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内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urs in colorectum,LST),是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kudo sinea)[1]首先提出的一类起源于大肠粘膜的平坦隆起型病变,因其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更易癌变,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收集我院内镜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所诊治的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21例,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在侧向发育型大肠肿瘤(LST)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LST、大肠腺瘤、大肠腺癌及其正常黏膜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 Sur-vivin在大肠腺癌(61.9%)高表达,良性LST(21.7%)和大肠腺瘤(20.6%)表达降低,而在正常黏膜组织不表达。Cas-pase3在正常黏膜高表达(90.9%),在良性LST(60.9%)和大肠腺瘤(64.7%)表达降低,在大肠腺癌(42.9%)低表达。结论良性LST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与大肠腺瘤没有统计学差别,都是癌前病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征,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进行的463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发现病灶后均进行黏膜染色,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分析及随访结果。结果 4636例患者共检测出LST 32处,其中颗粒均一型10个(46.6%),结节混合型15个(25.9%),平坦隆起型6个(18.1%)、假凹陷型1个(7.8%)。病变分布:直肠15个(46.8%),乙状结肠6个(19.7%),降结肠5个(15.6%),横结肠3个(0.09%),升结肠3个(0.09%)。病理检查:32处病变中,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锯齿状腺瘤3例,其中有3例合并早期癌变,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sm1癌。结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肠肿瘤,不同于一般的腺瘤,需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结合染色内镜,对LST进行内镜下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3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09例大肠LST患者,并根据病变大小分为直径≥30 mm及直径30 mm两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学分型、组织病理类型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变部位、内镜下分型、组织病理及上皮内瘤变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好发于直肠(75.4%,4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发于直肠(36.5%,19/52)及近端结肠(44.4%,21/52);直径≥30 mm的大肠LST以结节混合型为主(61.4%,35/57),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颗粒均一型(51.9%,27/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为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89.5%,51/57)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7.9%,3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绒毛管状腺瘤(78.8%,41/52)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6%,44/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内瘤变+浸润癌的百分比分别为42.1%(24/57)和15.4%(8/52)(P 0.05)。结论 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肿瘤,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LST直径≥30 mm时好发于直肠,内镜下形态学类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组织中绒毛成分较多,恶变潜能更高,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Bcl-2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Bcl-2和Caspase9的基因表达改变,及其与大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Bcl-2和Caspase9的表达。结果正常粘膜中Bcl-2表面上皮表达阴性,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正常粘膜中Caspase9广泛表达于胞浆中,在腺癌组明显低于腺瘤组和LST良性组(P0.05),而LST良性组与腺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LST良性组与大肠腺瘤组在Bcl-2、Caspase9等基因的改变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样是癌前病变,Caspase-9和bcl-2同样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在大肠肿瘤的恶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历,收集相关病历的发病部位、年龄、大小、内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和病理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ST内镜下不同分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ME-NBI能有效预测LST病理类型,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直肠部位及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LST-G-M)的LST易癌变,在肠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直肠部位的病变及LST-G-M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老年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9月在外院及该院检查发现,并在该院拟行ESD的LST患者,其中老年组(≥60岁)53例,中青年组(30~59岁)37例,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病变形态分型、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病变形态分型,老年人以结节混合型(LST-G-M)为主,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青年组以平坦隆起型(LST-NG-F)为主,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老年人以Ⅲ_L型、Ⅳ型为主,青年组以Ⅱ型、Ⅲ_L型为主,Ⅱ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变好发于直肠,尤其以老年组明显,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次是升结肠,其余均少见,左半结肠的发病率高于右半结肠;病理情况,老年组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为主,容易伴局部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人LST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若老年人检查发现LST,排除手术禁忌后应及时行内镜下切除;ESD是治疗大肠LST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人LST的治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定义是LST病变直径10mm以上,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包括颗粒集簇样及非颗粒型病变。这类肿瘤与结肠癌关系密切,临床必须高度重视。随着本院内镜技术的发展,本科通过内镜常规染色、超声内镜确定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155医院收治的在NBI下行ESD治疗的21例大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大肠LST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NBI下行ESD治疗大肠LST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5例直径2.0 cm的LST病变纳入研究,治疗前采用染色放大内镜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病灶黏膜,完成内镜评估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内镜下治疗指证。研究分析LST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内镜分型和病理结果,统计观察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随访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65例结肠LST肿瘤直径2.0~5.0 cm,平均直径(2.4±1.7)cm,病灶部位直肠28例(43.1%),乙状结肠11例(16.9%),降结肠6例(9.2%),结肠脾曲2例(3.1%),横结肠9例(13.8%),结肠肝曲4例(6.2%),升结肠2例(3.1%),盲肠3例(4.6%)。LST内镜分型中形态呈颗粒均一型23例(35.4%),结节混合型27例(41.5%),扁平隆起型13例(20.0%),假凹陷型2例(3.1%);LST病理结果 :管状腺瘤12例(18.5%),管状绒毛状腺瘤19例(29.2%),绒毛状腺瘤26例(4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10.7%),黏膜内癌1例(1.5%)。65例LST病灶均应用Pre-cut-EMR成功切除,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时间(18.0±11.7)min,整块切除率100.0%,完全切除率100.0%,术中即刻出血5例(7.7%),术后7天内迟发出血1例(1.5%),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肠镜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应用Pre-cut-EMR能完全切除直径2.0 cm的LST病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34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包括术前护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监护和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随访。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病灶切除术,2例病变分块切除,1例病变未能全部切除,完整切除率91.18%。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住院5~14 d,平均7 d。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有效的术中配合和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形态、病理特点及治疗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10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完整、整块切除的病理特点(即非浸润性的低度异型性肿瘤、非浸润性的高度异型性肿瘤、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和浸润癌)与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大小、内镜形态的相关性及内镜治疗安全性。结果结直肠LST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及以下发病率31.43%(33/105),60岁以上发病率68.57%(7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直肠好发,发病率为46.67%(49/105),其次升结肠,发病率为28.57%(30/105),直肠与降乙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与降乙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发生非浸润性的高度异型性肿瘤和浸润癌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G)浸润癌发病率3.61%(3/83);非颗粒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NG)浸润癌发病率22.7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最大直径20 mm浸润癌发病率5.66%(3/53),病变最大直径≤20mm浸润癌发病率9.62%(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类型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发病率39.05%(41/1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及以上(HGIN、包含浸润癌),发病率60.95%(6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T-G与LST-NG发生LGIN、HGIN、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概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2.86%(3/105)、迟发性穿孔发生率0.95%(1/105),经内镜下止血、荷包缝合穿孔部位痊愈,未中转外科手术治疗。非浸润性肿瘤ESD术后病理提示:2例水平切缘可见低级别管状腺瘤,1例水平切缘不肯定,6个月~1年复查内镜3例均复发。浸润癌8例,侵犯黏膜下层,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5例,未追加外科手术;侵犯黏膜下层,脉管可见癌栓,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2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病理未见明确癌残留,脉管内未见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1例放弃外科手术。结论 LST发病率与年龄和部位有关,浸润癌的发生与生长形态特征有关;60岁以上患者非浸润性的高度异型性肿瘤及浸润癌发病率高,尤其内镜表现为LST-NG的发生浸润癌概率高。内镜下治疗LST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病理能提供预后及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16-3017
回顾性总结40例确诊为LST患者联合超声内镜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效果,归纳分析其治愈情况,病理特征及并发症情况。40例联合治疗患者,病理检查证实:颗粒均一型9例(22.5%),结节混合型17例(42.5%),扁平隆起型14例(35%),假凹陷型0例(0%)。手术操作平均时间为55±9min,病变整块切除率97.5%(39/40),治愈性切除率100%(40/40),穿孔发生率为2.5%(1/40),迟发型出血发生率0%,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无1例转移、复发。EUS和ESD联合治疗LST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组织谐波声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常规二维超声即基波声像 (FI)采用传统成像方法 ,探头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相同。而组织谐波成像 (THI)与基波声像不同 ,探头只接收二倍于发射频率的谐波即二次谐波 ,并对其放大而成像。THI使声束宽度变窄 ,并减少侧辨反射 ,提高信嗓比及图像的分辩力 ,对比度 ,使图像的质量得以改善。我们利用THI这一优点 ,对大肠肿瘤进行THI成像 ,从而获得在过去传统扫描中被掩盖的信息 ,以便进一步提高对大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60例大肠肿瘤患者 ,其中男 3 5例 ,女 2 5例 ,年龄 16~ 82岁。分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