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肋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后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组(Q组)和肋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记录术后48 h内吗啡当量总消耗量、数字评定量表(NRS)疼痛评分、首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时间、PCIA无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与T组比较,Q组术后48 h内吗啡当量总消耗量、术后24 h内NRS评分、PCIA无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降低,首次PCIA时间延长,术后24、48 h QoR-15评分升高,AI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肋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相比,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显著降低开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镇痛药物需求,有效改善术后镇痛,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后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A组)和后路腰方肌阻滞组(Q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24 h QoR-40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VAS评分、术后48 h补救镇痛发生率、镇痛满意度、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Q组相比,A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明显降低(P <0.001);A组患者术后6、12、24 h静息与运动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A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晚于Q组(P <0.05);A组患者术后24 h QoR-40评分明显高于Q组(P <0.001);两组患者术后48 h补救镇痛发生率、镇痛满意度、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相较于后路腰方肌阻滞,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阻滞联合双侧颏神经阻滞对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围术期镇痛及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口腔前庭入路腔镜单侧甲状腺切除术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浅丛阻滞联合颏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S组)与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45例。S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颈浅丛阻滞联合双侧颏神经阻滞,C组直接进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术后进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补救镇痛采用氟比洛芬酯50 mg。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24 h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药物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术后48 h行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S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较少,术后2 h、6 h、12 h、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评分较低,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用药氟比洛芬酯用量较少,术后恶心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术后48 h QoR-40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单侧肘关节以下小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0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成功后,P组于手术实施前15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用0.9%氯化钠液2mL稀释),C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液。分别于术后6h、8h、12h、24h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记录最早出现疼痛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首次用镇痛药的时间及VAS疼痛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8h、12h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h内要求镇痛的患者数及首次要求镇痛时的VAS疼痛评分P组均低于C组(P〈0.05)。而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全麻下接受急诊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50例,采用计算机排序分为A、B组各25例,分别予以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和常规麻醉。观察并记录48 h内各随访时点运动与静息时的数字评分( NRS),使用镇痛药物辅助的病例数,患者对术后疼痛缓解自我评分以及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在12 h内各时点静息与运动时的NR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 P<0.05),24~48 h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自我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一日和第二日辅助镇痛药使用率A组低于B组(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产生良好12小时左右的术后镇痛。在多模式镇痛中可能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骨折患者92例,拟行骨科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全麻组,各46例。全麻组行气管插管全麻,神经阻滞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次数,术后6 h及24 h疼痛程度评分。结果:静注右美托咪定或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切皮即刻、手术开始20 min时神经阻滞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全麻组(P0.05);神经阻滞组使用麻黄碱、尼卡地平剂量及次数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神经阻滞组疼痛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与次数,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8例行单侧胸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P组(全身麻醉+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和G组(单纯全身麻醉组)。P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切口所在肋间的胸椎旁间隙单次泥射0.5%罗哌卡因2mg/kg,阻滞成功后开始全麻诱导插管;G组常规全麻诱导插管。结果:P、G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椎旁阻滞;于G组相比,P组术中及术后12h内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P组术后2、6、12h安静时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成功高,镇痛效果好,可减少术中及术后(12h内)静脉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术后帕瑞昔布钠注射与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行全身麻醉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手术即将结束关闭胸腔前进行胸腔内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观察组在术后即刻及术后6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观察术后1 h、6 h、12 h、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在术后1 h、6 h、24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镇痛疗效优于罗哌卡因术中肋间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择期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B组(超声引导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药术后镇痛)和C组(静脉镇痛药术后镇痛)。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并在手术结束后连接一次性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B组手术前在患肢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C组不做特殊处理。分别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质量、年龄、手术时长)进行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术后2、4、6、8、10h的视觉模拟静息疼痛(RVAS)评分、术后4、6、8、10h的被动活动(PVAS)评分及6、8、10h的主动活动(I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镇痛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比较:RVAS、PVAS、I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显著延长、按压次数显著降低、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提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阻滞对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椎管麻醉下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超声引导连续髂筋膜阻滞组(A组)和静脉镇痛组(B组),手术结束后,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髂筋膜阻滞镇痛,B组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五个时点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补救镇痛药物需求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较,A组在术后的VAS评分降低(P&lt;0.05),补救镇痛需求率降低(P&lt;0.05)满意度明显增高(P&lt;0.01)。A组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B组共发生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镇痛。 【关键词】超声引导;髂筋膜阻滞;老年;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1.
王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4):1940-1942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镇痛药物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子宫肌瘤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46例,开腹组40例,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镇痛药应用效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卵巢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手术后腹腔镜组卵巢功能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505.12±307.64) min]明显晚于开腹组[(58.50±3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15.22%)明显低于开腹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2天开始,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腹腔镜组下降趋势较开腹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损伤较轻,同时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防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拟在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50岁,体重50~6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0):对照组(Ⅰ组)、术前TAPB组(Ⅱ组)和术后TAPB组(Ⅲ组)。Ⅰ组不实施神经阻滞,Ⅱ组和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术。术后3组患者均采用1μg/ml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至术后第2天,维持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行镇痛补救。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舒芬太尼节俭程度。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率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单位时间内用量、镇痛补救率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Ⅱ组较Ⅰ组舒芬太尼用量节俭35.0%,较Ⅲ组舒芬太尼用量节俭16.0%。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术前行神经阻滞效果优于术后。  相似文献   

13.
江山  刘政呈  孙杨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393-139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横肌阻滞对经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例)和神经阻滞组(8例).两组患者均行全身诱导麻醉,神经阻滞组患者于诱导后行双侧胸横肌阻滞,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拔管时间、补救镇痛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2 h、术后24 h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横肌阻滞可以减少经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并且可以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是否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是否有效。方法将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超前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超前镇痛组在全麻诱导后消毒铺巾时静脉缓慢推注布托啡诺1.5mg,术后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关闭腹腔时静脉缓慢推注布托啡诺1.5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手术结束后2、4、8、24h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术前应用布托啡诺1.5mg比手术结束时应用能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术的术后疼痛,起到超前镇痛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长效中枢性镇痛方法。结论布托啡诺术前应用在妇科腹腔镜术中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65岁、无慢性疼痛史、择期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患者随机分为2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INB+PCI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2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由胸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放置胸腔引流管的肋间和上下各一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INB+PCIA组用0.375%罗哌卡因,PCIA组给予0.9%氯化钠液。所有患者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随访患者术后4h、24h和48h在平静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切口疼痛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h、24h和48h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数量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患者在术后4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状态和24h躯体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P〈0.01)。2组患者在术后24h静息状态和48h静息状态、躯体活动时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INB+PCIA组术后静脉镇痛所需芬太尼累积剂量显著低于PCIA组(P〈0.05)。PCIA组有2例患者需术后追加芬太尼,INB+PCIA组无患者术后追加麻醉性镇痛药,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无肋间神经阻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用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方式能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h内的急性疼痛,并且能减少静脉自控镇痛阿片类药物的累积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术式的比较分析,探索一种更加合理、更适合患者的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003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因妇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的患者中,既往有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共6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本病治疗中的优缺点。结果 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和子宫瘢痕形成。但腹腔镜手术形成的盆腔粘连、子宫瘢痕均高于经阴道手术的病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愈合佳,瘢痕小,盆腔粘连轻,明显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7.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侧颈浅丛阻滞对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成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开始前随机分组接受双侧颈浅丛阻滞(A组)或单纯采用全身麻醉(B组)。利用回收问卷"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价术前和术后24h内的恢复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高于A组;术后24h内需要镇痛药物和止吐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A组患者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都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双侧颈浅丛阻滞是提高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电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将157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9例,采用电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78例,采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情况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2组无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因为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妇科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镇静评分(Ramsay)、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时VAS评分显著降低、BCS评分显著增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术后2~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显著降低,术后12 h内镇痛满意率显著增高(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头晕、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可有效的提高盆底重建术后镇痛疗效,且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