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明珍 《河南中医》2004,24(8):50-50
经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凡胃强脾弱,脾为胃约,水精不布所致之证,皆为“脾约”,非独“麻子仁丸”证。口唇干燥一证,与“脾约”病机相似,当属“脾约”范畴,特录于此,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刘智群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6,(10):1675-1677
太阳阳明是脾约,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脾约证的病位在脾,而不是在胃;脾约证是介于承气汤证与蜜煎导证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本证之虚为脾阴亏虚,而非脾气亏虚,病机为阳盛阴受约。脾胃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津液,生理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约证之所成,乃由脾胃之气亢盛,过量吸收胃中津液,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小便数;阳盛而阴虚,脾胃中之津液亏虚,肠腑干涸,濡润失职,而中消便难。故本证实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当以麻子仁丸缓攻胃肠之燥热,滋养脾胃之阴津。  相似文献   

3.
一般在解释"脾约"时,均是以麻子仁丸一证作对应,未能说明为何脾约属于"太阳阳明"。考《素问.经脉别论篇》水液输布的理论,可发现过去解释脾约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时,与《内经》的思想相悖。细读《伤寒论》,可知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当属典型的脾约证,是由于肺气不利而胃气盛实,因而约束了脾气散精的功能,故出现下利。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与麻黄汤等证,亦可属太阳阳明脾约证之列。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3期发表的“‘脾约’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吗”一文所述的“脾约乃胃强脾亦强,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所致”的观点不敢苟同,兹述管见如下。 1.“约”字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字,它有约  相似文献   

5.
在正确认识"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后,再考麻子仁丸,成因当属胃虚热证,是由于胃虚弱,津液不足以上输至脾肺,因此脾受到约束,故津液偏渗下焦膀胱,出现小便数而大便硬。麻子仁丸中用麻子仁,具有平补胃气之功,杏仁有助肺气通利,以助脾气散精归肺,两药均是作用在脾气散精的前后脏腑。麻子仁丸不属于太阳阳明,但仍可称为脾约,从此角度反观《伤寒论》多个方证,可知不少下利或便结证,均可属于"脾约"之列。  相似文献   

6.
二一论脾约、肝着与肾着“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胃为津液之府”,“脾为胃以行其津液”。四者输布津液,必须平衡协调,互为体用。如果胃气强,脾气虚,不能助胃以行津液,肠无所滋,其脾为约,必然肠津枯涸,大  相似文献   

7.
“脾约”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中所论与其仅有一字之差,即“大便则鞭”之“鞭”字为“坚”字,而意全同。“脾约”,注家及讲义多释为: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笔者所释与此相反,即脾约乃胃强脾亦强,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所致。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咳嗽总因气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咳嗽日久则耗气伤阴。从内燥的产生、气机升降、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约证)的角度探讨从脾阴虚论治慢性咳嗽的思路,并总结慢性咳嗽的治法为甘淡养阴润肺燥、斡旋气机调升降、甘寒润下制脾约,以期为慢性咳嗽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谈脾约证     
脾约证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于这段经文的论述,最早见于宋代成无已所著《注解伤寒论》。论曰:“跌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今脾强胃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为脾约丸,通便润燥。”后世医家多从其说。笔者认为,用“胃强脾弱”来解释脾约证,有违仲景旨意,与临床所见也不相符,麻子仁丸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文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脾约是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膀胱,故小便频数,大便干结。  相似文献   

11.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组成,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开关利肾,制胜脾胃,使脾为胃行其津液,达到筋荣、阴养、营充、肾利、脾濡、胃润之目的。故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酸苦泄阴、酸甘化阴""肾为胃之关""甘伤脾、酸胜甘""脾为胃行其津液"四个方面对芍药甘草汤的临证理论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12.
脾约小议     
脾约,见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一般认为脾约的病机为胃强脾弱,脾的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致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得濡润于肠道,故小便数,大便硬。但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脾弱不能输布津液,应是大便溏泻,小便反少,而不会相反。因此,笔者结合临床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麻子仁丸原方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中,仲景用其治疗脾约证,即脾弱胃强,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干硬者。笔者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其原方或加减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效果显著,现谈谈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4.
脾约非脾之虚弱,是脾因受胃中燥热津伤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发挥其输布、运化津液的功能,致肠道津亏,水津过散于肺,津液但输膀胱而致。主治脾约证的麻仁丸是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从中可以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本病基础。自仲景后,麻仁丸的组方及其中的药物剂量、组方比例、炮制、适应证、服药方法等出现不同的变化,极少与《伤寒论》完全相同者。因麻仁丸含有生大黄易伤正气,久服后会产生依赖性,要谨慎使用,防止"但取一时之通利,不顾愈伤其真气"。  相似文献   

15.
"脾约"一词首出《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首次将其病机概括为"胃强脾弱"四字。后世医家对脾约的病因病机阐述不一,见仁见智。故笔者再次从成因及病机等角度入手,对"脾约"进行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6.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为胃运化水谷之精气。这里所谓“津液”,指水谷之精气而言。 1.脾胃相互关系:组织结构上,脾胃相邻,以系膜相互联系;脾胃又有相互表里、经脉络属关系。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气;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病理变化上,脾病可及胃,胃病亦可  相似文献   

17.
白术味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气虚便秘,常因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致,故笔者常用大剂白术补脾益气、生津通导,而获良效。如治某女,48岁。2006年5月28日初诊。便秘半年,反复发作,经常口服通便灵、甘露醇,配合开塞露,或服泻热通导中药,均未见良效。诊见大便艰涩,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气短乏力,汗出纳差。舌淡、苔白,脉弱。诊断为便秘。证属脾胃气虚,津液亏耗。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胃强脾弱"、"肺失传送,脾亦失调"、"脾胃湿热相搏"等学说,探讨脾约证与麻子仁丸证的涵义及异同,提出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于脾约证的观点以及脾约证有胃热脾约及脾胃湿热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20.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