠和升结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平坦型腺瘤容易漏诊(P<0.05);患者腺瘤数越多在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越高(P<0.01);初级内镜医师与有经验内镜医师相比,其漏诊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存在部分腺瘤漏诊,腺瘤漏诊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数目以及结肠镜检查操作医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端锯齿状息肉的检出情况并筛选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22位医师完成的9 010例结肠镜检查,计算腺瘤检出率(ADR)和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率(PSDR),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两者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医师的PSDR。结果22位医师的全部受检者平均ADR为30.07%(20.00%~40.78%),PSDR为4.70%(1.52%~9.28%),男性PSDR为女性的1.38倍(OR=1.38,95%CI:1.13~1.69,P<0.01)。≥50岁受检者3 560例(39.51%),平均ADR为45.01%(28.99%~57.78%),PSDR为6.08%(2.07%~10.56%)。在≥50岁受检者中,ADR与PSDR存在中等相关性(r=0.48,P=0.02),男性PSDR为女性的1.36倍(OR=1.36,95%CI:1.04~1.80,P=0.03)。内镜医师是近端锯齿状息肉检出的显著危险因素(P<0.01),与检出率最高的医师相比,其他医师PSDR的OR值范围为0.16(95%CI:0.06~0.40;P<0.01)到0.83(95%CI:0.53~1.32;P=0.44)。结论 近端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以及5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多见,检出率与内镜医师显著相关,不同医师的检出率差异巨大,结肠镜检查存在漏诊锯齿状息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中的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及其年龄分布情况,为确定我国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提供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间进行“体检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性别、年龄组、肠道准备质量分别计算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各组间率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共有1928例患者完成体检全结肠镜检查。总的息肉检出率为19.55%[95%CI(17.78%-21.32%)],男性为23.87%,女性为10.00%。40~70岁各年龄组息肉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总的腺瘤检出率为11.48%[95%CI(9.69%~13.28%)],男性为14.68%,女性为5.11%。40—70岁各年龄组腺瘤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肠道准备优良组息肉检出率显著优于较差组(P〈0.05)。结论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男性较之女性有更大的息肉、腺瘤发生风险。肠道准备质量对息肉检出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结肠癌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实现对结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结肠癌的诊断率与结肠镜检查质量密切相关,而结肠镜检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肠道准备、退镜时间、内镜技术、盲肠插管率和患者舒适度对结肠镜检查质量的影响及其控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结肠镜对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我国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中盲肠进镜失败比例,分析失败病例特点并探讨导致进镜失败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2008-01/2010-09于上海长海医院结肠镜检查室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按受检原因筛选平均风险人群,按照是否完成盲肠进镜分为两组,组间性别、年龄、肠道准备质量和息肉检出率差异应用χ2检验.对盲肠进镜失败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有10164名平均风险受检者接受了结肠镜检查,其中盲肠进镜失败组613人,占6.0%.与盲肠进镜成功组患者相比,盲肠进镜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和息肉检出率更高、肠道准备质量较差(P<0.05),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别.导致狭窄的占位性病变是盲肠进镜失败的首要原因,肠道准备欠佳次之.盲肠进镜失败组中共检出浸润癌253例,浸润癌检出率为41.27%.结论:高龄、肠道准备欠佳是盲肠进镜失败的相关因素.盲肠进镜失败时腺瘤检出率偏高的现象与浸润癌的检出关系密切.我国平均风险人群结直肠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偏高.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综合分析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基本情况、诊疗现状等信息,为提高与规范云南省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开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医疗质量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内镜中心(室)设置、人员配置、诊疗技术及诊疗量、质量控制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43家县域医院参加调查统计,消化内镜中心(室)平均仅1.74个操作间,内镜主机平均1.42台,胃肠镜数量平均4条,143家县域医院内镜中心(室)的超声内镜主机共10台,小肠镜主机仅2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仅4家县域医院在开展。省内县域医院专职消化内镜医师共392名,能够完成四级手术的医师仅占医师总人数的18.62%(73/392),其中掌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医师比例仅6.12%(24/392)。省内县域医院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率仅19.48%(1 133/5 817),其中食管癌早期诊断率21.04%(276/1 312)、胃癌早期诊断率19.53%(397/2 033)、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18.61%(460/2 472)。结直肠腺瘤检出率12.83%(12 207/95 148),盲肠插管成功率70.49%(67 067/95 14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率为12.54%(221/1 763)。结论 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配置、诊疗技术水平、质量控制指标整体水平较低下,仍需要在完善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服务能力、诊疗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对于不同风险分层人群的肠道准备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需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08例,其中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108例和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100例。利用区组随机化法,将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分为A组(乳果糖+聚乙二醇组)54例和B组(聚乙二醇组)54例,将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分为C组(乳果糖+聚乙二醇组)49例和D组(聚乙二醇组)51例,观察各组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进镜及退镜时间、息肉及腺瘤检出率、不良反应等。结果 在肠道准备高风险人群中,A组波士顿评分、腺瘤检出率[(6.35±1.15)分、46.3%]显著优于B组[(5.76±0.89)分、22.2%,P均<0.05],A组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显著短于B组[(1.20±0.85)h比(3.29±2.93) h,P<0.05]。A、B两组肠道准备充分率、息肉检出率、排便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肠道准备低风险人群中,C组患者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显著短于D组[(1.65±1.35)h比(3.42±2.64)h,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44.9%比64.7%,P<0.05)。C、D两组肠道准备充分率、波士顿评分、息肉及腺瘤检出率和排便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肠道准备高风险患者中,采用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清肠方案效果优于传统聚乙二醇方案,能提高波士顿评分、腺瘤检出率,缩短首次排便间隔时间,且安全性好,优势明显。而对于肠道准备低风险患者,采用乳果糖联合聚乙二醇方案与传统聚乙二醇方案比较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2020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服务质量。方法 纳入国家医疗质量信息网络收集的2020年消化内镜相关数据,进行数据质量评价和筛选后,对我国整体和不同类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基本情况、消化内镜诊疗情况、消化内镜过程与结果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调查共纳入3 714家医院,各医院完成消化内镜诊疗例次3 562.5(1 299.75,8 426.75)例次,消化内镜医师数4(2, 7)名,人均年完成内镜操作900(500,1 452)例次。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检出率为17.46%(110 069/630 265),结肠镜盲肠插管成功率为95.43%(6 976 521/7 310 970),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选择性深插管成功率为94.21%(121 666/129 149),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全切除率为92.68%(93 536/100 924)。消化内镜诊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05‰(1 316/26 499 108)]及死亡率[0.003‰(80/26 499 108)]保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2020年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及安全性整体较高,但仍存在消化内镜人力资源短缺、内镜医师消化道早期肿瘤诊断能力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以及治疗肠道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结肠镜检查中,肠道准备充分与结肠镜检查的成功密切相关。高质量的肠道准备够提高病变检出率~([1-2]),可以降低扁平息肉的漏诊率;降低结肠镜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节省时间,有效的控制肠镜检查的成本~([3-4])。反之,肠道准备质量差会影响息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乙状结肠的方法,研究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1~31日经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结检查的1 800例患者,随机抽取900例患者进行乙状结肠的二次进镜观察,分析乙状结肠单次进镜与二次进镜的腺瘤性息肉检出率情况。 结果1 800例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共832例患者检查结肠腺瘤性息肉,其中乙状结肠单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780枚,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共检出乙状结肠腺瘤1 080枚。 结论在本研究中,乙状结肠二次进镜可提高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对降低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重复进镜观察的方法研究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900例患者,随机抽取其中300例患者行二次镜检,300例患者行三次镜检,检查过程中严格控制内镜医师经验、进镜方式、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等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因素,记录检出息肉的特征(数量、位置、形态、大小、病理类型)。比较同一患者前后两次进镜和三次进镜观察发现的息肉特征;比较第1次进镜组、第2次进镜组和第3次组检出的息肉特征;进一步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直肠息肉镜检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多发性息肉、升结肠息肉、横结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无蒂息肉、小息肉(≤5mm)漏诊率较高(P均<0.05),而病理类型与息肉的漏诊无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为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第2次进镜组较第1次进镜组的息肉检出率高,但第3次进镜组与第2次进镜组息肉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大小均是其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二次进镜观察的方法有可能使息肉的检出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