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骨折手术单次硬膜外阻滞麻醉虽有较好麻醉效果,但存在用药量大、麻醉时间受限、平面相对不易控制、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相对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等问题,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且术后疼痛出现早而剧烈。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以硬膜外单次及连续阻滞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后者临床效果更为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苗琼  周银燕 《中原医刊》2003,30(9):9-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骶管阻滞行腹部、会阴部手术的麻醉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清醒下,左侧卧位,用7号针头行骶管穿刺,局麻药0.5%利多卡因 0.1%布比卡因混合液,给试验量,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后将余药注完1ml/kg^-1,改平卧位,10分钟后可达麻醉效果,开始手术,不安静者给氯胺酮、咪唑安定混合液0.05ml/kg^-1,(合氯胺酮1ml/kg^-1,咪唑安定0.15ml/kg^-1),静推,连续监测ECG、HR、RR、Sp02、BP,并记录其麻醉前、麻醉后10分钟,术中、术毕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麻醉前相比,HR、RR、Sp02、BP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新生儿在骶管阻滞下,镇痛完善,肌肉松驰,对呼吸、循环干扰小,可避免全麻插管引起的气道损信和水肿,减少全麻药物用量,满足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老年人髋部骨折麻醉与管理等有关问题予以总结和讨论。方法 选择L2-3间隙行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2.5~3.5cm,用1.5%利多卡因,含1:30万肾上腺素(高血压及糖尿病人除外),试验量3~4ml,观察5~10min,确定无背麻和其它不良反应后,分次小量注入硬膜外腔,首次诱导用药6-15ml,麻醉阻滞范围多在T10以下,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再辅以小量的镇静药使其入睡,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稳定病人的心律、血压,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内固定术适宜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4.
颈丛与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丛、硬膜外阻滞对甲状腺手术中血糖和循环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2-55岁,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颈丛阻滞组(颈丛组)15例,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阻)15例,颈丛阻带选用0.8%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以C4一点法行双侧深浅丛阻滞,硬膜外阻滞选用1.3%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穿刺点选择C5-6间隙,采用侧卧位直入法,并向头置管3cm,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20min,切皮,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和术毕血糖,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各时段血糖均逐步上升,于分离甲状腺上极后各时点值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硬膜外阻只在分上极进SBP值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其余各时点血压,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丛组在分离甲状腺上极,切腺体时DBP,SBP,MAP均分别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P<0.01),结论: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均不能完全抑制甲状腺手术中血糖上升,现象,相比心血管反应而言硬膜外阻滞优于颈丛阻滞。  相似文献   

5.
观察双入路单置管硬膜外阻滞法的麻醉效果,将60例病人分为3组,重点监测MAP变化及麻醉潜伏时间等。结果表明,双入路单置管法MAP下降和缓,潜伏期较短,林药用量例题。本方法麻醉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6.
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在急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病人入院急,病情复杂,常并发严重的呼吸、循环、代谢、内分泌等生理功能障碍,特别是大出血致休克的病人,抢救稍有延误,就会造成死亡。采取麻醉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全身麻醉用药后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抑制,病人的意识、痛觉暂时性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吞咽、咳嗽等动作)减弱,不适合腹部手术。笔者尝试了肋间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将药液注入神经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感,其麻醉作用发生快消失也快,病人醒后无任何不适,麻醉效果好,并且顺利完成了30例急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凌敏 《四川医学》2004,25(5):556-557
食管癌根治术是胸外科常见的手术,行单纯全身麻醉术中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单纯全身麻醉下行外科大手术造成机体内分泌和代谢的明显改变有关。中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此种手术中的应用,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8.
刘凤勤 《海南医学》2002,13(7):40-40
目的 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腹部手术肌松要求较高,单纯氯胺酮麻醉不能满足要求,选择20例行腹部手术的3天-6岁小儿,ASAⅠ-Ⅱ级,采用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方法 据年龄与体重情况,术前应用阿托品东莨胆碱加用哌替啶或异丙嗪。入室前均以小剂量氯胺酮肌肉注射,入睡后取右侧卧位行骶管穿刺。成功后注入低浓度利多卡因。术中依具体情况或气管插管、或面罩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 基础麻醉后,95%以上的小儿均在5-10分钟内入睡。骶管注药后10-15分钟内,阻滞平面上限均达T10以上,3例新生儿竟达T2。肌松好,循环、呼吸均平稳。讨论 采用基础加骶管阻滞麻醉行小儿腹部手术,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但它克服了单纯氯胺酮麻醉的缺点,解决了腹肌紧张、关键困难,在小儿麻醉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海军 《吉林医学》2009,30(13):1291-129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连续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下肢骨折手术的优越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Ⅰ组,n=30)、CEA组(Ⅱ组,n=30)。选L2~3或L3~4间隙,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ml加10%GS1ml,然后拔出脊麻针向头置管于硬膜外腔。患者取侧卧位,测定并调整麻醉平面。Ⅱ组直接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0.5%布比卡因,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局麻药。结果:Ⅰ组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术中切皮与骨性操作时VAS评分与镇痛质量评价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SEA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起效快,可以同时发挥两种麻醉方法的优势,在下肢手术方面,明显优于单纯CEA麻醉。  相似文献   

10.
通过30例上腹部手术采用3种麻醉方法的副作用比较,发现硬膜外阻滞麻醉术中病人血压有所下降,但与基础血压比较无明显改变,为ASAⅠ-Ⅱ级病人首选,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病人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均无明显改变,为不适用硬膜外麻醉病人最佳选择;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术中病人血压与内分泌均有明显改变,且有术中知晓现象,不属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院近年来尝试用腕部神经阻滞替代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手部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并且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避免了臂丛麻醉造成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本组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兀一利岁成年人。手部损伤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6例。1.2具体方法取长3.5cm23G针,在腕部尺骨茎突划一横线,过腕部与尺侧屈肌腱烧侧线的交点为穿刺点做一皮丘垂直刺入,遇异感后注入局麻药5ml,以阻断尺神经,于烧骨茎突平面做一横线,过腕关节与烧侧腕屈肌及掌长肌的肌腱间做皮丘垂直进针,遇异感后注局麻药5ml以阻断正中神经,然后于拇…  相似文献   

12.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368例胆道手术麻醉周华正(广西全州县人民医院)关键词胆道;手术;硬膜外阻滞麻醉;气管内麻醉胆道手术病人中,急诊、休克者日趋增多,麻醉期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院早期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但在处理一些重症、休克的病人中,感到难以满足手术要求。后期对一些复...  相似文献   

14.
高龄病人髋关节手术的特点是此类病人多并存多种疾患和重要脏器减退,且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麻醉当中既要保证麻醉效果的满意,又要尽量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干扰。我们采用0.3%罗比卡因混合0.12%丁卡因硬膜外阻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统解剖穿刺定位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麻醉效果、麻醉相关指标水平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麻醉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穿刺定位麻醉相比,超声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更显著,麻醉效果好,且有利于改善尺动脉血液循环,麻醉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离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60例上肢中小手术患儿,随机分复合组和分离组。复合组氯胺酮分离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分离组单纯氯胺酮分离麻醉观察麻醉效果,对比生命体征BP、SPO2、HR的变化、麻醉效果、术毕清醒时间及程度。结果复合组患儿麻醉效果,患儿苏醒状况明显优于分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分离组。结论氯胺酮分离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安全可靠,麻醉效果完善,患儿苏醒迅速,适合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阻滞出现硬膜下阻滞效应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近年来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手术或封闭治疗出现2例硬膜下麻醉效应,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性,14岁,36公斤,ASAⅠ级。因急性阑尾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测血压16 /10kpa ,SPO2 98% ,取左侧卧位T12 -L1间隙穿刺,负压显著,头向置管3  相似文献   

18.
詹鸿  黄焕娟 《广东医学》1997,18(7):461-462
硬膜外阻滞行剖宫产术,静脉输液对预防术中低血压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输液对母婴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比较5%葡萄糖氯化钠、乳酸林格液及5%山梨醇复方乳酸钠液术中静脉输注对母婴的血糖及代谢指标的影响,并对5%山梨醇复方乳酸钠的应用进行了探讨。1资料及方法1.1一般情况:选择无糖尿病、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足月妊娠的择期剖宜产产妇43例。术前禁食,不用术前药物。1.2麻醉及术中输液: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经L1-2或L2-3椎间隙穿刺,头向置管,局麻药采用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麻醉上界平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对于单侧下肢手术多单纯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用药量较大,阻滞不全、麻醉失败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常需辅助镇静镇痛类药物,这对那些伴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极其不利。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一种新的椎管内麻醉方法,它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如起效迅速、麻醉用药量少、中毒发生率低、病人感觉舒适、便于术后镇痛等,已广泛用于临床。CSEA腰麻液多以布比卡因和罗比卡因的重比重溶液为主,而对于单侧下肢手术重比重溶液有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将小剂量轻比重0.25%罗比卡因-芬太尼复合液行CSEA用于单侧下肢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分娩前新监测技术的应用 ,使胎儿宫内窘迫症得以及时的诊断 ,致使剖宫产率有所增长。为确保母婴术中安全 ,为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条件 ,我院自1999年 3月开始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我们采用B—D公司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技术设备 ,以下简称B—D联合麻醉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自 1999年 3月开始应用B—D联合麻醉于剖宫产术 ,至 2 0 0 0年 3月共完成手术 80 0例 ,产妇年龄 2 2~ 36岁 ,初产妇占总手术人数的 95 % ,其中头盆不称、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特征的剖宫产占手术量的 90 %。新生儿体重最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