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肠道微生态失调介导肾脏炎症状态,并促进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热邪是导致肾络失衡、癥瘕形成、肾体受损的关键因素,“内热致癥”是糖尿病肾脏病的核心病机,肠源性肾损伤与“内热致癥”病机不谋而合。清热类中药在改善肠道菌群稳态、延缓糖尿病肾脏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在其中广泛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对于肠道稳态和宿主发育至关重要,健康人群肠道里面包含1014个微生物细胞的复杂群落,有超过1000个不同的物种[1]。在健康状态下,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保持共生关系,调节免疫系统,保护病原体,调节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从而有助于营养平衡。肠道微生物群的这种稳态内的失调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不仅影响肠道,还影响远端器官。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各种疾病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成为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结肠透析对于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也能加速慢性肾脏病的恶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结肠透析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在理论上有互通性,其常用灌肠药物被证实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中药结肠透析由中药灌肠发展而来,有研究表明中药灌肠亦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中药结肠透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治疗慢性肾脏病,为其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疾患的发生或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针灸治疗疾病在于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的状态发展。针灸可有效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状况、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目的。针灸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与针灸维系肠道微生态平衡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以阴阳平衡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针灸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为针灸从阴阳平衡论治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病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但其中医理论本质尚未完全阐释。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理论、舌苔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论述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对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组方用药有重要价值.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必要条件,是人体"内稳态"的具体表现形式.肠道微生态在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影响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导致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发展.因此,可通过调畅气机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以治疗脾胃湿热证.本文基...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  相似文献   

10.
11.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医湿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储存在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库的中医诊断为湿证的DKD患者的粪便标本和血清标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DKD不同湿证亚型(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患者之间的差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探索与湿证亚型相关的代谢通路,并将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探讨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41例DKD患者的粪便和血清标本,其中湿热证21例,水湿证13例,湿浊证7例;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水湿证和湿浊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有7种,湿浊证和湿热证有13种,水湿证和湿热证有4种。代谢组学结果提示:DKD湿浊证和湿热证的差异血清代谢物有8种,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和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通路(P<0.05);水湿证和湿热证有27种,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通路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水湿证和湿浊证有16种,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通路(P<0.05)。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显示:共有46种差异血清代谢物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渴络欣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疗效及是否通过管球反馈机制发挥作用。方法 自10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余75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渴络欣组和氯沙坦组,每组25只。渴络欣组予渴络欣胶囊每日5.4 g/kg灌胃,氯沙坦组予氯沙坦片每日9 m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11周。每2周测1次随机血糖。第6、11周结束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管损伤相关蛋白和尿素氮、血尿肌酐;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糖原染色、马松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肾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NKCC2)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腺苷1型受体(A1AR)在肾脏定位;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肾组织SGLT1、SGLT2、NKCC2、A1AR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基底膜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渴络欣组较模型组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24 ...  相似文献   

14.
论述伏邪理论的源流,已经从外感温热病扩展到内伤杂病领域;外感伏邪的治疗要注重扶正开表透邪的原则;肾病患者的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可从伏邪理论论治,为肾病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病理表现的关系,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调节相关疾病的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方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临床和病理研究的进展,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概念及其理念的推广,对DKD领域的临床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给中医药治疗DKD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良好的研究设计,合理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能够反映DKD病理生理的恰当的生物学标记物以及有说服力的反映疾病转归的硬终点,进行足够疗程的观察,是未来进行DKD临床试验,科学地评价中医药治疗DKD效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随机对照试验中结局指标的使用情况和其他试验设计要素,为中药治疗DKD临床试验的设计及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等7个医学数据库及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chinadrugtrials.org.cn)近5年收录的中药治疗DKD随机对照试验,运用Cochrance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结局指标及其他试验设计要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9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含5项试验注册方案,研究发现,97项研究总体偏倚风险较高;DKD Ⅲ期(36项,41.38%)和气阴两虚兼血瘀证(16次,26.23%)为应用最多的DKD分期及中医证型;92项RCTs的疗程最多96周,最少2周,其中52项(56.52%)研究疗程为12周;92项RCTs及5项注册试验共采用152种结局指标,使用1 040次,共分为8大类,实验室检查(血液)、实验室检查(尿液)、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量表、生命体征、其他指标及其他事件,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血肌酐(68次,70.10%)、临床有效率(55次,56.70%)、空腹血糖(51次,52.58%)、尿素氮(48次,49.48%)、总胆固醇(47次,48.45%)、24 h尿蛋白定量(43次,44.33%)等;56项RCTs及2项注册试验共采用安全性指标53种,频数227次,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不良反应(49次,84.48%)、肝功能(28次,48.28%)、血常规(24次,41.38%)、心电图(17次,29.31%)、尿常规(14次,24.14%);10项RCTs及5项注册试验报告了主要结局指标;54项RCTs报告了临床有效率指标。结论 目前中药治疗DKD的RCTs结局指标设计尚不规范,未来应积极构建突显出中医药特色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提升临床研究的质量,提高试验结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