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1998—2012年收治的3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0例中,内科保守治疗27例,手术治疗3例,全部治愈无死亡。从临床特点分析,夜间发病者占40%(12例),进食高脂肪食物者20%(6例),口服避孕药者10%(3例),有心脑血管病史者60%(18例),过度劳累者占13.3%(2例),所有患者均有腹痛及血便症状,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阳性结果,影像学检查仍为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主要手段,53.3%(16例)患者结肠镜下表现较为典型。结论具有典型腹痛,血便症状,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病史,夜间发病及进食高脂肪食物者要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HN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胃肠炎型6例、肠出血型27例、腹膜炎型13例、肠梗阻型9例、中毒性休克型2例。结果 57例患者中早期诊断51例(89%)、误诊6例(11%),治愈49例(86%)、死亡8例(14%),保守治疗49例(86%)、手术治疗8例(14%)。结论 AHNE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以及综合规范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激素依赖、反复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每次复发均合并腹痛、腹胀、腹泻及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随肾脏疾病的缓解而好转,最终诊断为IgA肾病(微小病变型)合并缺血性肠病.  相似文献   

4.
腹部Castleman病(附16例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Castleman病(CD)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95-2003,对8篇文献中共16例腹部CD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灶性CD(LCD)9例,腹块、腹痛为主要表现,少有或仅有轻度系统症状;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4例,混合型3例,浆细胞型2例;局部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多中心CD(MCD)7例,腹痛为最常见症状(66.7%),85.7%有系统症状,易误诊为淋巴瘤和腹腔淋巴结核;病理分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2例,透明血管型1例;广泛手术切除仍易复发.结论腹部C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剖腹探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MCD可予化疗和/或放疗.密切随访可早期发现复发和继发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克罗恩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冬华  黄斌  宋效成 《内科》2008,3(3):364-366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克罗恩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以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长期发热、消瘦、腹块为临床表现,有的合并肠外表现,病变以回肠末端最多见,表现为肠管狭窄、僵硬,局部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糜烂,病变呈节段性改变,中间粘膜正常。病理有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或炎细胞浸润,累及肠壁全层,局部形成溃疡,有时可见裂隙。治疗缓解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手术复发3例。结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影像联合活检,加强临床与病理医师沟通是及时和正确诊断的关键。治疗宜个体化选择方案,以皮质类固醇及水杨酸为一线药物,手术具有积极意义,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结肠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及继发炎症,是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中最常见的类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有其相对特征性,也有非特异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将有助于该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3例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单纯呕血者6例,呕血伴黑便者5例,单纯黑便者2例,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内镜检查:其中11例经内镜确诊(11/13,85%),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1%(10/11).4例经手术治疗(4/13,31%),其中2例内镜治疗失败者在内镜钛夹指引下实施确定性手术,另2例内镜漏诊者靠手术探查或术后病理确诊.10例随访患者无1例复发.结论: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关键;内镜为该病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腹部血管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或腹部血管彩超、电子结肠镜、治疗等。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3例,2例经手术治疗,1例发病72h内死亡。慢性缺血性肠病9例,8例经内科治疗好转,1例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诊断、早治疗较重要,出现肠坏死预后差。慢性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及灌注不足,内科治疗疗效良好。肠道排空障碍可能是IBD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诊断、手术及术后维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及诊断、手术情况及诊断、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克罗恩病误诊率高,术前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的仅3例,误诊率为84.21%.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系症状为主,19 例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0.
小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点,提高SIST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SIST50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病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0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贫血39例(78.0%),消化道出血30例(60.0%),腹痛22例(44.0%),腹块17例(34.0%)。各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B超32.0%(16/50)、胃镜38.4%(10/26)、钡造影75.0%(9/12)、多层螺旋CT91.8%(22/24)、双气囊小肠镜(4/4)。病理:低度以下恶性程度11例(22%),中高度恶性39例(78%);免疫组化:CD117:阳性89.4%(42/47)、CD34:阳性63.8.%(30/47)。术前转移20.0%(10/50),术后发生转移7例。同时存在或再发其他肿瘤共5例。结论 SIST常见临床表现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腹部螺旋CT结合消化内镜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水平;SIST多为恶性,容易转移及合并其他肿瘤,需终身随访。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缺血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肠道血流不能满足代谢需要导致大肠的特定肠段非感染性的炎症。IC病因多样,小血管病变、休克导致的全身血流灌注不足、缩血管药物的使用、腹部血管手术、便秘等可导致IC。老年人高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的痉挛性腹痛、腹泻、排便急迫感和便血。结肠镜及活检病理检查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数患者为一过性的非坏疽型的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重度缺血出现结肠全层坏死、穿孔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8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表现为发热14例(占77.7%),腹痛9例(占50.0%),发热病程为1周至12个月,平均热程为2个月。其他较常见症状体征为腹胀4例(占22.2%)、盗汗4例(22.2%)、乏力5例(占27.8%)、纳差7例(38.9%)、贫血7例(38.9%)、脾肿大9例(占50%)。手术及病理诊断12例,1例胃液发现抗酸杆菌确诊,5例经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确诊。18例病人中10例合并脾外结核。确诊前误诊9例(50%)。2例病人死亡,余16例均经手术及或1年以上的抗结核治疗,经随访预后良好。结论脾结核以长程发热和腹痛为突出表现,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靠脾切除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选择性手术治疗及系统性抗结核治疗是脾结核的主要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通过对33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临床特点.结果 3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胰腺分裂症(pancreas divisum,PD)的临床特点,为PD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18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18例PD患者均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72.22%)有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史,4例(22.22%)有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史,1例(5.56%)患者仅表现为慢性胰源性腹痛。18例患者均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确诊,其中8例行胰腺CT,检出率为37.50%(3/8),9例行MRCP,检出率为33.33%(3/9)。治疗手段包括结合ERCP行副乳头扩张术、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胰管支架置入术(16例,88.89%),内科保守治疗(2例,11.11%),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PD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ERCP是PD诊断的"金标准",内镜下治疗是该病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 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11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8年7月110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GIST主要起源于胃(50.9%)和小肠(31.8%),103例(93.6%)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手术病理结果发现良性14例(1 2.7%),交界性37例(33.6%),恶性59例(53.6%).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2%(108/110)和77.3%(85/110).81.8%的患者进行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15例手术时已转移的GIST和6例复发的GIST行伊马替尼治疗,15例可评估,临床获益率80.0%.结论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须依赖大体标本或免疫组化病理结果,CD117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延长晚期GIST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7例IPMN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7例IPMN病人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4.13±11.62)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疼痛,共22例(59.5%);其中主胰管型16例(43.2%),分支胰管型13例(35.1%),混合型8例(21.6%);胰腺磁共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MRCP)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68.7%(11/16),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内镜(EUS)的诊断符合率均为50.0%(15/30,2/4);病理诊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24.3%),中度不典型增生20例(54.1%),重度不典型增生6例(16.2%),浸润癌2例(5.4%)。不同恶性程度IPMN病人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3月(3~72月),死亡2例,失访13例,5年生存率达94.6%。结论 IPMN在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影像学检查阳性率有待提高,手术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8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pancreatitis, RAP)的病因, 临床、内镜、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9/2007-12收治的84例RAP(复发组)及67例初发性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复发组中胆道疾患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7% vs 38.8%, P<0.01). 复发组中放射痛、黄疽、肠梗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复发组胰腺回声粗强者(38.3%)、胰管扩张者(21.3%), 胆囊炎症、结石和胆总管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ERCP复发组发现胆总管结石、扩张者显著高于对照组(35.8% vs 11.6%, 32.1% vs 9.3%,P<0.01或P<0.05). 84例RAP患者中20例手术治疗, 48例保守治疗, 16例内镜治疗, 其中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各死亡患者3例, 内镜治疗无死亡.结论:RAP最常见病因为胆道疾患、饮食不当、酗酒; 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因, 可有效减少其复发; 内镜下诊断和介入治疗是微创、疗效确切的手段,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肠病时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肠病在我国常见,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是老年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缺血的60%左右,占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3%~9%,具有一系列结肠缺血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粘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当缺血性肠病发生时,由于肠壁的缺血,患者除出现腹痛、便血等典型症状外,还可有多种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肠功能紊乱,对缺血性肠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14例(77.8%),男女之比为1:2,伴有相关基础疾病者15例(83.3%),主要表现为腹痛17例(94.4%),腹泻11例(61.1%)及血便16例(88.9%),病变部位多数位于左半结肠(93.3%).结论 对于急性下腹痛伴便血的患者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判断预后及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