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引起全球关注,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和咳嗽,几项研究报告称,受感染的患者患有胃肠道症状。人体肠道被大量微生物定植,包括数万亿种细菌,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现有数据结果显示有相当比例的COVID-19患者存在肠道微生物群失调问题并在病毒清除后持续存在,因此,肠道微生物与SARS-CoV-2病毒感染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接受重症监护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采取微生态平衡治疗,可补充微生态调节剂,减少细菌移位所导致的继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指出:加强支持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目前虽肯定了益生菌制剂改善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维持机体微生物群中平衡的意义,但具体的应用方案如益生菌种类、剂量、使用方案等因素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总结现有肺炎相关的微生态制剂应用证据,形成针对COVID-19的益生菌临床应用方案,为开展COVID-19及其他传染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对于维持宿主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者关系失衡则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功能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BS患者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的治疗也取得部分疗效,通过对正常人和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比较,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感染、抗生素、应激、肠道酵解异常五个方面,将近年肠道微生态与IBS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免疫、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发现IBD与真菌微生物群存在密切关系:(1)真菌在肠道中正常定植,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员;(2)IBD患者存在微生物群失调,真菌分布异常可能参与IBD发生或者进展;(3)粪便微生物移植、微生态制剂等在IBD治疗中已有初步疗效;(4)IBD患者肠道内真菌群落的改变是继发于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还是IBD的独立病原学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真菌菌群在IBD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性进展与微生态制剂在IBD治疗进展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内科》2021,(4)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群落,由细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组成。宿主从出生到死亡,其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不断变化并深刻影响着宿主的免疫系统与代谢。成年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不会发生自发性显著波动,但生存环境、地理因素、饮食习惯及抗生素治疗等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会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疾病、癌症等问题。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以及饮食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旨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诊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爆发,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300万例,对于COVID-19的生物学特性仍未完全明确,尚无特效治疗方案,需要靠自身免疫调节。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微生态系统对于肠道的正常和病理免疫反应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通过肠-肺轴可以间接调节肺的免疫功能,因此应重视肠道在COVID-19中发挥的作用。本文总结了COVID-19与肠道及其微生态的关系,期望能够为COVID-19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底,中国暴发了一场不明微生物引发的病毒性肺炎。经研究确认,该不明微生物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2020年2月,WHO将SARS-CoV-2感染的肺炎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随着对SARS-CoV-2及其引发肺炎研究的深入,SARS-CoV-2特点、COVID-19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治技术等研究内容陆续在国内外杂志报道。本文对已开展的COVID-19研究工作梳理总结,围绕溯源分析、检测手段、临床表现、药物研发、病毒传播等5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失调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殿元  潘令嘉 《胃肠病学》2001,6(4):F002-F004
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生存着100万亿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主要为细菌,有100余种,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中最常见菌种有10余种:①菌数最多的菌种有类杆菌、优(真)杆菌、消化球菌及双歧杆菌,每克粪便含有10—1000亿个(109-11/g)细菌。这些细菌都是专性厌氧菌,为常住(原籍)的膜菌群,具有合成维生素、蛋白质,免疫激活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尚有解毒和清理肠道内环境作用。正常而健康的专性厌氧菌肠菌群构成宿主对外袭菌的定植抗力,即形成防止外袭菌定植的屏障,具有重要的防御感染的能力。②菌…  相似文献   

9.
尽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中定植的大量微生物在肠道疾病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是共识。既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细菌导致肠道炎症,而忽略了肠道中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对IBD的影响;并且饮食因素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IBD症状上的重要作用也被很多研究者所忽略。近年来,"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整体的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方法也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态重建在IBD治疗中的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引起大流行,该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部分变异株在病毒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多方面发生变化。无症状感染和有症状感染的COVID-19患者在免疫特征上存在异质性;不同年龄阶段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无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疫情控制需依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如核酸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质疫苗等。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临床表现、治疗和疫苗等方面文献的复习,展现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共生并相互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炎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相关,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及改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及治疗作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饮食、药物调节,重建肠道微生态则有助于改善疾病。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及炎性肠病中的作用及目前在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低聚木糖与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胃肠微生物区系是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他影响肠道的多种生理功能,并对机体的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维持和肠黏膜免疫的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间互惠共生,形成一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维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和抵御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和入侵.当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就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导致...  相似文献   

13.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约有1×1014 个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及真菌等,其中最主要为细菌,称为肠道菌群[1].1966年,Wolochow首先提出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一词,指原存在于肠腔内的细菌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进入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系统,继而进入体循环以及肝、脾、肺等远隔器官的过程[2].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中含有广泛多样、宿主特异性的微生物群,它们不仅适应了胃肠道中独特而多样的环境,而且能对外界各种变异原迅速作出反应,通过一系列生化信号与宿主相互作用,协调营养物质交换,调控免疫功能。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在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之上,肠道菌群失调可参与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宿主的关系,对近年来发现的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包括肠道内微生物通过复杂的代谢活动影响宿主的生理、心理及病理活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肠黏膜屏障理论、肠肝轴理论等方面,对目前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研究做一综述,以初步分析当前肠道微生态失衡对常见肝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对常见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维持肠道微生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胃肠道壁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能对细菌信号作出反应,为肠道运动和微生物稳态的关键生物过程提供基础。本文主要讲述肠道微生物相关的结肠动力学机制,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信号转导、与Toll样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菌代谢产物与结肠动力的相关关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也探索了细菌微泡充当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间通信的连接桥梁的观点。为结肠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从而促进肠道动力相关疾病的病因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突出难题。免疫应答障碍在 COVID-19的发生及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重症 COVID-19患者循环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细胞出现显著功能障碍及凋亡增加,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失调。多种免疫调理措施,如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抗体、胸腺肽 α及恢复期患者血浆等,在减缓重症 COVID-19进展及改善预后方面可能发挥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改变、肠壁通透性增加及初级胆汁酸水平降低可导致细菌移位增加,且肠-肝轴的提出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对肝硬化产生负面影响。口腔经食管、胃与肠道相通,一旦口腔微生物与宿主建立的互利关系被打破,即菌群失调,则很有可能成为全身炎症的来源,并通过菌群移位、免疫等途径促进肝硬化的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口腔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成为近来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主要综述口腔微生物群组成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作用机制,探究其在肝硬化中的作用及意义,为肝硬化患者评估临床治疗预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14例COVID-19疑似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 探讨多种病毒同时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发热门诊COVID-19疑似患者SARS-CoV-2核酸,利用基因芯片恒温扩增技术检测SARS-CoV-2核酸阴性患者其他常见的18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114例COVID-19疑似患者SARS-CoV-2核酸均为阴性,有21例感染了非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率达18.42%,21例患者中共检测出10种呼吸道病毒,包括冠状病毒NL63/229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乙型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1型、人副流感病毒3型、人偏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季节性H3亚型、肠道病毒/鼻病毒。其中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最多,有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有5例。有3例患者同时感染2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柯萨奇病毒A16型混合感染、冠状病毒NL63/229型与人副流感病毒1型混合感染、甲型流感病毒与甲型流感病毒季节性H3亚型混合感染。结论 在应对本次SARS-CoV-2疫情中,针对COVID-19疑似患者中,要注意鉴别SARS-CoV-2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及时有效地排除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内流行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Ⅱ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炎症性肠病是发生在胃肠道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肠黏膜组织内免疫系统对肠道微生物抗原过激反应等有关。因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接受免疫调节制剂治疗后出现免疫功能抑制,有可能增加SARS-CoV-2感染的风险,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