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具核梭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核梭杆菌参与结直肠癌进展和化疗耐药的机制作一综述,并讨论了具核梭杆菌作为生物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及目前可以深入研究的抗具核梭杆菌侵袭的疗法。  相似文献   

2.
3.
结直肠癌是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虽得到广泛发展,但许多方案的使用对晚期患者预后仍不尽如人意,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探索。肿瘤微环境已被证明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肿瘤微环境相关细胞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肿瘤微环境内的相关细胞在遗传上是稳定的,因此可能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有关肿瘤微环境相关细胞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关系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现就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步上升,其发病机制为肠道慢性炎症、免疫失调、菌群失衡等。NLRP3炎症小体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被多种物质激活,诱发肠道慢性炎症及免疫失调、细胞焦亡等,目前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聚焦NLRP3炎症小体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中医药通过NLRP3炎症小体通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唐琳  刘波 《山东医药》2022,62(10):101-10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  相似文献   

6.
王宁舫  洪群英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4):1905-1908
近年来,炎症微环境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表明肺癌的炎症微环境在肺癌的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微环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进程,从而促进肺癌的转移,而这一过程主要是借助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等途径而实现的.本文就近年来肺癌转移的炎症微环境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在胃癌细胞(AGS细胞)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的定植机制及其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 将F.nucleatum与AGS和GES-1细胞共培养, 以不同浓度N-乙酰-D-半乳糖胺(GalNAc)干预, 流式细胞术检测F.nucleatum定植率,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MT标志物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F.nucleatum定植使AGS和GES-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 同时促进细胞EMT;GalNAc干预后, F.nucleatum定植率下降, AGS和GES-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及EMT较无GalNAc干预时均减弱, 表明F.nucleatum通过D-半乳糖-β(1-3)-N-乙酰-D-半乳糖胺在AGS和GES-1细胞定植, 促进细胞EM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结直肠癌根治术指征的30例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5例(LCR组),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15例(OCR组).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手术前、术后第1 d、3 d、和5 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Y)、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LCR组术后1 d时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 d时均明显下降,术后5 d时IL-6、TNF-α已降至术前水平;OCR组术后1 d时CRP、IL-6、TNF-α水平也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 d时IL-6、TNF-α有所下降,至术后5 d时仍未降至术前水平,CRP则持续升高至术后3 d达高峰后.术后5 d时才有所下降;OCR组术后1 d、3 d、5 d时CRP-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LCR组.LCR组术后1 d时MDA、SOD水平与术前差异显著,术后3 d、5 d时已经接近术前水平;OCR组术后1 d、3 d时MDA、SOD均与术前差异显著,5 d时已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 d、3 d时OCR组MDA均高于LCR组,而SOD均低于LCR组.结论 LCR手术创伤小,术后微炎症反应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较OCR低,且恢复迅速,两种手术术后氧化应激反应均炎症反应更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机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调控CRC转移的调控。该文就参与调控CRC转移的相关信号通路作一综述,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及整合素激活FAK介导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具核梭杆菌(Fn)是口腔常见的致病菌,研究发现Fn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目的:探讨Fn感染在结肠癌细胞中形成炎性微环境的机制。方法:构建Fn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模型,行miRNA测序。将miR-181b mimics或inhibitor转染Fn感染的Caco-2细胞。以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NF-α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含量,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穿膜淋巴细胞数。结果:Fn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清液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穿膜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miRNA测序和qRT-PCR结果均显示,Fn组miR-181b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81b mimics+Fn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miR-181b inhibitor组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双荧光素酶检测证实TNF-α可能为Caco-2细胞中miR-181b的靶基因。结论:Fn通过抑制Caco-2细胞中miR-181b表达而上调TNF-α表达,募集淋巴细胞形成炎性微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及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组各31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出血量(84.77±12.06)mL、住院时间(10.20±1.40)d、并发症发生率(22.58%)、肠鸣音恢复时间(2.76±0.05)d、排气时间(2.51±1.03)d、进食时间(53.20±20.04)h等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且对胃肠功能造成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对认知功能障碍(POCK)的影响。方法 100例行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乌司他丁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皮质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简易健康状况量表(MMSE)评分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质醇、CRP、IL-6、IL-8、TNF-α水平在术后1、3 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ESS评分在术后1、3 d显著高于对照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患者IL-6、IL-8、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降低POCD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临床工作中需对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才能正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本文查阅近十年关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的文献,初步总结了目前被普遍认同的影响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提供思路。目前认为肿瘤的浸润深度、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以及患者的术前血清CEA水平等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而肿瘤的大小和大体形态等因素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的认识还不一致。造成以上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不同学者对于患者选择的差异、样本数量的多少以及采用的标准不同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T2DM合并CRC患者80例作为DM+CRC组,同期老年无糖尿病(DM)的CRC患者80例作为CRC组,老年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C组。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纤溶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结果三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C组和DM+CRC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DM+CRC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显著高于CRC组(P<0.05)。三组PT、APTT、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C组和DM+CRC组Fbg、D-D显著高于C组(P<0.05),DM+CRC组Fbg、D-D显著高于CRC组(P<0.05)。CRC+DM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与Fbg呈正相关(P<0.05),与D-D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CRC患者存在炎症状态和高凝状态,炎症和凝血关系密切,炎症状态可导致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根治术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5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变化,术前和术后3 d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和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t=8.268、17.191、10.543,对照组:t=20.122、27.313、24.014,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E、Cor和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2.768、13.883、14.321,均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t=7.866、8.338、9.667,对照组:t=20.491、16.652、16.144,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3.589、12.459、11.019,均P<0.05)。两组术后3 d CD3^+、CD4^+和CD4^+/CD8^+较术前明显降低(观察组:t=5.447、7.282、7.548,对照组:t=17.661、12.835、13.196,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 CD3^+、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10.346、6.999、9.054,均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术对老年结直肠癌效果明显,且对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瘦素与结直肠癌突变癌基因的相关性,探讨其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研究对象肿瘤组选择30例结直肠癌患者,选择24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的瘦素水平,采用RT-PCR方法测定肿瘤标本的癌基因K-ras以及抑癌基因P53、APC和DCC的表达,对各癌基因表达的差异与血清的瘦素水平做出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APC抑癌基因表达阳性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要高于表达阴性者(3.78μg/L±1.85μg/L vs 2.41 μg/L±2.53 μg/L,P<0.05),且随着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APC基因的表达强度也逐渐增加(P<0.05),其余3种癌基因的表达与血清瘦素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瘦素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途径与抑癌基因APC的表达有关,与癌基因K-ras及抑癌基因P53、DCC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后复发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接受术后化疗的118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27~82(61.4±11.4)岁;结肠癌69例,直肠癌49例.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RO...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遗传易感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所导致的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病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结直肠癌变后果最为严重.UC导致结直肠癌变的机制十分复杂,从遗传物质到信号转导等的一系列改变可能在UC相关的癌变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发病机制方面,UC相关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与散发性CRC仍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重点就上述方面阐述UC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肿瘤中均位居前列。CRC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癌细胞的遗传改变和来自周围肿瘤细胞微环境的多种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和PD-1/PD-L1在CRC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论述TAMs在CRC中的作用机制及表达意义,TAMs与PD-1/PD-L1之间的关系,抗PD-1/PD-L1抗体在CRC中的应用,以及靶向PD-1/PD-L1和TAMs在CRC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