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建华  苏薇  文艳  崔巍  邱玲 《检验医学》2012,(10):795-798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为阐明胆汁酸引发的能量代谢相关机制和探寻新的肥胖生物治疗靶点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方法检测体检人群中10名表观正常对照者、10例超重者和10例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结果表观正常对照组、超重组和单纯性肥胖组血清中14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的石胆酸(LCA)、牛磺胆酸(TCA)、牛磺石胆酸(TL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的表达水平最低;14种胆汁酸亚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肥胖组的胆汁酸谱中以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和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增高为主;超重组及单纯性肥胖组血清游离型胆汁酸(FBA)和结合胆汁酸(CBA)水平稍低于表观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中以GCDCA和TCDCA增高为主,但各种胆汁酸亚组分的表达水平与表观正常者相同。  相似文献   

2.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母鸡及鹅脱氧胆酸)。在肠道内以初级胆酸为原料,在肠道菌酶的作用下形成次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等)。胆汁酸由肝细胞内的微粒体、线粒体、溶酶体合成,主要以结合的形式分泌到胆汁中,在胆汁中含量可达69%。胆汁进入肠腔后,在回肠和结肠,绝大部分胆汁酸被肝细胞所摄取,又因肠肝循环基本上属于闭锁式的.故外周血循环中胆汁酸的浓度较低。当肝胆有疾病时,循环血液中的胆汁酸含量即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故血清中总胆汁酸(TBA)可作为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诊断指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在3-甲基腺嘌呤(3-MA)改善四氯化碳(CCl_4)介导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3-MA处理组;用CCl_4构建肝纤维化模型,3-MA处理组第3周开始额外给予3-MA。8周后处死小鼠并取其血液、肝组织及肠道内容物,分析血清ALT、AST和GGT水平、肝组织病理及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3-MA处理组血清ALT和AST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组[(68.6±4.2) U/L vs (111.0±7.8) U/L,(179.0±12.9) U/L vs (253.2±26.7) U/L,P0.01],且肝组织病变程度减轻。PCoA及NMDS分析将3组小鼠肠道菌群区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组肠道群落Alpha多样性降低,毛螺菌科丰度显著下降,放线菌门、脱硫弧菌等肠道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肝纤维化组比较,3-MA处理组肠道群落Alpha多样性增高,毛螺菌科、Blautia菌丰度明显增高,双歧杆菌丰度减低;较正常对照组乳酸杆菌丰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3-MA改善了CCl_4介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而肠道菌群可能在此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与胆汁酸代谢、肠道菌群分布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肠直肠癌患者80例,比较结肠直肠癌组患者与正常体检人群的总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表达水平。收集癌组织黏膜、正常癌旁组织黏膜对应部位的粪便,采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体检人群相比,结肠直肠癌患者总胆汁酸及次级胆汁酸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5);与癌旁组织中的粪便组织相比,癌组织处的肠道菌群微生态显著改变(P 0. 05)。可能引起肠道炎症、可能促进肿瘤细胞发生的多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癌组织处的相对丰度明显上升。结论在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总胆汁酸与次级胆汁酸表达水平的异常、肠道菌群微生态的改变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关系,为寻找简单、安全的UC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3%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检测体重变化、肠道病理改变,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并分析比较结肠炎小鼠与正常小鼠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同时,利用已有数据库,预估肠道菌群内的功能基因构成,分析2组间的菌群基因功能差异。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体重明显减轻,且肠道上皮完整性被破坏,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溃疡性肠炎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属降至0.2%明显低于正常组小鼠(P0.05),而乳酸杆菌属平均丰度也显著降低至2.9%(P0.05),提示可能是通过影响机体代谢从而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分布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石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胆汁酸谱差异,分析其对胆石病的辅助诊断价值及可能的成石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胆石病患者(n=33)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51)共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同时检测胆石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15种胆汁酸的水平,并对检测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多个变量的分析,从而建立胆石病的临床诊断模型,筛选出合适的胆汁酸生物标志物,并对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统计学意义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构建出胆石病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2组甘氨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牛磺熊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石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酸代谢轮廓对临床诊断胆石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望用于胆石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与甘胆酸(cholylglycine,CG)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a of pregnany, ICP)的诊断能力。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 建库至2020 年2 月的相关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运用诊断精确性研究的质量鉴定标准(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 QUADAS-2)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判断总胆汁酸与甘胆酸的诊断能力。结果 共纳入8 项研究总胆汁酸、甘胆酸诊断妊娠期肝内 胆汁淤积症的灵敏度分别为 0.81(95%CI:0.72~0.88) 和0.93(95%CI:0.9~0.95);特异度依次为0.93(95%CI:0.87~0.97) 和0.97(95%CI:0.91~0.99);AUC 分别为0.93(95%CI:0.90~0.95) 和0.96(95%CI:0.94~0.98)。结论 总胆汁酸和甘 胆酸均是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有效指标,且甘胆酸的诊断能力高于总胆汁酸。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9种甘氨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浓度,建立ICP疾病的胆汁酸谱,以增加对IC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用柱前衍生RP—HPLC法测定11例ICP患者,11例乙肝患者,11名正常孕妇血清9种胆汁酸浓度。结果 ICP患者血清胆汁酸以甘氨胆酸(GCA)和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增高为主,约为正常孕妇的20倍,GCA:GCDCA约为3.5:1;ICP患者血清游离胆汁酸的浓度与正常孕妇相似;ICP与乙型肝炎伴转氨酶轻中度增高的胆汁酸谱也不同。因而ICP患者的胆汁酸谱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对ICP进行诊断及与乙肝进行鉴别诊断。结论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ICP患者的特征胆汁酸谱,将有助于IC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妇产科门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48例和健康孕妇48例纳入课题研究,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组孕妇和正常孕妇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差异。结果 ICP组患者的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重度ICP组患者的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高于轻度IC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可以作为ICP诊断和轻度、重度分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血清游离胆汁酸胆酸(cholic acid, CA)、石胆酸 (litho cholic acid, LCA)以及胎盘组织缺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2020年 3月 ~2021年 4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 48例和无症状高胆汁酸血症( asymptomatic hypercholanemia of pregnancy, AHP)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 ICP组和 AHP组。所有孕妇分娩前抽取静脉血用于检测肝功能指标 [总胆汁酸( 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以及胆汁酸亚型 [(胆酸 (CA)、脱氧胆酸 (DCA)、鹅脱氧胆酸 (CDCA)、熊脱氧胆酸 UDCA)、石胆酸 (LCA))]水平。产妇分娩后,记录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留取胎盘组织检测 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比较 ICP产妇和 AHP产妇一般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并探究影响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ICP组和 AHP组产妇 TBA(46.54±6.58 μmol/L vs 47.21±6.38 μmol/L),ALT(38.26±5.37 U/L vs 36.58±5.72 U/L), AST(28.48±3.54 U/L vs 28.92±3.85 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9~1.889, 均 P>0.05);ICP组和 AHP组产妇 CA(3.78±0.63 μmol/L vs 1.24±0.56 μmol/L),LCA(7.86±0.54 μmol/L vs 1.13±0.17 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100~113.936, P<0.001)。ICP组产妇 HIF-1α阳性表达率( 68.75%)显著高于 AHP组(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59, P<0.05)。ICP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AHP组(50.00% vs 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1, P=0.018)。TBA,CA,LCA以及 HIF-1α均是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相关因素( Waldχ2=6.516,  相似文献   

11.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升高程度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分析法测定61例妊娠肝内汁瘀积(ICP)患者血清胆酸,按胆酸高低分为两组,分别与临床症状、肝功能、胎儿宫内发育、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高胆酸组发病早、病情重,分娩并发症多。结论;血清胆酸升高程度能真实反映病情和判断预后,以便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早期新生儿黄疸足跟血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新生儿250例,出生72 h用干血纸片法采集足跟血样标本备检。根据小时龄胆红素值将纳入新生儿分为溶血性组(20例)和观察组(118例),再按照病因将观察组分为生理性组(50例),母乳性组(42例)和感染组(26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备检标本的15种胆汁酸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血标本中15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和牛磺石胆酸(TLCA)水平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新生儿黄疸早期胆汁酸代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有助于新生儿可能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及其相关病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胆汁酸是胆汁中一类24碳胆烷酸羟基衍生物总称,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人类胆汁中胆汁酸有15种,主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少量石胆酸(LCA)及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胆汁酸合成、分泌、重吸收及加工转化等均与肝、胆、肠等脏器密切相关,故肝、胆、肠疾病必然影响胆汁酸代谢,而胆汁酸代谢异常又必然影响其功能及胆固醇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化脂复肝颗粒对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制备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化脂复肝颗粒组、非诺贝特组、西沙必利组,行血清学指标检测及肠道粪便基因测序,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有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水平有所降低;化脂复肝颗粒在降低TG、LDL-C,升高HDL-C方面的效果较西沙必利更好;化脂复肝颗粒组、非诺贝特组、西沙必利组的ALT、AST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化脂复肝颗粒组、非诺贝特组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模型组(P<0.000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门分类学水平上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等8类主要细菌。与对照组相比,化脂复肝颗粒组、非诺贝特组、西沙必利组拟杆菌门的丰度偏高,厚壁菌门丰度偏低(P<0.001)。模型组小鼠肠道组织结构紊乱,黏膜及黏膜下层糜烂,严重部位可见溃疡、出血及肉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在肺炎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80例肺炎患者(肺炎组)、10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106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胆汁酸谱[5种游离胆汁酸,包括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熊去氧胆酸250mg/次,4次/d,口服;茵栀黄口服液10mL/次,3次/d,口服;对照组仅给予熊去氧胆酸,用法、用量同治疗组。2组均连续治疗20d。比较2组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记录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0.57±0.68)分、(12.37±2.81)μmol/L、(13.74±2.84)μmol/L、(7.51±1.35)μmol/L、(68.78±12.85)u/L)较对照组((0.93±0.70)分、(14.60±4.79)μmol/L、(16.30±4.16)μmol/L、(9.91±2.39)μmol/L、(78.26±11.46)u/L)明显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水平及以上指标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845.00±341.93)g高于对照组(2 545.00±274.63)g(P〈0.05),剖宫产率和早产率(83.33%、20.00%)与对照组(79.31%、24.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硫酸葡聚糖胺(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模型。观察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DAI)、肠道菌群及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均可明显降低DAJ的水平及结肠组织的MDA水平。疗效均优于或等于巴柳氮阳性治疗药物。治疗后,各益生菌治疗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用CMS-H003和合用组治疗后,丁酸梭菌菌数也有增加。以合用组小鼠粪便菌群更趋近于正常小鼠粪便菌群构成。而巴柳氮阳性治疗组对小鼠粪便的菌群菌数无明显影响。结论:口服肠道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可明显改善5%DSS诱导的Balb/c小鼠急性UC的一般表现及组织学损伤。两茼舍用效果尤为明显。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逆转病态菌群是它们发挥治疗UC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胆汁酸、肝酶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0例ICP患者,根据分娩前总胆汁酸(TBA)、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ICP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时抽取同期分娩的正常孕妇9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四组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ICP轻、中、重度三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CP重度组羊水粪染、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中度组也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患者肝酶指标随着胆汁酸的增高而上升预示围生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LC-MS检测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索肥胖2型糖尿病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血清胆汁酸谱成份的差异,以期寻找可预测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潜在的早期防治靶点。方法 收集2022年6月1日—2022年8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0名新诊断T2DM患者,其中T2DM-OD组(BMI≥28.0 kg/m2)15例,T2DM-DM组(18.5≤BMI≤24.0 kg/m2)1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并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测定39种胆汁酸。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资料与胆汁酸谱差异,并对胆汁酸谱对肥胖T2DM诊断价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T2DM-OD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去甲胆酸(NorCA)、牛磺胆酸(TCA)、鹅去氧胆酸-葡萄糖醛酸结合物(CDCA-G)、甘氨胆酸(GCA)、熊去氧胆酸(UDCA)显著高于T2DM-DM组,T2DM-OD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石胆酸(LCA)显著低于T2DM-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0.
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正常孕妇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方法 检测ICP组、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IH)、正常孕妇以及正常未孕女性及男性组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水平,同时对ICP组其他肝功能相关指标也进行检测。结果 ICP组TBA水平较其他3组明显增高,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ICP孕妇TBA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的检测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且TBA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均优于以上指标。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对孕妇胆汁淤积症的诊断、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